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张伟:追我的人,现在排到西半球了
作者 | 离荫
来源 | 视觉志
“甲亢哥”中国行的高潮,是见到大张伟。
前段时间,这位在外网拥有3800万粉丝的大网红,开启了他在中国的“奇妙冒险”。
“甲亢哥”本名为小达伦·沃特金斯,年仅20岁,因为每次直播时,他都瞪大双眼,手舞足蹈,所以被中国网友戏称为“甲亢哥”。
在这趟中国之旅中,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有热情的人围住他,邀请他合唱大张伟的经典作品《阳光彩虹小白马》。
甲亢哥曾经“咆哮表白”大张伟:“我来中国只为见你,你准备好了么大张伟?”
而那首《阳光彩虹小白马》早在他来中国之前,就已经和他有了“不解之缘”。
这首歌中的副歌部分,有一长串的“内个”,和英文之中对黑人的侮辱性词汇发音类似。
“甲亢哥”听到这首歌时难以置信的表情,形成了莫名的喜感,在互联网上光速传播。
湖南卫视的演播厅里,在一众伴舞演员的簇拥下,摄像机记录下了他和大张伟合唱《阳光彩虹小白马》的场景。
但是,在唱到那一连串“内个”时,出于对“甲亢哥”的尊重,大张伟却不再出声,只是大笑着为“甲亢哥”烘托着氛围。
这便是大张伟身上独特的魅力。
实际上,大张伟不仅是“甲亢哥”的偶像,更是一位“国际巨星”。
01
火遍全世界
大张伟在国外最火的,是那首《阳光彩虹小白马》。
那首歌的mv,在国外某视频网站上,已经积累了三千多万次播放。
那段视频被无数外国up主“细细品鉴”,几乎每个听到“内个”的人,都会“惊出表情包”。
在视频评论区,国外网友毫不吝啬对大张伟的赞赏。
有人盛赞他“几乎可以被归类为美国说唱歌手”,有人说“迫不及待在公众场合大声唱出来了”,还有人评价“从文学角度来说,这首歌会在美国引起轰动。”
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都有人公然播放《阳光彩虹小白马》。
从日本到南美,都有人将《阳光彩虹小白马》进行改编,融入自己的音乐作品之中。
凭借这首歌在国外一炮而红之后,他在花儿乐队时期的经典代表作《我的果汁分你一半》,也被外国朋友挖掘出来,反复观看。
从歌红到人红,越来越多外国友人认识了大张伟。
他去年在澳大利亚开演唱会,让无数老外过了一把瘾,许多人不远千里来到现场,只为亲眼见到这位“国际巨星”的风采。
但或许很少人记得,在成为“国际巨星”之前,大张伟有着相当跌宕起伏的人生。
02
成为大张伟
童年时期的大张伟,跟现在大家眼中的他的形象相去甚远。
大张伟出生在北京南城的大杂院里,父亲是国企制造厂的员工,一家人挤在十平米不到的平房里。
他从小就展现了惊人的歌唱天赋,拿过全北京少年独唱第一名,还去俄罗斯拿过国际大赛二等奖,人送外号“音乐神童”“小帕瓦罗蒂”。
为了支持儿子的歌唱事业,大张伟的父母白天上班,夜里摆摊卖馄饨和煎饼,忙得连轴转,就为了给儿子买最先进的器材设备。
每隔一段时间,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就得“倾家荡产”一次。
童年时期的大张伟
但上帝给大张伟开了一扇门,也关上了一扇窗。
他学习不好,在班里又总是上蹿下跳的,十分聒噪,惹得大家十分厌烦,老师总是讽刺他,同学们总是欺负他。
因为忙着练歌,他体育课没怎么上过,运动机能很差,女同桌都总能用“王八拳”揍他。
他家门外的胡同里有一些小混混劫道,大张伟打不过也跑不过他们,每次都被抢走了身上的钱。
童年时期的大张伟(右一)
被人欺负之后,他心中憋闷,又打不过人家,就接一壶热水,浇别人家门口的地,仿佛这样就算是一种报复。
少年时代的处处挫折,对一个要强的男生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更灾难的是,大张伟曾经最引以为傲的东西,也被命运的大手揉碎。
因为音乐特长,他本来可以被保送到重点中学,没想到提前进入变声期,面试官冷漠地取消了他的保送资格,大张伟只能进入一所普通中学。
少年大张伟
在新学校里,大张伟依然受到了冷落,作为声乐特长生,他却连班里合唱团的领唱位置都轮不上。
那段时间,原本十分活泼的大张伟,变得沉默寡言起来。
但就像那句名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大张伟的沉默,酝酿出叛逆和反抗,那也是那个时代摇滚的根基。
他每天中午吃五毛钱的干脆面,省下的钱购买摇滚乐磁带,他听崔健、唐朝乐队和黑豹乐队的歌,被歌中蕴含的力量所深深震撼。
图源:大张伟微博
当那些歌声在他的耳机中盘旋许久,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我不能自己组乐队,做自己的摇滚乐呢?
