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刚:中国需对技术资源流向印度实施严格管控
近年来,印度对中国投资持续实施严格限制,短期内难有放松迹象。
据《印度时报》等权威媒体报道,尽管印度国内外要求放宽外资管制的呼声不断,印度政府依然坚定维持对中国投资的高压审查。
印度正努力成为首批与特朗普政府达成贸易协议的大型经济体,推动双方取得互利成果,以吸引更多因华盛顿管控而对华投资受限的外企落户印度。这很可能会对中国造成技术资源的外流。
2018年美对华发起贸易战,美方对中国产品持续加征高额关税,并针对进口产品中的中国制造采取了种种壁垒措施,刺激了全球产业链洗牌。
印度近年已经在利用这一“地缘窗口”,大力吸引外国供应链从中国迁往印度。与此同时,又对中国投资采取了不公平的限制政策。印度将此作为产业升级和替代中国制造的重要战略。
然而,这一策略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实施中仍存在多重挑战。
尽管印度雄心勃勃地期望成为全球供应链新核心,根据最近外媒的相关报道,印度的制造业依然高度依赖中国在原材料、核心零部件、整机设备以及工程技术人才方面的深层支撑。
数据显示,印度90%以上的智能设备及大量高端制造依赖中国产业链供货。
与此同时,外国企业即使将工厂迁至印度,也不得不继续采购中国的组件与材料。中国几十年积累的制造业集群、供应链效率和工程经验,短期内没有替代者。外企由在华工厂派出的高级工程师、技术骨干成为在印工厂的中坚力量,但这也向中国发出警示,制造业的核心优势存在潜在的流失点。
印度以“安全”为由打压中国企业,对一系列中资APP、科技公司实施封禁,实则不仅损害印度消费者利益和市场竞争,同样拖慢了本国市场品质与创新升级。
印度政府一方面依赖中国的基础技术和供应保障,另一方面又对中国投资不断“设限设防”,这种做法被广泛视为缺乏公平、非互利,长期来看极易破坏地区产业平衡乃至双边经贸合作的基本信任,严重影响到中国制造业对印度的信心与选择。
在当前全球供应链加速重组、中国制造业面对多重外部压力的关键时刻,一方面中国不会容忍任何以牺牲中国利益来配合华盛顿对华战略的做法。另一方面,中国也要高度重视有可能出现的技术资源外流。
当前形势下,中国需要加强对印度的关键技术、工程人才、产业链环节的出口及外包严格管控。
中国的技术政策和合作管道可以根据印度对中国资本和企业的是否公平来调整。
中方的这一政策并非是要遏制印度制造业的崛起,而是希望印度明白,只有当印度基于互利、公平开放原则审视和改善对中国投资、企业与技术的态度,才有可能在中印产业合作乃至广泛的亚洲供应链重塑中实现共赢。
the end
丁刚:从英国灭了印度棉纺业看美国遏华战略的霸权逻辑
丁刚:华盛顿的决策者需补《孙子兵法》的课
丁刚:印度制造,“备胎”开始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