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利用人性,疯狂挑唆男女对立?

500

你有没有想过,同样的帖子,不同的人看到的评论是不一样的。

你看到的是女性互帮互助,男性看到的可能是擦边照片。

这会带来多割裂的世界?

500

评论区也搞性别定制?

前段时间,有博主发现,同一个关于情侣吵架的视频,她和她老公看到的评论是不一样的。

她自己看到的评论,都是站在女性立场,帮女性说话的。

他老公看到的就有意思了,全是男性对女性无理取闹,吵架没脑子的吐槽。

甚至还鼓励他们做测试,吵架的时候背课本,打赌对方绝对不会发现。

言辞极尽嘲讽。

500

有博主发了自己产后妊娠纹的视频,她打开评论区,看到的都是互相鼓励,分享去除方法的评论。

但从她男朋友手机上看,评论区全是女性性感身材、迅速恢复马甲线的照片。

女性看到的生育苦难,男性看到的是产后恢复轻而易举。

难怪每次刷评论,发现别人都在虚空对线,合着评论区就不是一个版本呗。

还有的妈妈在月子中心坐月子,给她推送奶瓶奶粉,但爸爸们接收到的广告确实洗浴中心和各种擦边小广告……

500

有媒体特意做了测试,结果发现确实存在评论性别定制的现象。

3次测试中,有1次男性和女性刷出来的评论不一样。

评论并非完全是按照时间和热度排序的。

500

连评论都能不一样,词条搜索结果就更是天差地别。

有博主做测试,她和男朋友同时在小红书搜“美女”,她搜出来的都是一些阳光健康的女性或者是变美攻略。

而男朋友搜出来的都是打擦边的性感美女。

500

这就很让人毛骨悚然了。

试想一下,你让朋友搜的东西,根本不是你想让他看的。

你想在评论区找的认同感,是大数据为你特意定制的。

500

这会出现一个多割裂的世界?

500

区别对待+搞性别对立?

说到底,这就是平台在搞性别的区别对待。

平台最初基于兴趣标签的推荐机制,到现在已经变成了“性别数据主义”。

男性用户看到的是职场成功或科技内容,女性则更多接收美妆和育儿信息,不就是说明平台通过行为数据将用户简化为性别符号吗?

当算法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的性别时,这种了解本质上就是一种精密的偏见。

500

如果说大数据是偷偷摸摸,一些品牌则是明晃晃地区别对待。

就说酸奶吧。

Blueglass自己的消费者调研报告都显示,主要客群是25-35的女性,但它却没有推出过女性定制产品。

相反,却在去年推出一款补肾壮阳的男性专用,还打上18禁标签。

难怪女性消费者直呼“忍不了一点”。

500

​要知道,当代互联网最稳固的三角关系,是平台、流量和性别矛盾。

平台和品牌的核心目标是如何让用户“上瘾”,所以算法工程师和营销策划的KPI就是提高点击率。

而数据反馈显示,符合性别刻板印象的内容更容易引发用户互动,所以它们会毫不犹豫地利用人性的弱点。

500

就拿男性来说。

历史的互动数据显示,男性对桃色信息的点击率和停留时长是女性的3倍。

所以,算法从一开始就会默认男性对桃色内容更感兴趣,会给男性更多地推送这类内容。只要点了一次,哪怕是手滑后立即退出,后续2周内同类内容曝光量都会增加470%(剑桥大学实验)。

这就会带来算法的正反馈循环,所以它下一步做的就是扩大测试,让更多的男性收到这类内容,最终就像破窗效应,形成了整个系统的偏差。

500

人其实很难跳出性别的脚本,尤其是在社会规训已经严重影响认知的情况下。

儿童在3岁就能内化性别刻板印象,社会又默许男性公开表现性趣,因为“男人都这样”。

这种符合“默认预期”的印象就成为大脑依赖的筛选工具,相关内容更容易让用户点击。

而且刻板印象内容通常都包含强烈的情绪符号,比如“精致女孩必备”“真男人就该……”,这就比中性内容更能激活多巴胺分泌。

用户在这类内容上的停留时间是其他内容的1.8倍。

500

这种生理差异就成为算法的设计策略。

男性用户看到的是女性的无理取闹,女性看到的则是育儿经验。

用户的行为受社会规训影响,算法只是进一步放大了这种规训。

500

谁在疯狂搞男女对立?

这个世界的割裂程度比你想的要深很多。

很多医院的取袋机在扫码后会让我们选择性别,添加健康顾问。

女性添加后,顾问朋友圈分享的都是育儿经验,但当性别选择为男性,顾问都变成了爱发自拍的美女。

如果是在妇产科,那他们极有可能被认为是长期没有性生活,需要释放的男性,于是扫完后的朋友圈会出现各种穿制服、打擦边球的美女自拍。

500

还有的甚至会直接发短信。

前段时间,就有博主发视频说,自己在孕期,老公却收到了一条特殊短信。

大致内容是,老婆孕期不方便,自己可以提供服务。

而且她说,这不是老公第一次收到这种短信,自从在母婴店注册了会员,没几天就收到了类似的短信。

500

本以为社会打击这么严厉,这种涉黄信息应该是小众事件,没想到评论区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

我也在我老公手机上看到了。

我也收到过,我的回复是:同行勿扰。

500

甚至连幼儿园看宝宝动态的小程序,爸爸妈妈看到的都可能不一样。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舆论日益极端化的原因。

数据利用人性,把男女分成两半,一半困在家庭育儿、身材管理的自我苦难,一半困在自以为是、拒绝理解的桃色陷阱。

大数据根据性别精准推送我们“应该看”的内容,强行塑造我们的“认知”。

接受的信息环境不一样,两性之间越来越难以沟通。

科技应该向善,希望在硝烟弥漫之外,都有重新认识的机会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