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导演,马上又来一部烂片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太会搞事情了。
朗·霍华德(《美丽心灵》)和马丁·斯科塞斯(《出租车司机》)客串。
塞斯·罗根和埃文·戈德堡(《菠萝快车》《黑袍纠察队》)这对老搭档担纲编剧导演。
后者竟然对前辈“开炮”?
起初,Sir以为这又是一个关于“电影梦”的自说自话,没想到是今年以来对好莱坞最狠的一个耳刮子——
片厂风云
The Studio
01
都说世界是个草台班子,可草台班子是怎么搭建起来的?
《片场风云》告诉你——
草包,从来不觉得自己是草包。
一切都始于,一个叫马特·雷米克(塞斯·罗根 饰)的文艺狂当上了制片厂的头。
他的前一任,因为连续十部电影亏本被炒。
而他,emmm……也不像是个来财的主。
为了证明自己。
他立誓,一定要开门红。
要和著名的饮料品牌合作一部广告大片,把赚钱摆在首位。
但文艺中年呢,总是有着高瞻远瞩的目标,以及随时跑偏的路径。
一见到崇敬的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就迈不开腿了。
对方表示自己有一计——
投资两亿,拍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邪教自杀事件琼斯敦惨案。
你要问了,这和广告有啥关系?
回答是:这些邪教信徒们在死前大多喝了酷爱牌的饮料。
这植入方式,也是相当魔鬼了。
正常人都会觉得,这是会收到品牌方律师函的程度吧。
然而马特,当场眼都不眨地拍下了两亿五千万的预算,还多加一千万,要求电影必须要冠名为《酷爱》。
他觉得自己和大导演合作,马上要留名影史。
只有他的下属,一个个头都快炸了。
文艺中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想要的很多,但坚持的很少。
当他带着这个企划案去见老板的时候。
他怂了。
他最终还是向老板提出了最开始下属们给他的折中方案,包括网红舞蹈和温情合家欢。
平庸吗?也许,但广告效果肯定要比和邪教扯上关系强得多。
老板很满意,不过——
花了一千万预算去买马丁的剧本又要如何解释?
马特的解释简直不能用机智来形容。
至于他如何在随后的晚宴上,将这个心碎的消息告诉满怀希望的老马丁。
又如何看着他心碎。
已经是无可挽回。
而得罪大导演,只是这个初次掌权的愣头青干的第一件事。
接下来的几集里,他先后搞砸了一镜到底的拍摄。
又把朗·霍华德的自我表达斥为废片。
甚至还得去追查丢失的一卷胶片。
他似乎做什么都不对。
他的身份太重,实际经验又太少,手里还掌握着至关重要的钱。
导演和工作人员们尊重他,但也只是将他当成个撒钱的花瓶。
在没有成为负责人之前,他没有得到重视。
成为了负责人之后,他自己本人依然没人关心。
马特委屈吗?
当然,他满怀着对电影的热爱才努力进入好莱坞,努力向上爬。
每一次做出妥协,都有着更现实的理由。
他需要利用制片负责人的身份,来做更多他认为对电影有益的事,因此必须优先保住位置,之后再谈其他。
自以为有着很大的权力,到头来在上司和执行者之间两边受夹板气。
他刚刚当上这个新职位,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尴尬处境。
他试图成为的自己,和好莱坞体制下妥协的自己。
天差地别。
他的理想,他的野心,想要从媒体口中的蠢材变成天才的指望,最后统统让步于“能不能赚到钱”的疑问。
就像港片曾经的大导演楚原,对他的弟子王晶曾说过的那样:电影怎么拍都没有错,只有一个错,那就是不卖钱。
02
从这个角度而言,《片厂风云》是一部某种意义上的“体制内”职场剧。
它的喜剧感,不只是来自于看一个愣头青横冲直撞出洋相。
而是一个理论家终于上手实操时所面临的错位。
马特不是单纯的新人,他在大陆影业做了二十多年,也出过一些成绩。
但麻烦就在于,他还想“表达”。
工作已经够头疼了,但如果你要给工作加上一份理想,那很可能收获的是加倍的头疼。
因为现实会一次次告诉你,那行不通。
在已经定好的工业链条上,“有想法”,带来的也许是延期和破坏。
举个例子,在第二集中,马特坚持要来探班一场一镜到底的戏。
尽管好友已经劝阻过他,认为他的到场只会带来负面效果,他却执意要去。
结果当然不出所料,出于尊重,也出于想要更多投资的讨好。
片场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在由着他来,忍耐他一次又一次地提出一些无用的小点子,甚至还采用了其中一个。
可是,他的出现对拍摄毫无帮助,反而由于他的存在,无限地拖慢了这场一镜到底的拍摄进度,最终也没能拍成这场戏。
当导演终于忍耐不住对他发飙时,他也只能就此离开。
然而,真正到了需要他就电影说些什么的时候。
他又怂了。
因为他不敢去跟朗·霍华德说,新片的最后四十五分钟对观众毫无吸引力,只是导演的自我感动。
发现了吗?
