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偷袭珍珠港,孤立主义会改变美国吗?美:人不犯我我亦犯人
回顾二战历史,后世的人们几乎一致认为,从美国宣布对日作战那天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就毫无悬念了。当然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如果日本不去偷袭珍珠港,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仍是不可逾越的天堑,纵然罗斯福有心参战也无力回天。轴心国的命运也许会改变。
一、为什么选择孤立主义?
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世界各地受困于沙漠、草原、高原等地理因素的困扰,交通十分不便,文明之间的交流也十分脆弱。一个地理板块发生的战争很难波及到其他板块,像蒙古西征这种世界性大事件只是凤毛麟角。
大航海之后,海洋这一均匀的介质打破了地理的阻隔,前所未有地将世界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而大航海又是由欧洲人所主导的,欧洲在过去数个世纪里毫无疑问是世界的中心。这种中心地区发生一点风吹草动,世界各地都要跟着遭受池鱼之殃。
最早出现的这种世界性战争是1756年爆发的七年战争,也被戏称为第0.5次世界大战。
这场由英国、普鲁士、葡萄牙联盟,对抗西班牙、俄罗斯、奥地利、法国的欧洲大战,波及范围除了欧洲大陆之外, 还囊括印度、北美、非洲西海岸、中美洲和菲律宾群岛,是一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战。
而咱们的主角美利坚本质上就是这场世界大战中酝酿出来的副产品。
因为战争结束后,英国政府财政紧张,不得不向美洲殖民地加税,由此引发了宗主国和殖民地长达13年的政治经济摩擦,最终在1776年矛盾不可调和时爆发了北美独立战争。
而美国能打赢独立战争,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国不惜血本的援助。那法国为什么要不惜血本地援助美国呢?不就是因为当时英法争霸,法国要报七年战争的一箭之仇嘛!
可以这么说,是欧洲大国之间的冲突造就了美国。那么反过来,欧洲大国之间的冲突是不是也能毁掉美国呢?
最早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是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1796年,他老人家在离职的时候苦口婆心地告诫后来人:如果我们卷进欧洲事务,与他们的政治兴衰人为地联系在一起,或与他们友好而结成同盟,或与他们敌对而发生冲突,都是不明智的。
可美国那些不肖子孙明显没有将太祖爷的遗训放在心里呀!仅仅过了16年,他们就一头扎进了欧洲的纷争之中。
华盛顿
我们前面说过,美国能独立跟法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在建国初期,这两国的关系还是相当紧密的。华盛顿落幕之后,恰逢拿破仑登上历史舞台。
1803年,拿破仑为了筹集军费,把路易斯安娜卖给了美国人,使得美国领土翻了一番。
当时欧陆的反法联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反法就是文明世界最大的政治正确,美国这种行为毫无疑问是在资敌,是站在“文明世界”的对立面。
而且当时拿破仑在搞大陆封锁政策,严厉抵制英国及其殖民地的商品进入欧陆。而美国商品却不在抵制之列。所以美国就像今天中美贸易战下的某些国家一样做起了了两头通吃转口贸易。
可以说,站队拿破仑让当时的美国人尝尽了甜头!可老话说得好,出来混早晚都是要还的。
1812年,拿破仑东征俄罗斯,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直逼莫斯科,法兰西帝国的威势达到了顶峰。
如果没有开上帝视角,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俄罗斯即将灭亡,欧洲大陆不久后就会出现一个统一的政权。而与欧洲隔海相望的英伦三岛将自身难保。
基于这个判断,美国人也决定赌一把大的。既然英国人时日无多了,那我这个大孝子索性委屈一点,勉为其难继承老父亲在北美大陆的殖民地吧!
所以在拿破仑东征的同一时间,美国人也对英国的殖民地加拿大发起了进攻。
可美国人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半年,拿皇就折戟莫斯科,法兰西帝国的大好形势突然急转直下。
转过年来,英国人也终于抽出手来收拾这个逆子。在英加联军的反攻下。美军一溃千里,首都华盛顿被攻陷,然后就发生了著名的火烧白宫事件。这次几乎亡国的战争,也被美国人称为“第二次独立战争”。
由于年代久远,现在研究美国史的人都低估了这件事对美国的意义。正是从这之后,美国人才明白了华盛顿那句话的含金量,从此开始矢志不渝地坚定地走孤立主义路线,坚决不跟欧洲的大国争霸搅和在一起。
也正因如此,美国才能不受外界干扰,在美洲低调发育了上百年。否则其发展历程很有可能会被外力打断或者扭曲。
二、经营太平洋
但是,我们必须强调的一点是,美国奉行孤立主义,目的是远离欧洲纷争。远离欧洲的原因是欧洲太强大,打个喷嚏都能让当时尚且弱小的美国伤风感冒。
这也就意味着,孤立主义不包括那些美国惹得起的欧洲国家,以及欧洲势力波及不到的地区。前者主要指欧洲的破落户西班牙跟葡萄牙,当时南北美洲的殖民地主要都集中在他们手上,因此美国为了向美洲扩展势力,在1820年提出了大名鼎鼎的门罗主义,丝毫不顾及什么欧洲不欧洲的。后者主要是指太平洋地区,今天环太平洋是世界经济引擎,但当年这里多是鸟不拉屎的不毛之地。
那时候世界贸易的枢纽是大西洋和印度洋,海洋霸主英国对这两个地方严防死守,却疏忽了对太平洋的经营。而这也就让美国有了可乘之机。以1853年的黑船事件为标志,美国已经打通了太平洋航线,将势力扩展到了日本列岛。
