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莲峰入画来——周波莲花山写生采撷

500

周波

周波生于上世纪60年代,在艺术领域已深耕三十年,其艺术实践始终以写生为根基——20多年来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名山古镇,亦远赴欧洲大陆与东南亚。正如唐代画家张璪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种对大自然与城市的沉浸式观察,让他形成“大景大观”的创作理念:以宏观视角构建山水或城市全景,融合自然壮阔与地域人文,追求“景中有境,观之忘俗”的审美体验。

500

周波《烟岚度梵音》 68cmx68cm 中国画 2025

500

周波《春庭花事》 68cmx68cm 中国画 2025

500

周波《云山藏古寺》 68cmx68cm 中国画 2025

这份理念的成熟,亦体现在其艺术成就中:2019年他获贾平凹文学艺术馆艺术邀请季提名艺术家,随后在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水墨大境·周波山水画集》,这本画集更系统展现了他“大景大观”的创作脉络。而此次写生汕尾莲花山,亦是他又一次将理念付诸实践的典型案例。

500

周波《山静云为客》 68cmx68cm 中国画 2025

500

周波《仙人洞飞瀑》 68cmx68cm 中国画 2025

汕尾莲花山主峰海拔1337米,是粤东沿海第一高峰。因其山体状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故而得名莲花山。在此处,明朝古刹鸡鸣寺与“佛国净地”云莲寺等大大小小的寺庙隐匿山间,景致壮观;每至雨季,仙人洞水势汹涌,呈现出“玉龙喷须”的奇妙胜景。特别是这个仙人洞,传说是宋代道士大师白玉蟾晚年从福建到此采药炼丹的地方。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每年,莲花山都吸引众多游客和探险者前往,也为包括周波在内的诸多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500

周波《云蒸雨霁》 68cmx68cm 中国画 2025

500

周波《雨后鸡鸣寺》 68cmx68cm 中国画 2025

宋人以“格物致知”观照自然,在山水画作中追求“神与物游”的境界,郭熙《林泉高致》中“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正与此呼应。而周波的“大景大观”理念,更是将宋代山水的“高远、深远、平远”三远法熔铸一炉——他站在历史与自然的双重维度上,既以如椽大笔勾勒莲花山主峰的雄浑轮廓、云雾流岚的动态走向,又以细微笔触刻画鸡鸣寺飞檐翘角、墟里烟起、阡陌纵横的人文细节。这种创作视角,将莲花山万千景象浓缩于尺幅之间,既给人“莲峰如簇立苍穹”的磅礴气势,亦有“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意表述。

500

周波《云山桃花季》 68cmx68cm 中国画 2025

500

周波《山静云初吐》 68cmx68cm 中国画 2025

周波的写生不同于他人对景描摹:他必先深入当地,触摸人文、挖掘特色,创作时去粗取精、融入主观艺术加工,笔下“大景大观”往往赋予实景更动人的神采。在探访莲花山时,周波曾花大量时间驻足仙人洞瀑布下观水势,夜宿鸡鸣寺附近静听禅音,行走云莲寺幽径感受佛国的宁静祥和,最终将这些真实体验转化为画中蒸腾的云气、苍劲的山林肌理、村落中若隐若现的生活气息,以及梵音袅袅的禅境。

500

周波《柴门春深待客至》 68cmx68cm 中国画 2025

500

周波《云山禅影》 68cmx68cm 中国画 2025

在周波笔下,汕尾莲花山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岭南群峰,而是被赋予精神性的“文化符号”:云雾缭绕下,主峰如青莲花瓣舒展,氤氲间似有禅钟穿透瀑雾,惊醒了沉睡的春神;鸡鸣寺、云莲寺在苍翠中若隐若现,香客的足迹化作山径上的留白,让观者不禁想象晨钟暮鼓里的烟火人间。驻足画前,不仅能看见莲花山的形质,更能触摸到画家以数十年写生积淀而成的“心象”——那是对中国山水的赤子之情,亦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回应。而在这些“大景大观”下,又蕴含着“昊天宇宙之大,尘世生灵之渺”的慨叹。

500

周波《幽谷笑语》 68cmx68cm 中国画 2025

500

周波《莲花山春晓》 68cmx68cm 中国画 2025

艺术家简介:

周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艺术创作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画创作研究院院聘画家、深圳市时代书画院副院长。2019年贾平凹文学艺术馆艺术邀请季获贾平凹提名艺术家。2021年荣获第26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艺术新锐奖。同年,周波画册《水墨大境·周波山水画集》在岭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写生场景:

500

写生现场一

500

写生现场二

500

写生现场三

500

写生现场四

500

写生现场五

500

写生现场六

本文作者:郑梧沐,艺术媒体“八链名人”主编

版权声明:文章首发于“八链艺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