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严重误解的基建!
曾有所谓的著名经济学家说,“任何大基建都无法改变国运,能改变国运的是开放的教育、真正的市场经济、完善的法治”。对基建污蔑、厌恶之情溢于言表。
社会上很多人,一谈到基建,也往往说它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回报率低,觉得就是劳民伤财,甚至认为不少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这其实是对基建的严重误解!
基建,是工业与服务业的基座。没有不断完善的基建,工业与服务业很难发展与升级的,因为基建往往具有培育与发展壮大市场的作用。
一、基建的本质:市场的培育与发展壮大,而非简单投资。
当今世界什么最贵?市场最贵,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谁掌握最大的市场,谁就在全球拥有真正的主导权。 可是市场不是天生就有的,不是自然就会形成的,需要培育与扩大,前期投入很大,往往需要大量的软硬件基建的投入,往往成本高昂,一般的国家往往承受不起,会出现债务危机。
1、市场孵化功能。进入二十一纪初,中国发力互联网经济,那么要发展国内互联网市场需要做什么?一是硬件基础设施方面,在全国大面积铺设网络,推动物流网络调整优化升级,推动计算机的普及。2003-2023年投入2.8万亿元建设4G/5G基站,占全球70%、铺设165万公里光纤,直接催生14亿网民市场,支撑起8.6万亿数字经济规模(2024年);全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络与近十年新建的200万公里公路,使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从18%降至14.2%(2024年),支撑起日均3.4亿件快递业务量,并为制造业原材料运输成本降低23%。二是软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力培养计算机人才,加大计算机职业技能培训,出台鼓励互联网市场发展的政策,营造互联网良好发展的营商环境等。
正是中国通过持续地对互联网市场的软硬件基建的投入,才使得我们赶上并超越美国互联网市场,诞生了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如百度、阿里巴巴、京东、腾讯......
2、产业升级催化剂
特高压电网建设使西部清洁能源东送成本下降40%,支撑东部数据中心集群PUE值降至1.1(2024年),成就全球最大算力网络。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珠江口西岸城市GDP增速提升2.3个百分点,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19%。
高铁网络实现1小时城市群通勤圈,将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产业链协同效率提升40%,工业品流通时效缩短50%。
二、战略价值:超越经济回报的国家能力建设
1、市场主权构建
中国通过"村村通"工程实现4G网络100%覆盖,培育出7.2亿农村网民(2024年),形成全球独有的下沉市场生态;
对比印度:虽有人口规模但4G覆盖率仅68%(2024年),导致其数字经济规模仅为中国1/7。
2、安全冗余储备
国家储备粮库容量达9.1亿吨,可满足全民1.5年需求,战略石油储备90天用量,疫情期确保物价波动幅度控制在3%以内;
对比美国:2021年得州寒潮暴露电网脆弱性,造成1300亿美元经济损失。
三、发展模式创新:中国特色的基建方法论
1、动态适配机制
"适度超前"建设原则:5G基站建设提前2年布局,支撑2024年工业互联网连接设备突破7900万台;
迭代升级能力:高速公路智能网联改造使事故率下降37%,车路协同投资拉动自动驾驶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
2、复合效益开发
青藏铁路通车17年(2023年),西藏旅游收入增长85倍,民族手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1%;
南水北调工程累计调水650亿立方米,沿线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升至92%。
四、国际比较:基建决定文明竞争格局
五、认知纠偏:基建投入的五大误判
周期误判:将20年战略投入折算为5年财务报表(高铁网投资回收期实际为28年);
范围误判:忽视技术外溢效应(北斗系统带动地理信息产业突破8000亿元规模);
主体误判:低估国家信用优势(中国政府负债率76.9%,显著低于日本256%);
风险误判:夸大债务危机(中国基建贷款不良率仅1.2%,低于制造业2.8%);
价值误判:漠视国家能力积累(特高压标准体系使中国掌握全球能源互联网话语权)。
六、新基建扩大了中国的战略纵深
算力基建:"东数西算"工程将西部清洁能源转化率为算力的56%(2024年),支撑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成本下降70%。
人文基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收录1.2亿件文物数字资产,催生元宇宙产业2000亿市场。
生命基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覆盖13.6亿人,使慢性病管理效率提升40%。
基建本质是国家能力的物质载体,它既创造生产要素流动的物理通道,更构建文明演进的基础规则。新中国用75年时间,尤其是近46年,建设了超过欧美百年的基础设施存量(按等效工作量计算),这种"跨越式发展"正是后发国家突破全球体系封锁的核心密码。当某些理论还在用19世纪的铁路投资回报率模型衡量现代基建时,中国已通过"基建-市场-产业"的正向循环,重构了21世纪的发展经济学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