那一年,大张伟14岁。
组乐队的想法诞生后不久,大张伟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王文博和郭阳。
他们一个在高职学美容美发,是大众眼中的“社会闲散人员”,另一个连乐器都没摸过几回,三个人就这么凑在一起,组成了“迷糊宝贝”乐队。
他们在演出的时候,台下就坐着郑钧这样的滚圈老炮,但三个孩子一点都不怯场,在台上挥洒自如。
他们被经纪人付翀(chōng)看中并签约,付翀觉得他们乐队的名字实在太难听,根据大张伟写的那首《花》,给他们改名为花儿乐队。
1999年,花儿乐队发行第一张专辑《幸福的旁边》,专辑销量超过50万,那一年,朴树的《我去2000年》也不过卖出了30万张。
这张专辑所有词曲创作,由15岁的大张伟一个人包揽。
最初的花儿乐队,左起:郭阳、大张伟、王文博
一夜爆红之后,花儿乐队被称为“中国第三代摇滚”“中国新音乐的希望”,连华尔街日报都报道了花儿乐队,刊登了《向我开炮》和《放学啦》两首歌的歌词。
春风得意马蹄疾,大张伟觉得,自己找到了可以为之奋斗的事业。
03
低谷
大张伟刚和同伴攀上高峰,中国摇滚却转头向下,在流行音乐、MP3等因素的冲击下,进入了快速的衰落期。
一年之后,花儿乐队推出的第二张专辑《草莓声明》销量惨淡,他们仍然能够接到商业演出,但台下的听众早已不复昔日的狂热。
有一次他们去演出,听众甚至捂住耳朵,瞧他们的眼神也十分奇怪。
后来,大张伟回忆起那个时刻:“我看他们听音乐的状态都特别痛苦,那眼神就跟看台上是一沾了尿的裤衩似的。”
大张伟陷入深深的沮丧之中,他觉得,自己一直在努力做大家不喜欢的事,或许是时候改变了。
他告诉公司自己想换音乐风格,可付翀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他,说自己热爱摇滚时一个月两百块钱也能活。
但一来这么穷下去,并不是大张伟想要的生活,二来他觉得,摇滚没落了,顺应时代潮流,做点新东西,也没什么不妥。
道不同不相为谋,花儿乐队跟付翀的公司解约,赔了40多万赔偿金,那基本上是他们的所有积蓄。
没了公司做“后台”,但歌还得唱,为了维持乐队的运转,他们什么活都接,偶尔还得靠家里人接济。
为了省钱,他们坐火车去外地演出,几个成员凑钱买一张卧铺票,轮流睡。
那时候,大张伟做梦都想挣钱,而什么歌能赚钱,市场早已给出了答案。
在那个互联网不发达的年代,大张伟就已经在用“大数据编歌法”,他扒遍了各大排行榜上最火的歌,创作了那首日后脍炙人口的《嘻唰唰》。
他把这首歌拿给乐队成员听,同伴们都惊呆了:“这玩意也能叫摇滚?”
