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9.32%,稳态胖改店产生1470万元净利润
文 | 商观
永辉今日发布20225年第一季度财报,2025年第一季度,永辉实现营收174.79亿元,同比下降19.32%;归母净利1.47亿元,同比下降79.96%;扣非净利1.37亿元,同比下降77.07%;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5.72亿元,同比下降71.15%;毛利率同比下降1.35个百分点。
一
业绩
永辉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9.32%,主要是因为“关店”,2025年一季度,永辉门店数相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73家,关店使得公司营收总盘减少。同时,到3月底,永辉完成开业的调改店只有47家,虽然客流与销售不错,但所占比重不大,还未能迅速带动永辉总体营收表现。
永辉2025年第一季度扣非净利同比下降77.07%,主要是因为毛利率同比1.35%的下降。毛利率的下降则是因为永辉在做供应链变革,这包括:优化商品结构和采购模式,在淘汰旧品、引入新品的过程中主动推动裸价和控后台策略,导致毛利率受影响。
永辉预计,随着供应链改革的深入推展,尤其是在3月永辉供应商大会召开后,公司选品及定价策略发生重大改变,在此基础上,永辉的商品毛利率将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增长。
好消息是,根据永辉方面披露的一些数据,截至3月底,永辉共拥有41家开业满3个月的“稳态调改店”,这41家店累计实现了1470万元的净利润。
影响永辉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表现的另一大因素是投资损益,该季度,永辉持有Advantage solutions的股票,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1.7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0.77亿元,较少了2.49亿的利润。
2024年全年,永辉则实现营业收入675.74亿元,归母净利润-14.65亿元。
二
供应链变革
永辉超市近段时间来的重要工作,主要有两块,一块是供应链变革:总部集权,去中间化,全国统采裸价直采。另一块是门店调改升级:永辉预计至2025年6月底,永辉超市全国调改门店将突破124家,2026年农历春节前目标锁定300家。
在供应链改革层面,永辉的先期重心是食百标品部门的改革,这一块工作目前有重大“推进”。
在内部业务组织架构上,永辉将标品采购总部迁往了广州,即第一大股东——名创优品的总部所在城市。
“2月份的时候,永辉全国20几个省区部门整合为华东华南等5个区域采购中心,随后,5个中心(标品)也将可能撤销。未来就是总部集权。”
通过整合组织来总部集权,集中“规模”与资源,才能实现源头统采,采购价格才能有竞争力,才能有定制商品及做自有品牌的更好能力。标品进行全国统一集采能更好产生议价能力、规模效应与成本优势。
在人事调整上,《商业观察家》获悉,来自名创优品的赖淑珍,已经全面负责永辉的标品供应链部门,之前,其负责领导永辉的标品二部,现在标品一部也由其负责。
由于永辉标品品类的全国“总采总监”人事已经确定,这对于永辉下一步推进的“零供关系”变革,会有价值。之前,由于人事不清晰,《商业观察家》了解到很多厂商还在观望。
在业务模型上,永辉的供应链近期已经系统地推进了“去中间化”的“零供关系”变革,尤其是在永辉召开供应商大会后。
《商业观察家》了解到,在供应商大会后,永辉的采购人员直接开始找品牌方、厂方要求直营,以及介绍来自名创系的经销商给厂方,希望厂方更换,其实就是要求厂方、品牌方直接与永辉合作。
但在当时,有部分品牌方、厂方暂时还没敢同意,观望情绪还是比较浓的,他们的顾虑主要有三块。
一是账期,超市渠道有账期,以前是经销商现金向厂家拿货(也被品牌商压货,起到“资金蓄水池”功能),在渠道端则承担回款账期风险,即渠道实现销售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回款给经销商。现在要让厂方转直营,也等于是由厂方来承担这个账期风险了,一些厂家和品牌有顾虑。
