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永不过时,只要注意打开方式:评狄拉克《量子力学原理》
狄拉克的《量子力学原理》是最经典的量子力学教材之一,有诸多开创性的意义。然而其高度精炼与严格的表述,常让初学者望而却步。这部教材的价值在于展现理论物理的逻辑美感,却未必适配基础阶段的知识建构。作为近100年前的著作,该书也必然存在一些内容缺憾。但如果已学过量子力学,希望更多学习其基础理论,那么这本书将为你打开通向量子深邃内涵的路。
撰文 | 王一
狄拉克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量子力学原理》,是同时代最好的量子力学专著。至今,也仍是最好的量子力学教材之一。
保罗·狄拉克(Paul Dirac),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
记得我读大学时,教我量子力学、量子场论的阮图南老师曾极力推荐我们读狄拉克。当时读过一部分,但是很多情况下,未能理解狄拉克的微言大义。今天得以重读,读罢掩卷而思,“遥想公瑾当年”。当这本书问世的时候,是多么完美的一本书!
而从本书1930年初版至今,已近百年;本书的最后一次修订(第4版修订版),距今也有近60年了(我读的是最新修订版,其中量子电动力学等部分显然是修订过的,但下文有些讨论,假定书中前几章主要内容与1930年版改动不大,但我没找到初版,如有不实,欢迎指正)。对于希望深刻了解量子力学的读者而言,这本书仍值得一读。不过,如果读者阅读时,比照当代的观点,将更有助益。这就是我尝试写下这篇书评的原因:斗胆讨论狄拉克至今仍值得读的地方,以及过时之处。
为何经典?
狄拉克的书为何经典?
第一,本书的基本框架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适性。今天,我们已经清楚,量子理论是一种理论框架,是“理论的理论”(不同于麦克斯韦方程组,或广义相对论,是具体的理论),并且是目前人类所知的,最普适的物理理论框架,没有之一。但是,我实在难以想象,近百年前,当量子大厦刚刚建成时,是谁给狄拉克的勇气,写一本如此普适的书(而即便伟大如牛顿,当他建成他的力学体系时,也还在担心,如果太阳系按照他的规律无法稳定演化,是否需要上帝出手,重新调整一下)。
本书一起笔,就是量子力学中最普适的态叠加原理,而薛定谔方程只是动力学的“态叠加原理”和“演化保模长”的推论。这种普适性(而不是从薛定谔方程出发),使得我们无论学习量子场论、量子多体、量子信息、量子计算,都能清楚地看到,我们在讨论的是同一个量子理论。
本书开创性地采用狄拉克记号。如狄拉克在前言中所说,“符号法看来更能深入事物的本质”。狄拉克记号比波函数更普适,例如描述自旋、量子信息,与其勉强使用既不像“波”,也不像“函数”的“分立的波函数”,大家普遍使用符号法。(我也曾写过狄拉克记号的其它好处,见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290501/answer/1842752712。)
普适性的另一个例子,是第四章讲量子化,狄拉克非常清晰地认识到,量子化的本质是给算符以对易法则,而把经典泊松括号变成量子对易法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这使得狄拉克的处理可以直接应用于没有经典对应的系统(如自旋)。
不过,限于时代,书中也存在不够普适的讨论。例如,说可观测量(拥有完备本征态的实动力学变量)都是原则上可以实验观测的,这只限于非相对论量子力学。在相对论性量子理论中,还要加上微观因果性原理,即光锥外的对易子为零才行。
第二,狄拉克敢对物理意义下判断,并且能说对。对量子力学的必要性、线性性、可观测量、量子化、运动方程……,书中都有大段文字来讨论物理意义。这些物理意义的讨论,逻辑像数学公式一样严格。正如狄拉克在前言中所说,“然而,数学毕竟是工具,我们应当学会不借助数学形式而掌握物理思想。在这本书中,我试图把物理放在首位”(注:“不借助数学形式而掌握物理思想”,是熟练掌握了数学形式后,对同学的更高要求,而不是说数学形式不重要)。这种严格的物理讨论,在教材中非常稀缺(屈指可数的同样好的例子,例如《费曼物理学讲义》,徐一鸿的果壳系列,温伯格《量子场论》等)。
第三,严格性。把物理意义讲清楚而仍保持严格性,非常之难。而狄拉克的处理堪称典范。
这方面,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可观测量的讨论。狄拉克非常小心地说:“我们将假定任何动力学系统的能量总是一个可观测量(注:根据上下文,指本征态能构成完备基),除了极简单的情况可以证明之外,其他情况的证明超越了当代数学分析的能力(注:当时泛函分析还没发展完善)。”
这句话实在把我搞糊涂了:厄密算符的本征态形成完备基,这一点是很容易证明的(并且狄拉克自己在上一节就证明过了)。为什么这里如此小心?而我仔细思考,并且也请教了同事 Andy Cohen 教授之后,才搞明白这里狄拉克真正的意思 —— 无限维厄密算符,和有限维厄密矩阵不一样,必须考虑边界条件。
