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中国企业对国际巨头的「反向改造」

500

文 | 阑夕

传统车企所面临的形势从未像今天这般严峻。

今年3月底,奔驰CEO奥拉发送的一封内部全员信在社交媒体刷屏,信里用丰厚的遣散费作为条件,鼓励员工自愿离职,按照规则来看,如若一名公司中层同意离职,单是遣散费可能就会高达400万人民币。

诚意确实很足,但奔驰——或者说BBA等传统车企巨头——对于降本的态度,也不可谓不迫切。

2024年,BBA在全球销量同比下滑4%-11%不等,中国市场更甚,销量同比下降7%-13%,与之对应的则是一整套开源节流的措施:奔驰宣布到2027年,生产成本将会降低10%;宝马通过全球生产侧的整合,节约了12亿欧元的经营成本…

这些多发在合资车企身上的现象,让本土化的重要性失去了讨论意义,自新能源浪潮以来,国内汽车行业的激战已经持续了近十年,事实证明,国产品牌对本土市场理解上的天然优势,影响仍在不断渗透。

众所周知,造车是一个长周期产业,这就意味着所有后浪对前辈的弯道超车,本质上都是竞争逻辑在不断生变,从新能源,到智能化。

比如在海外市场大多仍对智能驾驶持观望态度的情况下,今年诸多国内厂商的L2+功能已经开始下探到10-15万元车型上,技术普惠的意图相当明显。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中国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在2025年或将达到4500亿元,其中新能源乘用车L2及以上智驾装车率将高于70%,正式完成了从少数到多数、从选配到标配的蜕变。

不难从这些数字上窥到大多数合资车企的窘迫:一方面,更懂市场的国产新能源品牌在围追堵截,来势汹汹;另一方面,国内乘用车消费市场的智能化演进一日千里,难以跟上。

当然也不是所有合资品牌都面临着「大象如何转身」的典型困境,在过去三年的时间里,地平线与大众的合作,就为行业贡献了一则堪称范本的案例。

· · ·

地平线与大众首度官宣合作可以追溯到2022年,双方在一开始便拿出了高度诚意:大众总投资24亿欧元在智能化转型上,其中有10亿美元是对地平线的直接投资,用以共同开发「全栈式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以追求在智能化趋势里始终保持优势。

2023年底,双方合资公司酷睿程(CARIZON)正式成立,合作进一步深入。次年地平线完成IPO,在港交所正式上市,随着智驾领域龙头企业的地位巩固,这起合作开始变得愈发受人瞩目。

近日,双方再度宣告合作步入下一阶段,将在高阶领域基于地平线全场景智能驾驶方案HSD(Horizon SuperDrive™)展开合作,大众旗下的重要车型将陆续搭载由酷睿程研发的全栈智驾系统,全方位交付至此开始,掷地有声。

500

从时间线上看,大众与地平线的合作,刚好卡在了中国汽车市场智能化的行业拐点,然而对于如此体量的两家企业而言,未雨绸缪的动作背后,总存在一个有迹可循的成因。

造车产业过去看中的是工业水准带来的交付能力,在重资产模式里,工厂运转效率直接关乎着企业的生死存亡,由此产业上下游的兼容性极低,在环环相扣的链条中,几乎没有容错可言。

所以,多数传统车企在转型过程中要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这套模式带来的灵活性不足。

然而智能化浪潮,在供给端对传统模式而言是颠覆性的,单说智驾方面,车企们不仅要面临硬、软件的巨额研发成本,重新建立一个新的供应体系,在周期上也会让交付长期处于承压状态。

直白地讲,没有人会质疑智能化是行业未来的判断,但车企们仍然「等不起」,供给侧的每一个大刀阔斧,都可能会引发整个生产链条的蝴蝶效应。

这便是地平线之于大众最宝贵的战略价值,它解决了后者在研发周期和智能化生态能力上,无法与汽车消费市场日趋多元的需求相匹配的痛点。

在智能化的转型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拥抱,由此大众作为巨头被释放的灵活和速度,是在传统造车模式里难以看到的。

地平线CEO余凯对行业预测也十分直白:

