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电视里的达摩

500

2025年,所有电视都搭载了AI功能,所有电视厂商都在宣传AI能力。但问题是,消费者依旧没有对AI电视做出什么积极的回应。“AI电视是鸡肋”“AI只是电视的又一轮泡沫”等观点层出不穷。

为什么明明AI技术能够解决电视的很多问题,但AI电视的前路依旧不清?在用AI打破电视的障壁之后,我们发现墙壁后还是墙壁。相较于跟风口,追大模型热度的AI电视发展方案,产业界可能更需要能静下来,沉下去的“达摩”。

禅宗历史里,达摩祖师相传在嵩山中峰面壁九年,之后破壁而出开创了禅宗一脉。某种意义上来说,电视今天的境况正是一场面壁。只有AI与电视真正的接驳点,才有可能迎来破壁的一刹。

今天我们的故事就从电视的AI风口与困局讲起,聊聊一群人如何成为AI电视里的达摩。

500

1925年,贝尔德发明了全球首台能够真正使用的机械电视。算下来电视的诞生距今刚好一百年,但似乎很少有人想要庆祝这个伟大的一百年纪念日,因为在今天,我们留给电视的更多是沉默。

过去一个产业周期,伴随智能手机的兴起与短视频成为主流娱乐模式,我们的文娱生活中迎来了手机的一家独大。家庭中每个成员都习惯依赖手机,都热衷于刷短视频,我们留给电视的时间越来越少。同时,PC、Pad、游戏掌机等泛在化的屏幕也在分割电视的使用时间。长久累积下来,电视似乎变成了我们客厅中一件被久久遗忘的装饰。

500

根据洛图科技发布的《中国电视市场品牌出货月度追踪》,2024年全年中国电视市场品牌整机出货量为‌3596万台‌,同比下降1.6%,创下十五年来新低。尽管2024年是体育大年,但电视市场的持续疲软依旧无可挽回。

但另一方面,我们还能看到电视在影音体验等方面提供的乐趣依旧是不可替代的,并且人们对电影、电视剧、长视频的热爱也在持续复苏当中。解决电视陆沉的问题,一定要聚焦于提升电视的场景化体验,让用户愿意打开电视,愿意沉浸于电视体验当中。

这时,AI成了一把至关重要的钥匙,一把或许能改变电视未来命运的钥匙。

500

对于电视来说,AI最大的价值就是改变了用户与长视频的交互逻辑,让用户可以通过语音等方式直接触达数据内容,从而改写了电视的遥控逻辑,比如改变电视不如手机的点滑逻辑便捷的短板,进而突出了电视大屏体验与沉浸感的长板。

话虽如此,但提到AI电视这个已经并不新颖的概念,很多人还是会联想到“鸡肋”“没用”等负面词汇,这是因为电视中大量的AI能力都浮于表面。

比如说,很多电视中的AI语音助手不具备跨APP能力。用户还是需要面对层层套娃的电视APP交互逻辑,逐层寻找自己想要的内容。这也让AI能够直达数据的价值荡然无存。

再比如,很多电视产品的语音交互不够智能,理解能力太差,导致跟电视说两句话就陷入死胡同,几次尝鲜过后用户就兴趣索然。

500

而在大模型兴起之后,电视厂商最新的动作是一窝蜂搭载大模型。但这又陷入了新的误区,那就是如果大模型不能深入电视提供的内容,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没有价值,消费者不如在手机端与大模型进行对话。

归根结底,AI电视的这些问题,是把AI和电视的结合停留在简单、粗糙的表层。对于厂商来说,简单搭载个大模型是非常容易,成本极低的事,但真正将AI功能与用户电视体验进行深度结合,却是需要水磨功夫才有可能达成。

如果只把AI当作营销风口,那么AI不仅解决不了电视的问题,还会让用户进一步失去对电视的兴趣。

所以说,AI电视需要的不是风口,而是面壁。

500

提到成立于2006年的酷开科技,很多人会联想到它年轻化的品牌形象,联想到它在操作系统与AI等技术上有很早的布局。但可能很多人都没注意到,在AI电视风生水起的过去四年中,酷开一次发布会都没有召开过。

他们去做什么了?答案或许是,他们希望沉到AI与电视的连接点深处,去试着作一个面壁的达摩。

在酷开看来,未来的世界应该是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平行,而屏幕就是二者之间的沟通界面。如果这块名为电视的屏幕不能充分挖掘虚拟世界里的内容与数据,那么虚拟与现实间的沟通也就无法实现。所以,在电视行业涌向AI热潮的时候,酷开选择了将海量电视数据重新整理、挖掘的另一条路。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电视的面壁,AI的苦修。

2014年开始,酷开开始做数字标签,让爱优腾资源搬上电视。2018年开始基于AI逻辑全面进行数据挖掘。之后几年间,酷开全面加工了70多万部视频,实现了AI能力直达海量电视数据。2023年,酷开接入大模型,用大模型代替传统的推荐算法,让大模型的知识处理能力,与几年间布局的数据挖掘能力融合对撞。

500

此后,酷开迎来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产品全面拥抱AI,企业运营也走向AI原生时代,在音视频识别、场景切割、场景标签生成等技术实现了行业领先,并且与业界领先的大模型供应商进行合作,在影音、教育等场景上结合自身数据积累进行模型调优。

在这场不断重构数据、更新AI底座的苦修中,酷开逐渐觉醒了一个认识,那就是必须让AI围绕用户进行服务。让AI穿越电视背后的无尽数据与层层功能,实现对用户的精准拥抱。