大张伟微微一笑:“这虽然不能叫摇滚,但这里面有钱声。”
市场证明了大张伟判断的准确。
一夜之间,《嘻唰唰》火遍大江南北,街头巷尾都能听到大张伟的歌声。
他们成了各大颁奖典礼的常客,在一群盛装出席的明星之中,那几个穿着花里胡哨的衣服,染着怪异发型的人显得格外突兀。
那一年,大张伟22岁。
之后,他们又推出了《化蝶飞》《我的果汁分你一半》《穷开心》等“名曲”,还是同样的“配方”,还是同样的火遍大江南北。
跟随热度而来的,还有争议。
专业的音乐人批评花儿乐队做的是口水歌,说他们做的是伪摇滚,甚至攻击大张伟的形象是“杀马特”。
大张伟开启“战斗模式”,怼天怼地。
有人批评他不入流,他在节目里点名道姓地说“我最烦他这种人”;记者问他如何评价一首新出的抒情歌曲,他答:“我评价不了,实在不理解他有什么好哭的。”
但很快,春风得意的大张伟低下了他高傲的头颅。
2006年,花儿乐队两张专辑中13首歌被人指出有抄袭嫌疑。
某个资深乐评人说:“假如,这些嫌疑最终都定性的话,那它可能是世界流行音乐史上罕见的‘奇观’。”
一个月后,大张伟发表声明,承认音乐有瑕疵,这几乎是坐实了抄袭的事实。
刘欢作为音乐风云榜评委会主席,宣布取消花儿乐队的入围资格,并指出其版权申报存在瑕疵。
成都一名乐迷因购买涉嫌抄袭的专辑,以“虚假宣传”为由将乐队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及精神损失费。
连花儿乐队签约公司内部都有人质疑:“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艺人?”
花儿乐队20万张新专辑在上架之前被收回,被贴上抄袭的标签,无论他们再发什么歌,都有人翻出那段过往,对他们口诛笔伐。
作为词曲创作人的大张伟,更是承受了连绵不绝的骂声,他一度被攻击到严重抑郁,把自己关在卧室里,不跟任何人说话。
大张伟的父母只能反复地劝他:“儿子,你要活着啊,要活着啊。”
后来,花儿乐队又陷入过几次风波,大张伟终于撑不下去了。
2009年,花儿乐队举办了首场也是唯一一场演唱会《花样十年》。
26岁的大张伟在台上唱完《我们能不能不分手》,花儿乐队却正式解散,对彼此说了“分手”。
一向混不吝的大张伟在台上泣不成声,说:“我就知道,所有我喜欢的东西最终都会离我远去。”
但这并不是他人生的最低谷。
单飞之后,他为了减肥节食,在访谈现场严重低血糖,他走神、口吃、精神恍惚,还不断念叨着:“我这究竟是怎么了?”
主持人有些生气,当场离席,视频被曝光之后,大家怀疑他吸毒,尽管大张伟和公司努力自证清白,但在崩盘的舆论面前显得格外无力。
没人敢轻易用一个涉嫌吸毒的艺人,他两年没有接到过新的工作,被人骂“滚出娱乐圈”,还有人嘲讽他过气,他索性写了首歌自嘲,歌名就叫《唱什么都红不了》。
在谷底仰望天空,他写下一句话:“死如果能解决一切问题,那就最好。因为死后不能再死。当你到最低谷,任何一个好事出现就都是让你往上的。”
04
走出谷底
关于大张伟的那些争议,早已被时间的潮水冲淡。
现在,大家对大张伟的印象除了歌手,还有综艺常客。
据统计,2009年到2023年,大张伟参加了188档综艺节目,他自嘲是“综艺网约车”,给钱就走。
他上《百变大咖秀》,一上就是六季;他上《天天向上》,原本只是代班主持,但因为效果太好,直接成为常驻主持;他上《吐槽大会》第五季,直接拿下冠军……
如果一档综艺有突发状况,需要有人来救场,那叫大张伟来准没错。
综艺,为大张伟原本灰暗的人生抹上一缕亮色,也成为他走出低谷的阶梯。
时间退回到2012年,29岁的他收到《百变大咖秀》的邀请,在节目中不仅尝试了男扮女装,还贡献了许多夸张但让人印象深刻的模仿秀。
台下的观众,记住了大张伟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2014年,央视春晚的舞台缺一首“特高兴的歌”,在当时的华语乐坛,或许没人比大张伟更合适。
于是,31岁的他登上春晚舞台,演唱了《倍儿爽》,全国人民隔着屏幕,都被他营造的快乐氛围所感染。
大张伟的综艺邀约一下子多了起来,北京孩子的幽默感,被他在综艺的舞台上发扬光大。
有大张伟在的地方,就有“笑点”。
摇滚赋予他的叛逆底色,也被他带到了综艺上。
有一次在综艺上谈到出道年纪,蔡康永拿他开涮:“妈妈们听过你的歌吧?你出道的时候她们应该是少女吧?”
