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鸿蒙,给机器人带来了什么?

500

现在工厂里的机器人往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品牌。有的来自德国,有的来自日本,还有的来自美国。它们各自使用不同的操作系统,就像说着不同语言的人,彼此听不懂对方的指令。如果要执行同一场景的任务,通常需要一定的调试成本,且协同效率也不够高。而开源鸿蒙为机器人操作系统带来了另一种可能性。

500

2025年4月,深圳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发布了全国首个基于开源鸿蒙的分布式异构多机协同机器人操作系统——M-Robots OS 1.0。

M-Robots OS 1.0的出现,不仅让工业机器人的微秒级反应和协同工作成为可能,还以全栈国产路线填补了国产机器人在操作系统领域的技术空白,向全球机器人操作系统霸主ROS发起挑战。

500

在全球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浪潮中,机器人操作系统早已成为工厂里的标配,相当于“灵魂”,负责整合传感器、电机等硬件系统和算法软件系统的交互。它决定了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协同能力和生态扩展性,它不仅能提升单机性能,更实现了多机器人协同能力。没有操作系统,机器人就难以实现复杂的运动规划和自主决策,每个项目都要从头开发通信、导航、视觉等基础功能,陷入重复造轮子的困境。

但有了操作系统后,机器人领域仍面临着一个绕不过的难题:不同品牌的机器人往往使用不同的操作系统,彼此之间难以高效协作,停留在了“单机智能”的局面。目前,全球80%的工业机器人依赖的ROS操作系统,仍存在几个明显短板。

500

首先,反应速度不够快,ROS实时响应在毫秒级,对于精密制造、医疗手术、自动驾驶等复杂现实场景,实时通信延迟带来的机械臂抖动和定位偏差可能造成安全隐患,无法支持大规模的、高精度的机器人协同工作。

其次,兼容性差且开发门槛高,多机协同困难。ROS架构松散,节点间通信依赖固定的讯息格式,不同品牌的机器人需要额外开发通信接口,编程人员需要精通Linux和C++编程的专业人才,调试周期长、成本高,给中小企业带来一笔不小的开支。

最后,长期的垄断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ROS系统于2022年被谷歌收购,其意图非常明显:复制Android的成功模式,让全世界生产机器人的厂家全部基于ROS,以开源的方式汇聚生态(与AOSP类似,名义上开源,实际由谷歌掌控)。如果谷歌意图实现,实际上又掌控了机器人产业的技术和商业话语权,未来存在断供停产风险。而国内各企业的机器人产业布局彼此之间互不兼容,技术路线碎片化严重,没有能够互相兼容的操作系统。

M-Robots OS的诞生,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它让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机器人能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团队那样工作,不再需要复杂的适配过程。

500

M-Robots OS的核心突破在于它的分布式架构和超低延迟控制。简单来说,它能让机器人之间的协作变得像人类团队一样流畅。

各机器人并肩作战的第一要素是更快地协同。相比ROS毫秒级反应,M-Robots OS实时指标(中断延迟低于1微秒,任务切换时延低于1微秒),相比ROS有了数量级的提升,让机器人动作更精准。目前,M-Robots OS已在工业机械臂、协作机器人和移动作业机器人实现了测试验证等关键领域完成了验证,多台机械臂的高精度协同提升了工厂30%的生产效率。

500

M-Robots OS同时带来了更好的兼容性与更低的开发门槛。分布式软总线技术终结千机千面现象,多品牌机器人“即插即用”。M-Robots OS可连接工业机械臂、无人机、AGV等200多种设备。不同品牌机器人之间协同效率提升,通信延迟下降。工厂可以更灵活地调整产线,不再受制于设备兼容性问题。并且,开发门槛将显著降低让普通工程师也能上手。传统机器人编程需要专业程序员,M-Robots OS则提供了丰富API和低代码工具链,应用开发周期变短。

除了速度和兼容性的提升,更强的AI赋能也是M-Robots OS的一大特色。AI原生支持下的机器人系统内置视觉识别、力度控制等核心算法库,可以自主优化任务策略,变得更“聪明”了。

而对于企业而言,M-Robots OS 全栈国产技术让他们不用再担心被断供,生产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更高;低代码开发带来的技术门槛下降和多机协同的可能性省去了一大笔部署维护费用;国产机器人操作系统从单机智能到群体智能的跃进让开工周期变短,工业生产更加高效。

进一步讲,开源鸿蒙的M-Robots OS系统实际上为世界机器人领域提供了一种不设边界的中国智慧。

500

“从千机千面到万机互联,智能协作将没有边界。”

这是深开鸿CEO王成录的构想,也是开源鸿蒙的愿景。

2025年4月9日,在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产品与服务新闻发布会上,王成录公布的M-Robots OS三年计划挑战了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

2025年底,开源鸿蒙M-Robots OS系统将发布2.0版本,联合广东省合作伙伴实现工业生产的商用测试;2027年之前,M-Robots OS会构建仿真、交互等完善的开发者工具链,推动其在医疗、教育等领域10个标杆应用的落地,并同步向物流、能源等行业扩展。同时,深开鸿将联合乐聚机器人、广汽等企业建立开源社区,推出合伙人计划,吸引传统开发者和工程师加入鸿蒙生态,形成从芯片、算法到应用的产业闭环。

实际上,M-Robots OS的亮相对开源鸿蒙生态、中国自主技术领域乃至全球机器人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一方面,其微秒级硬核反应速度提升了机器人在医疗等复杂精密领域的操作能力和实时性,会加速机器人产业在医疗等新场景的落地。作为开源鸿蒙家族的新成员,M-Robots OS的登场补充了开源鸿蒙在机器人领域的空白,完善开源鸿蒙在千行百业的布局。

500

另一方面,中国机器人产业研发自主性提升后,操作系统不再受制于人。《2025全球机器人操作系统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核心算法库自主可控性不足40%,76%的中国机器人仍依赖“ROS+Linux”的底层操作系统,而开源鸿蒙M-Robots OS全栈国产路线,缓解了“技术卡脖子”风险,标志着中国在机器人操作系统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从长远来看,M-Robots OS提供的方案让机器人从单机智能迈向群体智能成为可能。与ROS依赖Linux不同,M-Robots OS采用的分布式架构支持不同品牌类型的异构设备即插即用,硬实时响应低于一微秒,在内置算法库的算力优化下能够共享学习经验、协同合作。

Robots OS为全球机器人领域提供了不设边界的中国方案。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M-Robots OS作为一种新生技术,在具备极大可能性的同时,仍然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

500

首先,作为一个崭露头角的新面孔,它还没有足够的社区积累和朋友圈,ROS生态则相对成熟,已经拥有了超百万的开发者生态,要在已经形成的生态格局中突出重围,需要极深的技术护城河。其次,新技术仍待落地验证,需要在不同实验场景和复杂的物理环境中沉淀积累,基于现实数据的反哺不断进化,ROS也是在百万成员的讨论中不断试错优化的,M-Robots OS想要真正进入市场,也需要在前期训练中反复升级。最后,打开国际市场需统一标准。全球机器人产业的硬件适配尚未统一,要与国际厂商合作,需要确保其能兼容各种机器人设备,而受地缘政治和贸易壁垒的影响,这一过程短期内难以快速推进。

简言之,开源鸿蒙M-Robots OS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自主可控的国产方案,为世界机器人领域的前进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中国智慧,其前景可期,但仍需在实践中接受挑战。只有不断耕耘、突破,M-Robots OS才能迈向真正不设边界的智能化未来。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