二是人力,厂家“去经销商”转直营后,就需要自建人力团队去运营,这块也有些顾虑,“特别是在永辉总采还没到位的情况下。”
三是关系维护。当时,一些厂家认为“维护关系不如用供应商、经销商现成的”。经销商过去的一大核心价值就是“处关系”,销售的一大核心工作就是前期要花很多时间来“处关系”。现在这块工作自己来干,有点不习惯,觉得麻烦,加上永辉人事未定,他们也感觉有些没把握。
现在,随着永辉供应链变革一步步推进、人事架构的逐步定型,“态势”可能会越来越清晰。
三
调改升级
在对门店业务体系的调改升级方面,截止2025年第一季度,永辉超市实现门店调改47家。永辉也于4月推出了第三批调改计划,涉及门店数量达41家,这批门店计划执行完毕后,到6月底,永辉预计开业的调改店数将会达到124家。
根据永辉“代理”CEO叶国富早前对外发布的调改目标,2025年永辉超市要开出200家调改店,按这个计划,永辉2025年上半年就将实现62%的调改店开店进度。
截至3月底,永辉共拥有41家开业满3个月的“稳态调改店”,这41家店累计实现了1470万元的净利润。
只要3个月的“稳态经营”,永辉的调改升级店就能产生正利润回报。
分区域来看,永辉的调改店在北方市场、西南市场表现不错,北方市场尤其是河南、北京市场表现良好;西南市场的川渝地区市场也表现不错。
在华东市场的表现则可能有点相对不足,或者说市场培育期可能会相对长一点。
《商业观察家》分析下来,华东市场表现相对“不足”,可能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一是,区域饮食习惯差异较大,华东饮食偏清淡,永辉做的“胖改”店,核心在于对熟食、烘焙等即食品类做提升,但胖东来现有的熟食加工口味相对偏重,于华东市场的接受度可能相对差一点。
这个可能需要后续在熟食加工本地化落地层面,持续优化。
二是,竞争更激烈。华东市场是盒马、叮咚买菜、奥乐齐、大润发的总部起家市场,也是Costco、山姆会员店、小象超市的重仓市场,竞争更激烈。以做中高端用户市场的Costco为例,其目前在中国已开的7家店,有6家开在华东区域,除了上海首店表现较好外,其在宁波、杭州的店也没有达到预期,这可能就有竞争更激烈的因素在里面。
这一块,未来可能要看“网络效应”,即永辉在华东市场的调改店数量上来,能带动区域内的规模成本优势。
三是,从品类上来看,华东市场,尤其是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上海、杭州等,潮流迭代很快,胖东来的商品潮流引领能力在这块区域市场,还没有展现出很明显优势。
过去的情况一般是:上海引领潮流,上海出现了一股什么商品及业态潮流后,1-5年后会在华东其他城市开始流行,5-10年左右会流行到中部市场。现在来自中部的胖东来的商品与商品结构,要“反向”输出华东,潮流引领能力可能是有些不足的。
无论是烘焙、休闲食品,还是本地化的生鲜品类,一些商品现阶段可能还没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比如休闲食品,胖东来的商品其实相对“老化”,一些品牌,还是华东市场5年前流行的;比如烘焙,上海烘焙强很多,街边的随意一家小面包店都很好吃,整体领先其他地区比较多。比如生鲜,以上海为例,消费更精细,消费者对每天生鲜品质的细小差异,都能感知出来。当天如果生鲜品质有些细微下降,在北京市场,销量可能都没有什么影响,但在上海市场,销量会明显下来。
这一块,要看永辉供应链改革的推进与出效果。
四、胖东来的品牌影响力在该区域市场相对有限,胖东来的价值观“输出张力”在该区域也有局限。
现在,做中高端用户群市场,主要都是通过商品为纽带、理念为营销来建立价值观的认同,进而通过价值观来“圈住”一批有共同价值观的用户群,但在华东市场,胖东来的价值观“张力”相对没有那么“强势”。
华东市场海内外交汇,文化多元,人群高知,难以被“捆绑”。
现在,永辉做的好的地方则在于,到目前为止,它相比过去,还是有更鲜明的旗帜与特征。未来则需要不断地做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