「智驾赛道的终局,是20%车企自研,80%会找最强的合作伙伴,自研与第三方并行,是智能化拐点来临、行业快速变革期最安全选择」。

就像芒格提出来的「机会成本」概念一样,在迭起兴衰的商业进程里,企业多数时间其实都在面临一连串的选择题,在不断取舍的过程中完成进化。

用更通俗的话讲,就是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地平线与大众的深度绑定,既是一次中国技术对国际巨头成功的智能化改造,也为行业提供了一条造车模式上「软硬兼施」的可行路径。

· · ·

大众与地平线在智驾硬、软件上达成全阶合作,这个选择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地平线成功在智驾上游卡位的原因,来自于它的生态完整性。

不妨先从一组数据里感受下地平线的行业地位:

在2024全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智驾计算方案市场中,地平线以33.97%的市占率稳坐头把交椅,这个数字意味着国内每有三台智能汽车被生产出来,就有一辆用了地平线的智驾产品。

500

目前,地平线的智驾方案覆盖了超过40个合作车企品牌、300+合作车型、500万+智驾车主,其中国内排名前十的车企空前一致选择了地平线,可以说牢牢掌握着智驾供应体系里的话语权。

地平线的核心优势,当然还是在技术层的领先,它不仅是业界罕见能同时拥有软硬件生态的厂商,其成熟的量产体系与经验,也难免让行业里的跟进者花费数年时间追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地平线征程系列智能计算方案的演进路线。

征程算得上是智驾市场里的老面孔了,自2019年征程2面世,不到五年的时间便经历了四次迭代,速度不可谓不快。

在征程6发布之前,征程2/3/5已经实现了诸多低中高阶主流车型的覆盖,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上半年,地平线凭借这三款计算方案已经来到了市占率第一的位置。

然而地平线丝毫没有放缓脚步的意思,2024年4月,征程6的亮相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行业这份惊讶与惊喜并存的情绪,不止体现在迭代周期上,还在于征程6一改往日单点式产品策略——一口气发布了从征程6B到6P六款计算方案——完成了从产品到系列的身份跃迁。

500

原因很简单,地平线不愿做小孩子的选择题,而是全阶智驾市场「我全都要」。

从产品策略上看,征程6系列满足了智驾全场景的落地应用,几乎每一款车型都能在这里找到与之对应的解决方案,从城区到高速,从性价比到高性能,桩桩件件,详实具体。

更重要的是,作为智驾行业首个践行软硬结合技术路径的企业,地平线在迭代过程中理念始终保持着高度一致,用相辅相成的设计,打造「软件定义硬件,硬件成就软件」的良性循环,由此带来智驾的一致性体验,才是竞争对手们难以复制的。

是的,哪怕处于智驾普及率仍有极大上升空间的时候,地平线作为智驾领域的头部供应商,已经在考虑一致性的问题了,要知道在没有任何行业路径作为参考的背景里,站上山巅却依然能始终保持这份敏锐的商业嗅觉,实属难得。

本次官宣中的核心技术支撑HSD是地平线打造的号称「捅破天」的高阶智驾系统,搭载了征程6P计算方案和端到端的软件架构,可以为用户提供兼备超强通行效率、优雅从容姿态的极致拟人体验。

500

说到底,智能驾驶供给侧的结构性变化,本质上是对行业的一次洗牌,日后智驾更强调生产端的协同效应,拼凑成为历史,而一致性将会构成用户未来智驾最重要的体验部分。

· · ·

这事之所以会率先被地平线做出来,很大程度源于这家公司身上的「反共识」基因。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地平线此前有智能驾驶和AIoT两大主营业务,2019年新能源汽车遭遇行业寒潮,诸多车企都面临资金链的严峻考验。

征程2就是在这年行业遇冷的背景里诞生的,它实现了国产车载智能计算方案量产从零到一的突破,于是余凯在这一年下了一个大胆决策,他砍掉了彼时已经营收过亿的AIoT业务,公司自此全面拥抱智能驾驶。

躬身入局并赌对时代需要魄力,而它同样也可以带来最丰厚的成果。

如今地平线在技术领域,已经实现软、硬件及开发工具的全能力覆盖,无论大众这样的合资车企还是国产新势力,多数人都迫切需要这份造轮子能力带来的生态弹性。

所幸这番场景对地平线而言并不陌生,在通往自动驾驶技术兑现的未来里,过程越是坎坷,拨开云雾的那一刻就越有价值。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