这个设想最开始被酷开定义为数字体,其后结合AI Agent逻辑的兴起,顺理成章将其称为智能体。

经历了重构数据、升级底座、培育算法,以及面向智能体的方向抉择之后,酷开知道,破壁的时刻到了。

一场久违的发布会,就是为这个时刻准备的舞台。

500

让AI与电视真正结合的锚点,是启动围绕用户需求的智能体机制。这就是酷开超级智能体。

4月22日,酷开在以“大爱AI”为主题的2025春季发布会上发布了超级智能体,其中包括影音、健康、生活、设备、创作、教育六大智能体,同时还发布了智能体硬件酷开学习机 Y41 Air、酷开闺蜜机C20系列等产品。

500

从技术机理上来看,酷开依托十余年积累的媒资数据、设备数据以及用户行为数据打造的数据底座,百余项覆盖智能决策、图像、视频、音频、文本算法积累而成的多模态算法池,再通过生态合作接入业界成熟的大模型库,最终让三者协同打造了AI Platform大模型应用平台,并借此推出了这六个领域的专业智能体。可以说,这六个智能体的诞生标志着酷开从终端品牌跃迁为智能体这个新风口的头部品牌。

500

酷开智能体到底能做什么?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在影音场景,我们经常只是在短视频平台看到了某个影视片段,不知道片名,也不知道片源在哪,寻找起来非常麻烦。但酷开影音智能体,可以让用户只要输出台词或者剧情,就可以精准找到片源。

比如说,当用户说“我想看在船头两个人吹风的影片”。智能体能在1.5秒内准确搜出《泰坦尼克号》并播放,显著快于市面上其他类似产品。

影音智能体还能有效提升中老年用户的体验,比如当用户说想看刘晓庆演的电视剧,推荐界面将在每部电视剧封面上生成演员醒目海报,从而便于用户挑选。

500

再来看看生活智能体,在闺蜜机上使用酷开生活智能体,就可以精准得到饮食、旅行等方面的精准建议。比如广东人想去成都旅行,但腰椎不好,生活智能体就会推荐对腰椎更加友好的飞机等出行方式,同时还会推荐适合广东人口味的成都餐厅。

酷开超级智能体与业界其他AI电视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出发点的差异。一般来说,电视产品集成AI能力的逻辑,是技术层面有哪些供应,就在产品端集成哪些功能。比如语音助手成熟了上NLP能力,大模型来了上大模型。这种方式是供应端出发的,用户必须不断学习、理解和使用新能力。而酷开超级智能体的出发点是在需求端,从用户的应用需求去重构所有的AI轨迹。

后者是慢功夫,笨功夫,却也是智能体在AI电视中的破壁之路。

500

我们不妨再追问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能够说超级智能体就是AI电视的真正答案,而不是又一个用户学不会、懒得用的AI泡沫?

核心原因在于,酷开超级智能体的最终目标非常简单,就是与用户聊天。它有着鲜明的“聊天为主,服务为辅”的目标。用户不需要过多的学习与探索,只需要按最自然的方式与电视进行交互。

最终在用户的感知中,将不存在去理解AI、学习AI的过程,只能感知到一个极其聪明,极其有能力的人,来帮助他通过电视完成各种应用,来帮助他完成虚拟与现实世界间的跨越。

不用去想,只要去聊天就可以。这种无形无相的AI,才是酷开所看到的未来。

在另一个维度上,酷开智能体在“无形无相”中完成的改变,也在从消费端指向产业端。一方面,酷开超级智能体可以从电视领域向教育硬件、车载大屏等场景迁移,让这些更需要专业AI助手的领域完成智能体的进化。另一方面,通过统一入口的超级智能体,彻底打破传统APP及指令型助手的服务壁垒,让用户真正体验到服务感知无感化、交互体验无断裂、服务内容无幻觉。

500

再向未来出发一点,或许酷开智能体的想象空间可以更大。我们的生活中有无处不在的屏幕,无处不在的数字化系统,它们都需要与人交互,都需要在数据、用户与算法之间达成一个精妙的平衡。在家庭生活里,酷开智能体的理念目前是最为前沿,也是难以替代的。它的未来不仅在于电视,而是向所有屏幕,所有数字化系统进发,进而驶向未来晨曦中的具身智能。

500

而在另一个维度上,酷开在Happy Life的超级生活智能体之后,还会将自身的AI原生转型经验沉淀下来,打造成Happy Work超级工作智能体,从而将无形无相的生活AI助手,同时也成为无处不在的企业AI中枢,让AI参与到企业运营、员工关怀,甚至战略决策的每一步中来。

500

最近几个月,我们总是在说AI来了,再不学习就晚了,但真正意义上的AI时代,不应该是一个过度学习、过度复杂的时代。

用户应该可以抛下过滤,大胆把AI用起来,这或许才是AI的真正底色,也是1951年达特茅斯会议即确定下来的AI宗旨。

让AI透明且清晰,无形且有力——酷开希望成为这场新游戏的开局者。

500

酷开靠什么改变了AI电视根深蒂固的能力简单、交互复杂?

或许说千道万,最终抉择点就在于一家企业,是否具有去改变整个产业现状的使命感。

正像互联网时代成功的企业,并不是发明互联网的人。AI时代的企业也绝不应该仅仅是算法的训练者。算法模型是基础设施,如何在基础设施之上锻造应用,创造体验,革新产业,才是最终的决胜所在。

我们都能看到电视在沉默中冷却的现状,但哪一家电视企业愿意离开硬件的舒适区,而去沉下心来做软件、标数据,跨越数年去探索AI的可能性?

“一定要改变电视产业的现状。”一个念头就决定了酷开漫长的苦旅。这个念头也决定了此后终有与智能体破壁相见的日子。这个念头也让酷开带来了目前最佳的智能体应用体验,让他们敢于去成为智能体应用的第一企业。

或许在深处改变一切的,只有沉潜在AI电视里的达摩之心。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