当他试图谈艺术时,人们都在跟他谈商业;当真的有导演想跟他谈自我时,他却只能和人谈市场。
多荒诞,又多悲哀。
诚然,马特有着精确的电影直觉和文艺判断,也一步步爬到了高位。
但。
他有能力,可不足以征服所有人,他有地位,但权力不来自于自己,他背靠着庞大的制片厂,可这体系也把他裹挟其中。
他不可能去真正反抗一个赋予了他权力和地位,并且自己已经付出了一生努力的体系。
更何况,当前的行业生态,已经是各位创作者在多方妥协,尽力调和后的结果。
贸然的改变,只会带来更剧烈的震荡,然后把原本还能勉强运转的生产线再度拖累。
最好的举措就是什么都别做。
在六集里,有一幕极其动人。
第一集末尾,马特和朋友萨尔躺在家里,望着眼前屏幕上放着的《好家伙》。
就在不久前的晚宴,马特还亲自向马丁·斯科塞斯宣布了他的创意被买断。
让老头子直接痛哭失声。
转头,他就和萨尔一起,对马丁的才华无限赞美。
个人的理想,终究要让位于市场逻辑,有时,那也只是来源于上层的个别人的好恶而已。
03
在剧里,有一句很有趣的话:
这部剧,就是Apple TV+投资发行的。
换言之,这是流媒体视角下,对传统制片厂制度的一次观察。
虽然看起来像自吹自擂,但事实上,流媒体投资的原创剧集制作,早已成为了大量优质影视内容的来源。
在迪士尼、华纳、漫威这类传统的大制片厂变得保守,拿着旧有的IP一拍再拍时。
网飞,苹果这些流媒体所投资的原创剧集,正在一步步地收割市场与奖项。
举例来说,马丁·斯科塞斯还真有一部作品是与苹果流媒体合作的。
2023年的作品《花月杀手》。
派拉蒙影业与苹果流媒体共同参与了影片的发行。
而它也确实在隔年的奥斯卡上拿下十项提名。
而另一部完全由苹果发行的流媒体电影《健听女孩》更是直接拿下了2022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相反,无论是漫威还是华纳,它们拿出来的商业IP中最挣钱的无疑是超英片。
可华纳对DC电影的拍摄规划和商业表现已经被群嘲良久,漫威的作品在一部接一部的二线英雄传记作中越来越疲软。
迪士尼更不用谈,新版《白雪公主》和《小美人鱼》,没上映就引发群嘲。
连“炒冷饭”这个议题本身都变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
流媒体运营商们信奉的高投入,低干涉的运营方式,也似乎印证了好莱坞传统制片厂那一套的逐渐过时。
所以,在“敌台”的关注下,好莱坞呈现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态势?
一切都被解构,剩下最赤裸的利益计算。
焦虑、僵化、场面话大于真话、妥协大于个性。
制作人们完全不明白《芭比》为什么能成功,只觉得我们随便也能复刻。
马特试图说服下属选择斯科塞斯的理由居然是这片子能对标《好莱坞往事》。
对多元化的理解仅限于“主角不是白人”。
他们有着对制作电影这件事本身的热情,但创意已经枯竭。
进入行业的初衷早已变化,连拍一部山寨版的作品都要请原导演来执导。
日薄西山。
好莱坞已经不再是那个光芒万丈,随时都能产出优质作品的电影圣地了。
制作人仍然掌握着生杀大权,但他们也必须遵从市场的反馈。
在无法预知反应的时候,宁可出产无味的中庸作品。
也绝不率先尝试新的点子,因为那意味着可能的颠覆。
这是一个创意的坟墓。
归根结底,《片厂风云》讽刺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犯蠢的自大狂在片场横冲直撞。
也不只是资本对艺术性的破坏和创造力的扼杀。
让我们重新想一想。
回到开头,难道其他的片场员工们,在入行的时候,不是抱着对电影本身的热爱吗?
进入这个行当,又真的有谁是对电影毫不关心的呢。
但终究,这不是单打独斗的年代。
体制下的工业流水线已经建成良久,即使它摇摇欲坠,只在间歇性地出些好作品。
要实现雄心壮志,首先得祈求这个链条的运转一切顺利。
而顺利的最大要务,就是最好不要和链条上的任意环节有过大的冲突。
但,若是这样,那更大的机率,是产出又一部平庸甚至烂俗的电影。
《片厂风云》从头至尾都在解构的,不仅是好莱坞的神圣性。
也是电影工业本身的专业性。
制片厂制度下,做一个保守的共谋者显然比颠覆者要有利得多。
人人都知道屋子里有一只大象,但所有人都假装没有看见。
到最后,大家只能一起摆烂,偶尔假装心怀理想。
想拍一部电影,简单。
想拍一部好片,需要努力。
想拍出经典,给影史增添新的一页?
你需要的,是做个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