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最被低估的大学,正在让世界看到中国硬核实力
来源 | 中访网
作者 | 一杭工作室
4月18日,广东百利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与金征宇院士达成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双向奔赴”。企业正式聘任金征宇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同时携手江南大学共同成立“协同创新中心”。这一举措旨在深度推动产学研融合,助力科技成果顺利跨越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关键一步。
事实上,不止百利食品,像茅台、伊利这些行业巨头,背后都有江南大学在提供技术支撑。这所中国最被低估的大学,也正在让世界看到硬核实力。
1
“江南食神”
在业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调侃:“一家食品企业如果还没有与江南大学合作,只能说明其在行业中还不够领先。”这句看似玩笑的话,实则道出了江南大学在食品行业举足轻重的地位。
江南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已连续六年在全球排名中稳居第一,为我国食品行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以酿造行业为例,江南大学有14人曾获得过“中国酿酒大师”的称号,要知道全国总共才116人获此殊荣。在各大酒企中,从江南大学走出的企业家、工程师、高管更是数不胜数。
据不完全统计,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技术总顾问赵东、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原总裁樊伟、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周新虎、华润啤酒技术研究院院长钟俊辉、北京燕京啤酒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贾凤超、安徽迎驾贡酒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项兴本都是从江南大学毕业。
在为行业输送人才的同时,江南大学还与食品企业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关系。在酿酒行业,江南大学与茅台、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和汾酒等全国前五的企业均建有联合研发中心(实验室);在乳品行业,江南大学与光明、蒙牛、伊利、完达山、飞鹤、新希望和澳优等头部企业也均建有联合研发中心(实验室)。这种深度合作,让江南大学能够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赋能企业技术创新,成为站在茅台、伊利等行业巨头背后的“关键先生”。
以实际成果为例,2013年,江南大学与茅台等酒企共同完成的“基于风味导向的固态发酵白酒生产新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了2013年度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并且后续成功运用到了白酒生产环节中,为白酒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中国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顶尖学府,江南大学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长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2019年,江南大学成立“未来食品科学中心”,聚焦前沿交叉学科,深耕基础研究,致力于开发颠覆性技术,助推我国进入世界食品领域强国前列,持续引领食品行业的转型升级。
2
被误解的“名门正统”
尽管如此,如今提起江南大学,不少人第一反应仍是民办私立高校。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无锡,确有一所民办的江南大学,由民族实业家荣德生先生于1947年创办,却因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取消私立大学而关闭,仅存续5年。
改革开放后,无锡市于1981年创办无锡职业大学,初期也叫江南大学,直至1996年升格本科后又更名为江南学院。
然而,如今的江南大学与它们并无关联。
如今的江南大学的源头可追溯至1902年两江总督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发展,成为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的食品工业系。1958年,该系迁至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后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
2001年,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才有了如今的江南大学。
它也绝非“野路子”,而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3
江南启示录
历史的厚重转化为学科建设的锐气。在《中国大学评价》中,江南大学多年来稳居前50位;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我国有3个以上A+学科的高校30个,江南大学就是其中之一,全国排名第22位,超过近一半的985高校。
在“吃穿用”三大民生领域,江南大学也都有着出色的表现。在2024的软科世界排名中,江南大学的纺织科学与工程位居全球第二,生物工程位居全球第三。
在“穿”的方面,江南大学的纺织工程专业研发出了冬奥会抗菌运动服面料;设计学院的服装设计作品更是在国际舞台上屡获大奖。在“用”的领域,产品设计专业与小米、海尔等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智能家电产品,其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率极高。
而这离不开江南大学特有的“减法原则”,与其他高校热衷于大规模扩招专业、盲目追逐国际排名不同,江南大学独辟蹊径,把弱势专业全部砍掉。
过去10年里,学校果断对弱势专业进行精简,到2023年,本科招生专业仅保留55个。江南大学不追求“综合性优秀”,而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将精力集中在优势学科上,推动学科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在做好“减法”的同时,江南大学也积极运用“加法原则”。在巩固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等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还积极拓展人工智能、生物医学、集成电路等新兴学科。
以集成电路专业为例,2024年4月,江南大学成立了集成电路学院。这可不是盲目跟风“无中生有”地追逐风口,而是有着深厚的基础。早在2002年,江南大学就成立了“微电子学”本科专业;2003年,又设立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级学科硕士点。
如今,江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构建了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微电子、集成电路产业培养了2000余名本硕博优秀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