如果在这一点上继续研究下去,能找到什么狄拉克证明里没涵盖到的例子?一个重要的例子就是目前凝聚态的研究热点:非厄密系统。
不知道狄拉克是已经理解了当时还未完善的泛函分析,还是仅从数学上的严谨性,而在这里如此小心。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狄拉克的大家风范 —— 这就是读大物理学家的好处。当你看到某些处理异乎寻常地小心,则“皮裤套棉裤,必定有原故”。不像我这种小喽啰写的书,如果哪些地方的处理皮裤套棉裤,多半是因为太笨不会脱。
第四,讲物理,讲数学技能,而不是收集邮票。例如解氢原子薛定谔方程时,写出级数解。这种讲法,可以教给同学解方程的技巧,这种技巧,假设方程还没有被前人定义成特殊函数,也是能用的。作为对比,如果只写出特殊函数,剩下的事情交给数学,则是给同学一个黑匣子,未来 Mathematica 解不出的方程,同学往往就无所适从了。
是写给专家的书
本书当年想必是写给专家的,具有一定理解门槛(但是当年的学术界比现在小得多,学生也多半是少数专家手把手教出来的)。几十年后的今天,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已经是物理系本科低年级的必修课,不再是科研前沿。但是,本书的简明风格,对初学者仍不够友好。建议已经学过量子力学的老师同学,把本书用作重读和回味量子力学,而不建议初学者用这本书来学量子力学,或主讲教师拿这本书当教材(如做教材,也要针对初学者特点,做大量补充)。这是因为,本书的很多特点,对专家来讲是优点,对初学者却意味着困难:
1. 对实验的描述过于简略。很多实验只提一个名词,接着便进入理论讨论,例如利兹组合定律、实验测得的比热、双缝干涉、塞曼效应、反常塞曼效应等。专家往往对这些实验足够熟悉,但是初学者可能因没有介绍实验细节,而忽略这些实验对理论带来的重大启发,或忽略理论能解释实验所代表的巨大成功。
2. 没有冗余信息:本书没有废话,并且“好话不说第二遍”。对于专家而言,书中讨论足够清楚,是十分高效的信息沟通。但是初学者有时难免误解作者意图。在重要讨论中缺乏反复强调,过于简洁,可能造成初学者的学习困难(类似信息论中有噪声的信道没有加冗余信息做校验)。
3. 不画图。全书没有任何一张图。我不知这是性格,技术所限,还是行为艺术 —— 反正没有经典图像,干脆一张图也不给你画。尽管量子力学的抽象性决定了,过多示意图可能影响理解,但是在实验如何进行、函数曲线、概率分布密度等方面,图像还是能比文字表达更直观的信息。这些地方,有图会便于阅读。
4. 没有习题。
下文中,我将站在现代人的视角,斗胆评论(狗头护体),对当代读者,狄拉克的书缺少什么。当然,这对一本写于1930年的书而言,是一种辉格史观式的,不切实际的要求。不过,我这些讨论的目的,是希望读者理解量子力学时,能不局限于狄拉克的年代,而对量子力学有更现代、更全面的认识。
缺憾:对量子场论的现代认识
除科学史研究的兴趣之外,本书最后两章(电子的相对论理论、量子电动力学)过时了,没必要再读。并且,一本现代的量子力学书,也不应该再讲相对论性的单粒子量子力学。
这是因为,相对论与量子论的结合是量子场论,而相对论性的单粒子量子力学并不是量子场论的一个完整极限,只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环而已。把狄拉克方程当作单粒子波函数的方程,再把波函数“二次量子化”成场,这种对已经定义好的概念的重新解释,对我们的理解而言,是不必要的负担。
我们最好从当代量子场论的观点,更直接地理解:场算符和量子态,从一开始就是不同的东西,不是谁量子化成谁。旋量场算符遵循狄拉克方程,而量子态仍遵循薛定谔方程(只是哈密顿量不同了,这一点狄拉克书第5章的讨论仍不过时)。
缺憾:量子纠缠
当代量子力学中,无论是量子信息、量子计算,还是对量子基础的研究,量子纠缠都处于核心地位。甚至在当代量子场论、量子引力的研究中,量子纠缠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书由于成书过早,缺乏对量子纠缠的讨论。这个遗憾,也和下文讨论的测量,以及量子力学的诠释密切相关。
缺憾:测量的物理细节
本书从头到尾的讲解都十分清晰,但是具有两种不同的清晰方式:(1)对粒子没有被测量时的行为,是“全都讲清楚了”的清晰;而(2)对测量本身的讨论,则清晰地放置了一个“禁止入内”的牌子。本书把量子不确定性描述为“测量对系统的扰动”(即“测不准”。这在现象学上是正确的,但是在量子力学的大多数诠释中,应进一步理解为系统根本就不存在“既确定位置,又确定动量”的状态,即“不确定性”),且把实验仪器描述为完全经典的对象。这种讲法从现代的观点看,有些过于传统。
如果采用当代的理解,将测量描述为“量子态与实验仪器成为纠缠态,再受外界环境影响退相干的过程”,我们就能把量子力学的疆域进一步扩大,并且实验仪器也不再那么神秘,而是量子理论中可以理解的一环了。直到如今,除了量子信息的专门教材外,采用这种介绍方式的量子力学教材并不多。不过,大家可以读一下 Coleman 的演讲(https://arxiv.org/pdf/2011.12671 巧的是,这正是 Coleman获狄拉克奖时的演讲)。