黑船事件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突然崛起,让美国原先在太平洋地区板上钉钉的霸权地位产生了动摇。从此美日围绕太平洋的主导权,进行了70多年的明争暗斗,珍珠港事件只是一次总爆发罢了。
然而,得益于当时太平洋地区没有太大的战略价值,所以这块不毛之地也很难成为战争策源地。这使得日本的矛头始终对准深具战略价值的中国地区,让美国人有了隔岸观火的资本。
总而言之,美国的孤立主义只是代表他不会去碰那些欧洲列强利益错综复杂的地区。但对美洲地区和太平洋地区,美国从始至终都是锐意进取,惨淡经营的。如果日本真的威胁到了美国,美国打它是没有丝毫心理负担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人做了个违背祖宗的决定,在时隔百年之后,他们再次搅和进了欧洲列强的战争之中。
战后,欧洲被打成一片废墟,列强元气大伤,美国却赚得盆满钵满,还成了欧洲最大的债主。
巴黎和会上,威尔逊踌躇满志地带着十四点建议去指点江山,那架势仿佛英国的霸权已经已经传到了美国手上似的。
结果毫不意外地被欧洲那帮老油条耍的灰头土脸,十四点建议彻底沦为空谈。
正是因为这件事,美国孤立主义再次卷土重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啊!还是太祖爷说得对,咱们要离欧洲那帮祸害远远的。
威尔逊
不过还是那句话,孤立主义是不包括太平洋地区的。巴黎和会上列强确立了凡尔赛体系,但这个体系是残缺不全的。至少它不包括太平洋地区。在这一亩三分地,老美不点头,谁来都不好使。
为了给凡尔赛体系打补丁,列强又在1921年召开华盛顿会议,商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划分。因此历史书上一般将一战后的国家体系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你看,只要事关太平洋利益,美国可是一点都不孤立的。
华盛顿会议
三、似曾相识的剧本
在日本这个问题上,美国同样如此。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在中国形成了一种“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格局,任何一家列强想要破坏这种格局都要遭受反制。
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本质上就是在挑战这种秩序,作为利益相关方美国本应制止,但罗斯福政府却大开方便之门,给日本出售石油、钢铁、橡胶、粮食等战略物资,可以说没有美国的纵容,日本是打不了这场战争的。
美国如此做,目的自然是要借日本的手冲击欧洲列强在中国的殖民体系,然后在适当的时机给日本断粮,逼迫他们把吃下去的全都吐出来。
众所周知,发生在1938年的武汉会战是日本从战略进攻到战略相持的转折点。10月25日,会战以日方胜利结束,日本的威势达到顶点。可仅仅一天之后,美国国务院就开始出台对日制裁措施,禁止向日本出口航空器材。此后三年,美国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收紧日本人脖子上的绞索。
那么请问,这时候美国的孤立主义上哪去了?他们为什么不阻止罗斯福政府?
到了1941年中旬,日本国库黄金已经见底,而美国的贸易制裁却日甚一日。日本跟美国的关系开始紧张了,山本五十六在8月份已经提出袭击珍珠港的构想了。真正促使日本人放手一搏的,是希特勒。当年6月22日,德国闪击苏联,仅仅3个月就打到了莫斯科城下。
如果我们不开上帝视角,以当时人的眼光来看,苏联这不是即将灭亡的节奏吗?当时认为苏联要完蛋的人可不是少数,其中就包括美国人。
罗斯福在过去几年一直优哉游哉地坐山观虎斗,可莫斯科一被围,他立马就坐不住了。因为德军一旦拿下莫斯科 ,就可以顺着西伯利亚大铁路带着苏联的资源过来跟日本会师了,到时候日本还用看美国脸色吗?
11月26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就着急忙慌地给日下达外交照会,要求日本政府:必须从印度支那及整个中国撤军,必须承认蒋介石政府,并声明放弃在中国内地所有的治外法权。
您哪,终于是图穷匕见了!
此时的日本人是怎么想的呢?日本人预计:轰炸珍珠港能让美国半年内不能卷土重来,他们可以趁着这个时间攻略东南亚掠取战争资源。当然了,他们也知道东南亚的资源不足以匹敌美国。
但没关系,日本最大的倚仗不是东南亚,而是半年后纳粹能攻破莫斯科前来跟他会师。
说白了吧!日本拿了美国人在1812年时的剧本。他们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把战争的成败,寄托在万里之外的莫斯科战役上面,结果无论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都让他们失望了。
文史君说
很多人都认为,如果日本不去偷袭珍珠港,孤立主义会制止罗斯福参加二战。实际上大错特错,莫斯科被围不到一个月,美国就违背祖训,跟苏联签订了租借法案,又一次在欧战中站队了。那时候孤立主义者可没有阻止罗斯福援助苏联呢。至于珍珠港事件确实是一个意外,美国当时还有很多牌可以打,远没有到非要参战的的地步。他们打的主意应该是像一战的时候那样,等列强斗得两败俱伤时再下场收尾。但日本人那一炸,迫使他们不得不在中场入局。可无论有没有这一炸,二战的结局都不会有任何改变的。
参考文献
王立新:《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英]伊恩·克肖著,顾剑译者:《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
道格拉斯·欧文著,余江等译:《贸易的冲突:美国贸易政策200年》,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
(作者:浩然文史·西北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