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灵 | 美国GDP的“统计魔术”:为何中国追不上?

500

现在美国的优势主要就是GDP了。2024年美国GDP总量为29.2万亿美元。而中国GDP总量为134.9万亿元人民币,按全年平均汇率(7.1217)折算为18.94万亿美元,仅占美国GDP的65%左右。美国人均GDP 更高达8.7万美元,中国为1.3万美元,美国接近7倍。这些数据当然是无可否认的。

然而,一方面,在美国生活过的都知道,美国物价高企,供应链脆弱,生活便利度更不能与中国比,实际生活水平远达不到国内7倍。所谓“挣美元花美元”不贵,只不过是美元购买力低下、美元汇率存在大量泡沫的体现罢了。如果美元标价不看汇率与国内差不多,那岂不是美国收入也应该只看数字不看单位?挣10万美元与10万人民币差不多?另一方面,中国钢铁产量占全球53%、汽车产量是美国的2.5倍、智能手机产量占全球70%。从产量上看,中国早已远远超过了美国,但为什么这种优势没体现在GDP上呢?

这其中有美元的全球霸权溢价,美国的金融和高科技垄断溢价,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等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美国GDP的“统计魔术”。

一、虚拟租金

美国采用市场法核算虚拟租金。虚拟房租(Imputed Rent)是相对于实际房租而言的假设性租金,即自有住房若出租可产生的租金收益。例如,一套市场租金为3000元/月的自住房,其虚拟房租即按此标准计入GDP,尽管房主并未实际收取租金。2024年美国虚拟房租为23,535亿美元,占GDP比重高达8%。

而中国在2023年以前仅计算折旧和维护成本,导致中国自住房服务价值被低估。2023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及部分二线城市已采用市场租金法核算虚拟租金。2023年虚拟租金总额约39,529亿元,占GDP比重仅3.05%,这一比例仍远低于美国。

二、进口倒卖

2024年美国进口总额(商品+服务)为4.11万亿美元。美国进口商品以FOB(离岸价)作为关税计税基础,FOB到零售价的加价通常为3-4倍,部分品类(如服装、电子产品)可达5-10倍。比如,中国出口的玩具FOB价为5美元,美国终端售价约100美元,加价20倍,但中国企业仅获利不足1美元。

去年中国出口美国是5200多亿美元,加上转口贸易有1万亿左右。因为中国的产品价格都较为低廉,按加价4倍计算,终端市场规模约为4万亿美元。多出来的3万亿就是所谓的仓储、运输、保险、广告、零售等“高级服务”增加值,计入第三产业的GDP。

这简直是无敌了,也就是美国进口的商品越多,通过销售的杠杆放大,它国内的GDP增加值就越多。即使美国不生产什么东西,没有制造业产业,全部从中国进口,它的GDP仍然会居高不下。进口1万亿,GDP增加3万亿,进口2万亿,GDP增加6万亿。以此类推。

三、压低通胀率

1.享乐质量调整

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对电子产品、汽车等商品引入质量调整模型。例如:一部手机价格上涨10%,但性能提升50%,则统计上视为价格下降26.7%(调整公式:1.1/1.5-1≈-26.7%)。过去10年,电子产品价格在统计上年均下降3.5%,但消费者实际支付价格年均上涨1.2%。

2. 住房成本核算滞后

CPI中住房成本权重约33%,但采用“虚拟租金”(业主等价租金)替代实际房价,导致房价上涨传导至CPI需滞后12-18个月。例如:2024年美国房价同比上涨15%,但CPI住房分项仅上涨5.2%

3.替代品效应(链式CPI)

BLS采用链式CPI(C-CPI-U),允许根据消费者行为动态调整商品权重。例如:当牛肉价格涨幅超过鸡肉时,BLS会假设消费者转向购买鸡肉,从而降低牛肉的CPI权重,提高鸡肉权重。2022年,牛肉价格同比上涨18.6%,鸡肉仅上涨7.3%。BLS通过降低牛肉在食品分项中的权重(从4.2%降至3.8%),使食品通胀贡献率减少0.3个百分点。

4. 调整权重

2023年住房成本(OER)权重从24.3%升至32.1%,而如前所述,住房成本核算的滞后性,明显压低通胀。2023年能源权重从7.4%降至6.9%,尽管2022年能源支出占比因油价飙升升至8.1%。BLS以两年平均支出平滑波动,客观上弱化能源价格冲击。

美国劳工统计局这一通操作,系统性地压低了通胀率。2023年美国官方CPI为6.5%,但按1980年统计方法计算实际通胀率接近15%。普通民众的日常支出(如汽油、鸡蛋)涨幅远超CPI数据。

压低通胀率导致虚增GDP。实际GDP=名义GDP/价格指数×100。在美国,消费支出占GDP约70%,其价格波动通过CPI直接影响GDP平减指数中的消费部分,高估实际消费支出,进而推高实际GDP。因压低通胀率,美国实际GDP年化虚增约1.3-2.2%。以2023年GDP总量27.4万亿美元计算,虚增规模约为 3,562-6,028亿美元。