西德尼·科尔曼(Sidney Coleman),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当代量子力学并没有完全理解测量。我们仍不理解“到底退相干到哪个态”,以及概率到底是怎么出现的。但是,把理解推进一步,把量子迷雾进一步缩小,是物理学的进步,也是物理教学中值得努力的方向。
缺憾:量子力学的诠释
尽管狄拉克着力讨论量子力学的物理理解,但是他原则清晰地避免讨论“量子力学规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也就是,他仅就认识论来讨论量子力学,避免讨论量子力学的诠释,避免讨论量子力学的本体论。例如,狄拉克写道:“至于是什么决定了光子是否通过,……,被当作是科学领域之外的问题”。
在量子力学发展的早期,把量子力学研究限制到现象学,限制到认识论,是有效的研究方法。这是因为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差异过大,追求“到底发生了什么”,难免会带有经典力学的烙印(例如电子轨道)。原则清晰地避免讨论本体论,有助于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决裂。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理解的深入,当我们已经学会了在思考量子力学问题时,免受经典力学误导,则 “把量子力学研究限制到现象学”,逐渐成了物理学家头上的一道箍。研究“到底发生了什么”的量子力学诠释,虽然一直在进行,但长时间内被当作非主流。
不过,毕竟,一道箍困不住物理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量子信息、量子计算的发展,量子力学的诠释重新受到重视。只是,因为这道箍,量子力学诠释受重视的时间,被大大推迟了。
我认为,一本当代量子力学教材,应当包括对量子力学诠释的讨论。这是因为,
1. 即使教材不谈诠释,同学仍会脑补“发生了什么”。与其让同学脑补,不如对量子力学的诠释做科学的介绍。
2. 让同学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诠释,有助于同学建立量子力学的物理图像。只是要提醒同学,我们还不知道世界是否真正这样运行(例如多世界是否真实存在),这个物理图像有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思考问题的有效手段(像记忆宫殿帮助记忆那种)即可。
3. 让同学知道存在不同的诠释,既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都是逻辑可能性。从多角度想明白同一个问题,借量子力学诠释悬而未决之机,刚好是训练同学思维的一种方式。
对量子力学诠释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温伯格或孙昌璞院士的量子力学教材,也可以参考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上对量子力学各种诠释的介绍(例如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qm-copenhagen/,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qm-manyworlds/ 等)。
卷尾:结束了一个时代
读完这本书的一刹那,我有很多感慨,部分原因,是本书的结尾方式。本书在讨论量子电动力学的发散处戛然而止。而本书的最后一句话,作为愿景出现:“希望随着知识的增长,最终能够找到能把高能理论纳入运动方程方案的途径,这样就把高能与低能物理统一在一个方案中。”但是,狄拉克方程之后,又有谁去寻找运动方程呢?洛伦兹不变的作用量、对称性、对称性破缺、有效场论将次第登上舞台。人类理解基础物理的支点已然移动。
于是,这个结尾,不经意间,像是为一个时代划上句号,为那个时代的英雄们谢幕 —— 新的时代即将开始,新的风云人物又将引领风骚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的我们,还乐于读狄拉克的书,还能从书里学到很多,实在是个奇迹。
如果你已学过量子力学,希望更多理解其基础理论,我推荐你也来体验这个奇迹。
致谢:我对量子力学的很多理解,得益于与我的同事 Andy Cohen 教授的讨论。重读狄拉克过程中,我也多次向Andy 请教,并得到精彩的解答。十分感谢。同时,也感谢读者一直读到这里。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墨子沙龙”,原标题:经典永不过时,只要注意打开方式:狄拉克《量子力学原理》书评。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