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Nature》:穿肠入血深入骨髓,操控造血系统加速衰老!

500

你是一个在肠道角落的小小糖分子,本该是肠道菌建造细胞壁的一个普通零件。然而某一天,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衰老的肠壁突然裂开了一道缝隙,你就这么被一股力量推出了熟悉的家园,掉进了一条奔流不息的红色高速公路。乘着血液快车抵达骨髓深处。在那里,你面临了自己最终的命运——被突变后的造血干细胞精准捕获。NF-κB通路开始激活,看着突变细胞在你的助力下,开始疯狂增殖给身体埋下健康隐患。你想到,这场从肠道泄漏开始的蝴蝶效应,最终在整个身体里,掀起了衰老风暴……

500

500

血液系统中的衰老印记

要拆解以上这个复杂的故事,要不先从故事的主角之一,突变型造血干细胞(HSCs)的来历开始讲起?

正常的HSCs在分裂增殖时能精确复制DNA。但随着衰老,DNA复制错误的概率上升,引发某些HSCs产生基因突变。而这些突变的HSCs可以增殖形成带有相同突变的血细胞克隆,就称为克隆性造血(CH),有时特指“意义未明的克隆性造血”(CHIP)(因为暗藏风险)。

既然提到了基因突变,肯定有读者问:哪些基因更容易“中招”?一篇发表在《Blood》杂志上的研究直接给出了答案[2]:

对超过2500名健康老年女性进行深度测序后,在所有检测到的基因突变人群(约为13.7%)的突变基因中,有93%的比例都落在这两个表观遗传调控因子上——DNMT3A 和 TET2

500

图注:DNMT3A 和 TET2 是HSCs最常发生突变的基因

而且,这些携带了突变的造血干细胞似乎能不断克隆自身,让其后代逐渐在骨髓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提升CHIP 的发生率:从55-59岁的约6.3%,一路飙升至90岁以上的超过40%!

500

图注:每个年龄组中检测到细胞突变的个体百分比

更危险的是,这些普遍存在的突变,在当下却表现得十分温和,对血液指标影响相当有限:DNMT3A 突变几乎不影响血常规,TET2也就是让中性粒细胞稍微少点。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增加了你未来的健康风险:更高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病风险、炎症性疾病风险等

500

​图注:DNMT3A 突变,其与各项血常规指标的关联并不显著,影响百分比非常小,而TET2 突变仅与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s)减少存在关联

换句话说,克隆性造血,就是身体整体衰老和健康风险上升的一个重要信号。 那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老人体内推波助澜,让这些突变细胞的队伍日益壮大?答案除了在骨髓,还与另一个和衰老息息相关的系统——肠道有关!

500

500

庚糖引发的肠道危机?

为了保护我们的身体,肠道有着一道由紧密连接的肠壁细胞、厚厚的粘液层以及各种抗菌分子构成的强大物理生化屏障,将肠道内容物(包括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与我们的身体内部隔离开来。

500

图注:从上到下,分别为微生物屏障、化学屏障、物理屏障、免疫屏障[3]

然而,随着衰老,肠道也会出现两大问题:菌群失调(菌群种类数量发生改变,通常表现为有益菌减少,有害菌相对增多)、肠漏(肠壁细胞连接变松,粘液层变薄,通透性增加)。

而与衰老相关的菌群失调,会反过来促进 DNMT3A 突变的HSCs增殖:接受老年鼠粪便菌群移植的小鼠,骨髓中DNMT3A 缺失型 HSCs 的数量,明显高于接受来自年轻鼠粪便菌群移植的小鼠

500

所以,锅又甩给菌群变化了?没那么简单,深入研究了老年鼠和老年人的血液后,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含量明显升高的细菌代谢物——ADP-庚糖(革兰氏阴性菌合成细胞壁重要成分LPS时的一个中间产物) 。

500

图注:老年人、克隆性造血(CHIP) 患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患者以及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血液中,ADP-庚糖大面积出现

正常情况下,它们的活动范围仅限细菌体内或肠道。但别忘了,衰老会引发肠道屏障受损,而这时候,这些ADP-庚糖就会跋涉千山万水,穿过“漏水”的肠壁,进入血液循环,一路飘洋过海,抵达遥远的骨髓!

500

图注:肠道损伤小鼠血浆和骨髓中的ADP-庚糖水平升高

一个在血液中游荡的肠道信使……它接下来会做些什么?通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血液循环中的 ADP-庚糖,与高血压、静脉血栓栓塞等心血管风险因素有明显关联

500

图注:血液循环中ADP-庚糖的存在与各种疾病相关

所以捋到这儿,故事也算小有眉目,ADP-庚糖,可能就是CHIP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不过目前,剧情也只才走了一半,ADP-庚糖是如何精准地影响造血干细胞的?

500

助长衰老细胞?