四、高价服务

其实前面几项的泡沫虽然也够大了,但最突出的神话还是所谓的美国“服务业发达”。美国商务部公布的2024年全年名义GDP为29.2万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为23.88万亿美元(占全年GDP 29.2万亿美元的81.9%),毫无疑问是经济的主导产业。而这近24万亿美元的产值怎么来的?主要是靠高价来的。

我们以占比最高的医疗保健为例说明。2024年美国医疗保健总支出预计为5.05万亿美元,占GDP的17.8%-18%,延续全球最高医疗成本占比的趋势。然后提供的是什么样的服务呢?

1. 住院人数:2024年中国全年出院人次为3.1亿,而美国2024-2025流感季住院人数约3400万。中国是美国的近10倍。

2. 门诊人数:2024年中国全年总诊疗人次为101.1亿(大约90%为门诊),而美国门诊量为9亿人次左右。中国是美国的10倍左右。

3. 住院费用:美国普通住院次均费用约8,000-50,000美元,是中国的4-10倍。重症监护或复杂手术费用更可达 10万-100万美元,无保险者可能面临破产风险。

4. 门诊费用:美国普通门诊初级保健医生(PCP)的挂号费为 100-300美元,专科医生(如心脏科、肿瘤科)可达 300-500美元,资深专家或顶级医院收费可能超过 500美元。单次急诊挂号费 500-1,000美元(不含治疗和检查费用)。中国门诊次均消费约360元左右,不到50美元(2023年)。

4. 检查费用:实验室检测:血常规、尿常规等基础检查费用 10-50美元,CT扫描500-3,000美元(视部位不同),MRI扫描:1,000-5,000美元。

有人可能会说,美国有医疗保险。但医疗保险也是要出钱买的,美国家庭年均总保费(个人+雇主)25,572美元(约18.4万元),中国职工医疗保险个人+单位合计约 1.3万-1.5万元/年,城乡居民最低400元/年,高可达3000/年。

常有人说中国的医疗保健支出低。2024年,中国医疗保健总支出(即卫生总费用)为8.5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约为6.4%,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但中国提供的医疗服务数量是美国的十倍,价格不到十分之一。如果按中国的价格来计算美国这些医疗支出的GDP,美国这5万亿的医疗GDP就会缩水到5000亿美元左右。

非但如此,2024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9.46岁,远低于低于日本(84.1岁)、德国(82.3岁),在发达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一。这种差距在医疗支出全球第一的背景下尤为讽刺。

再以高等教育为例。2023/24学年全美高校在校生约 1894万人(含国际生占比5.9%),中国2024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达 4430万人,其中研究生409.5万人,普通本专科生3891.3万人。美国高等教育支出约 1.4万亿美元/年,而中国约 4.2万亿元人民币(6510亿美元)。同样也是因服务价格高推高GDP高的例子。

又比如餐饮业。2024年美国餐饮业增加值达 9563.25亿美元,占GDP的 3.28%,带动相关产业(农业、物流等)产值超 1.6万亿美元。因小费文化、品牌溢价等推升GDP,餐饮业服务价格约为中国的5倍。2024年中国餐饮业增加值为 3472.36亿美元,占GDP的 1.83%,但实际服务量是美国的数倍。

对比中美几乎所有的服务行业,都存在类似的情况。美国的服务业虽然产生的GDP很高,但实际提供的服务数量很少,也就是说,普通人真正享受到的服务很少。这也与中美消费者的实际感受一致,同样的支出下,两国服务消费的差距明显大于商品消费。可见,美国服务业GDP严重灌水。

另外,因服务业本地化、非贸易品、非标准化等属性,即使用平价购买力(PPP)理论也难以消除服务业的价格差。

如果中美服务业的价格比平均为1:5,那么美国的近24万亿服务业GDP与中国相比,就是注水了80%,实际只应算4.8万亿美元。

我知道有人的玻璃心已经碎掉了。即使再退一大步,就算10万亿美元,美国的GDP也已经显著低于中国。

除了以上主要的几点,还有美国政府的天价采购推高GDP,如9万美元采购一袋普通金属衬套(市场价约100美元),1280美元的咖啡杯,1万美元的马桶盖,等等;过高的知识产权费用推高GDP;而中国因非正规经济如未注册的地摊、保姆、钟点工、家庭工厂、家庭旅馆、家庭茶馆(比如我所在小区就有不下10家家庭茶馆)等难以纳入统计而低估GDP;各种智能手机应用几乎是全免费,导致相应的平台公司创造的GDP被低估,等等。

总而言之,相比其提供的真实的商品与服务,美国的GDP存在巨大的泡沫。美国在经济总量上领先中国,更多只是一个数字游戏,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