大张伟的回复里夹枪带棒:“您要这么聊天,我就说实话了,今天我看见您的时候,感觉跟见了赵忠祥一样。”
某个网红自夸自己写得了剧本,画得了分镜,剪得了视频,演技还特别好,但明眼人都知道她只是在自吹自擂。
到了点评环节,大张伟微微一笑,抛出了自己的观点:“她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就是自我认知能力有问题。”
这就是大张伟,谁惹到他,他当场就回怼,绝不内耗。
但大张伟总能拿捏好尺度,既保持“怼”的力度,又不至于让人感到冒犯,还总能照顾到所有人的感受。
他不讨好所有人,哪怕知道别人可能不喜欢他,也要坚持自己的表达。
但他并不是一昧和世界做对抗,看谁都不顺眼,反而经常展现出一些脉脉温情,输出一些“大式金句”,包括但不限于——
“如果所有人都理解你,那你得普通成什么样?”
“不是所有事情努力就有用的,那50块钱再好看也不如100块钱招人稀罕。”
“路见不平,绕道而行;江湖险恶,不行就撤。”
他输出对生活的感悟,抚慰那些遭受挫折后,默默哭泣的灵魂。
这一切来源于他经历过的风风雨雨。
《快乐大本营》有一期比惨大会,所有的嘉宾都诉说着自己遭遇的惨事,只有大张伟一直在开玩笑。
何炅一个劲儿地让他说点自己的惨事,但大张伟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他们那些惨我都经历过,他们没经历的我也经历过,就那么回事儿。”
这些年,即使在大众视野里总是以“综艺咖”的身份出现,但大张伟一直没放下最爱的音乐。
如《阳光彩虹小白马》等歌曲延续了他之前的风格,以洗脑旋律、简单重复的歌词和强烈的节奏感为特征。
而那些歌和他低谷之前做的歌曲最大的共通之处,其实是让听众觉得快乐。
大张伟谈过不愿意写悲伤的歌的原因:“我心里想的那些东西,我不能碰它,我一碰就特别难过,所以我得写一些快乐的歌,那是对我自个儿的疗伤。”
在一档电音综艺里,以主理人身份站在台下的大张伟,告诉学员们要坚持自己,如果不能坚持自我,就会每天活在别人的期待下。
他说:“我的心告诉我应该退出这个行业,但我一直都在干这个行业的原因就是因为我爱音乐。我有自己的问题,但也有太多人仗着我喜欢音乐就欺负我。”
演唱《江南style》的“鸟叔”,曾借用卓别林的名言评价大张伟:“人生远看是喜剧,近看是悲剧。”
或许换一个人,早已被那一浪高过一浪的打击和谩骂压垮,但靠着内心的强大,大张伟已渡过最湍急的河流。
我们普通人也会遇到许多挫折与挑战,或许,我们可以像大张伟那样活着,勇敢地做自己。
即使不被很多人喜欢,但起码,可以喜欢自己。
这样才能——倍儿爽。
参考资料:
1. 《“摇滚叛徒”大张伟,国外顶流已高攀不起》 摇滚客
2. 《骂遍全网却安然无恙,他还是太全面了》 娱小北
3. 《他是国综第一谐星,我却笑不出来》 独立鱼电影
4. 《大张伟:岁月如刀,刀刀抽你肋叉子上 | 名人背面》 人物
5. 《人间清醒大张伟,才为仨瓜俩枣穷开心》 新周刊
6. 《说别人装的大张伟,可能忘了自己装了多少年》 今日叉烧
7. 《多好一个人,偏偏长了嘴!》 新浪娱乐
8. 《大张伟:我最红的歌,都是最不开心的时候写的》 新周刊
9. 《大张伟:放弃了朋克,倒更像个朋克》 GQ报道
监制:视觉志
编辑:离荫
视频号:视觉志
点击「视觉志」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