本土4A的困局:当“创意”沦为“工厂”,行业该如何破局?
这几天,蓝色光标又刷屏了,一篇《蓝色光标CEO致投资者的一封信》,将蓝色光标再次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作为中国公关广告行业曾经的龙头,蓝色光标如今为何有所动作?这要从整个行业的大环境说起。
改10版方案,这是服务还是“奴役”?
如今的公关广告行业,客户的要求越来越苛刻,预算却越来越少。
有广告公司的朋友吐槽,现在的客户,一个项目动不动就要求改10版方案,而且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这哪里是正常的服务要求,简直就是一种“奴役”。
另外,还出现很多头部公关公司为了成功拿下车企的年度服务招标,纷纷打起了价格战,试图以低价拿下标的。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广告公司为了拿下项目,不得不拼命压缩成本,而这又导致了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公关广告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持续下滑。2024年,众多知名公关广告公司的财报都不太好看,亏损的不在少数。
从蓝色光标最新公布的财报来看,2024年,蓝色光标营业收入达到607.9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55%。营收增长,不过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91亿元,而上年同期为1.17亿元,同比下降349.32%。
国际4A不行了,本土能否独善其身?
除了行业大环境的问题,本土4A还面临着来自国际广告品牌的竞争压力。
曾经,国际4A广告公司在中国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但近年来,随着中国本土广告公司的崛起,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国际4A在中国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以WPP集团为例,这家全球最大的广告传播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增长逐渐放缓,出现增长颓势。宏盟、阳狮等国际4A巨头,在中国市场,也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
国际4A广告公司在中国发展受限,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对中国市场的变化反应不够迅速,在数字化、本土化方面的转型步伐较慢。
而蓝色光标作为中国本土的广告公司,在本土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如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广告公司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资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客户。蓝色光标一直在努力拓展海外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也逐渐显露头角。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蓝色光标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业务模式、组织架构、人才结构等多方面的变革。
AI能否成为救命稻草?可能还需要时间
面对困境,蓝色光标把宝押在AI上,想靠技术提效率、降成本。
蓝标早前发布的公开信中,提到:“我们要拥抱AI,将其融入我们的业务流程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创造更多的价值。”
不可否认,AI技术的发展,为广告公关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AI技术,可以实现精准营销、个性化内容创作、智能客户服务等,从而提高广告的效果和客户满意度。
蓝色光标在AI领域也进行了不少尝试。早在几年前,蓝色光标就推出了基于AI技术的营销工具,试图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但问题同样不可忽视。一方面,AI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数据安全问题、算法偏见问题、技术人才短缺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地解决,AI技术的应用效果将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广告公关行业是一个创意驱动的行业,创意用AI来完全替代的程度,有待论证。想要真正打动消费者,还需要打磨和配合。
此外,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业务模式创新等方面,也需要本土4A,下更大的功夫。
未来,出路在哪里?
回归本质,本土4A可能要做对三件事。
首先,是回归到广告公关行业的本质,专注于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和创意。
拒绝“跪式服务”,和客户平等合作,是必要的态度。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要学会与客户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一味地迁就客户。
砍掉低利润业务,聚焦高价值方向,是向死而生。
在业务结构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少做“赔本赚吆喝”的活儿,加大对高附加值业务的投入,如品牌咨询、数字化营销等,减少对低利润业务的依赖。同时,要加快国际化步伐,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则需要从战略层面进行规划,从组织架构、人才队伍、业务流程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变革。
对AI要理性,用它提效率,但别指望它代替人的创意。毕竟,广告要打动人,还得靠人的灵感和情感。
蓝色光标站在十字路口,挑战大,但机会也不少。
因为这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命运,也关系着整个本土广告行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