谜底揭晓:ADP-庚糖进入血液后,并非漫无目的地游荡,它有个非常明确的目标—— 激酶受体ALPK1(Alpha-kinase 1,一个细胞内部的细菌信号探测器)。

而且妙就妙在,科学家们发现,DNMT3A的缺失,竟然会改变ALPK1基因区域的甲基化模式,导致这些细胞内部的ALPK1表达水平比正常的更高!

500

并且一旦ADP-庚糖与ALPK1对接成功,它们便会开始触发一系列下游反应。ALPK1 会磷酸化一个叫做 TIFA 的蛋白,导致 TIFA 蛋白聚集形成复合物(称为 TIFAsome)。最终激活炎症和生存信号通路——NF-κB 通路。

500

图注:对照处理的细胞中 TIFA-TdT 在胞浆中弥散分布,而 ADP-庚糖处理的细胞中则出现明显的荧光点状结构,表明 TIFAsome 的形成

有趣的是,通过 ALPK1 激活的 NF-κB 信号,似乎有其“独到之处”:

与我们熟知的炎症信号(如IL-1β或LPS通过TLR4受体)激活NF-κB通路有所不同的是(它们可能更多依赖MyD88、IRAKs等分子),ADP-庚糖更依赖于一个叫做 UBE2N 的分子。

500

图注:颜色越红代表NF-κB的活性越高,而且不管是IRAK1/4 抑制剂还是直接敲除IRAK1/4,ADP-庚糖仍然能够诱导 NF-κB 通路的激活

而这种的由UBE2N 依赖的,独特的NF-κB 激活方式,也改变了细胞原有的基因表达

500

图注:差异表达基因的散点图,右图表明抑制了独特的NF-κB通路后,大多数的差异基因表达变化消失

分析ADP-庚糖处理的 DNMT3A 突变HSCs的转录组水平后,科学家们发现:ADP-庚糖抑制了髓系细胞(更成熟的细胞)的分化,上调了能增加细胞增殖与自我更新能力基因的表达。这些细胞开始向着更原始、更具干性的白血病干细胞样状态发展

500

图注:ADP-庚糖通过调控多种免疫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相关的基因表达,促进其增殖和自我更新

正是这种在分子层面被诱导出的、类似于白血病干细胞的转录程序变化,最终在细胞行为层面体现为——赋予突变HSCs强大的竞争优势,帮助它们疯狂的增殖与自我更新,使其能够在骨髓微环境中持续扩张,取代正常的干细胞。 

为了验证突变HSCs得到的强大优势,科学家们将突变后的HSCs移植到正常小鼠体内,再采用ADP-庚糖口服灌胃处理(代表NF-κB激活)。发现与水处理相比,ADP-庚糖能增加DNMT3A敲除 HSCs 在受体小鼠骨髓中的数量

二次移植实验(从初次移植的小鼠中分离HSCs后再次移植至新的)还进一步显示,那些来自“ADP-庚糖处理组”的DNMT3A敲除HSCs,在二级受体小鼠的血液中表现出更高的占据比例(嵌合率)。表明其长期的自我更新能力与竞争优势

500

图注:ADP-庚糖赋予了 DNMT3A突变 HSCs 增强的长期造血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

同样效果的还有体外实验:ADP-庚糖处理增加了DNMT3A突变HSCs中EdU阳性细胞的比例,表明其增殖增加。并且相比对照组,处理组HSCs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其连续集落形成能力增强

500

而这一切,均与ALPK1有关——在ALPK1、DNMT3A双突变体细胞类型中,ADP-庚糖处理并不会出现以上现象。

至此,整个故事的链条也已完整:

衰老破坏肠道屏障完整性→ ADP-庚糖泄漏→ ADP-庚糖被骨髓的DNMT3A突变的HSCs捕获→通过UBE2N激活NF κB 信号通路 → 诱导了一套独特的基因表达程序 → DNMT3A突变HSCs 保持在增殖、自我更新的状态 → 克隆性造血程度加剧→ 增加患血液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多种衰老相关疾病风险。

时光派点评

所以这么一看,维持我们的肠道屏障完整性与菌群平衡,或许要比我们想象的更能影响整体衰老速度和健康状况。那问题来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怎么做才能扳回一局呢?

500

这里派派派也给大家提供几条建议:

1、调整我们的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改善肠道屏障;

2、补充益生元/益生菌来调控肠道菌群,从而减少产生过多ADP-庚糖的细菌,增加有益菌比例。

500

当然,如果拉长视角,本研究揭示的信号通路,也自然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潜在干预靶点”。 开发出调节ALPK1活性或是其下游信号(UBE2N)的药物,阻止突变细胞获得竞争优势,预防CHIP引发的各种衰老疾病风险。这也是一个新的可能性和研究方向。

声明 - 本文内容仅用于科普知识分享与抗衰资讯传递,不构成对任何产品、技术或观点的推荐、背书或功效证明。文内提及效果仅指成分特性,非疾病治疗功能。涉及健康、医疗、科技应用等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医疗相关请寻求专业医疗机构并遵医嘱,本文不做任何医疗建议。如欲转载本文,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授权与转载规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