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鸠摩罗什看新疆历史

500

说来也怪,一位1600多年前的大师,一直在我脑中萦绕着,挥之不去。更为离奇的是,我体内有股力量,渴望着探寻他传奇一生的历史痕迹。

这位,一直让我日夜思慕的大师,就是我们新疆的历史人物——鸠摩罗什!

(一)

几乎一年的寤寐思服,我终定下了决心。自去年9月至10月,我自驾探访了几乎所有鸠摩罗什的历史足迹,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我从乌鲁木齐出发,一路飞驰,来到第一站“库车”。这里,曾经是1600多年前鸠摩罗什的出生地“龟兹国”。正巧,我下榻的酒店,迎面就是“鸠摩罗什塔东湖”。也许,这该是“缘”吧。

其母,是龟兹国的公主;父亲是来自于“天竺国”(今“印度”),宰相的儿子。小时候,鸠摩罗什就能说三种流利的语言,龟兹语、梵语(古印度语)和汉语。

会龟兹语、梵语,这不足为奇,因为妈妈是龟兹人,爸爸是古印度人。但,令人费解的是,鸠摩罗什怎么从小就会汉语呢?这,的确让人惊愕。我曾经查阅过大量的史料,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此乃千年之谜!

500    

时光飞逝,2007年,库车友谊路开挖地下街时,偶尔挖出一个与鸠摩罗什同时代的“汉葬群”——魏晋古墓群。其规模之大,令人咂舌。难怪,鸠摩罗什小时候就会说第三种语言,因为他从小就有汉语言环境。

后来,鸠摩罗什名扬西域后,因种种历史原因,跟着吕光将军去了凉州(今“武威”),与各地避难来的文人墨客学了诸多语法、文字。此后的鸠摩罗什,翻译的经书,其文笔功底之强,在玄奘之上。其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出自于他的手笔,意为“五颜六色的世界是虚拟空幻的;虚拟空幻的也是五颜六色的世界”。

很难想象,一个1600多年前的鸠摩罗什,怎么提出了一个现代科学的疑惑?难道我们的世界真是一个虚拟程序吗?不敢想象。

实际上,龟兹人也是维吾尔先祖之一。维吾尔的形成较为复杂,可以追溯到1100多年前西迁的回纥,迁徙中融合了当地原著居民,并于16世纪形成。

这样看来,通过这些和其它“汉遗址”年代推算,汉族要比现代意义上的维吾尔族早到达新疆上千年。也就是说,新疆先有汉族,后有维吾尔族。这,的确令人难以置信;但,却是一个历史事实!

(二)

当暮色降临到这片龟兹国的疆域时,我驾车也赶到了克孜尔石窟附近的山巅,俯瞰远景,脑海里忽然闪现出1000多年前,喀喇汗王朝以“圣战”名义扩张的场景, 士兵们烧毁着龟兹寺庙,屠杀着龟兹佛教徒……

圣战的本质,就是“必须改信伊斯兰教!否则,只能死”。这,与佛教“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慈悲为怀”的理念正好相反。

龟兹被迫改信,令人们无尽地惋惜,其人种及语言均被回鹘化,这也为后来维吾尔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龟兹,这一中国古代西域曾经的佛教大国,也因鸠摩罗什这一历史人物,而光彩熠熠。

实际上,“克孜尔石窟”中的无数壁画,无不向世人讲述着一个1600多年前龟兹国的故事。壁画中的人物,有龟兹人、汉人,还有印度人。此外,相隔不远的“库木吐喇千佛洞”里,现存着已有1600多年前完整的汉字与汉人的壁画。这些,都在无声无息地讲述着,鸠摩罗什的那个时代,有着大量的汉人在龟兹国生活着。    

有趣的是,古老的库车人,也就是龟兹人,属欧罗巴人种。也就是说,库车人是古老的欧洲人!其语言,属吐火罗方言,更接近日耳曼语族,也就是“欧洲语”!

种种迹象表明,古老的库车人是从遥远的欧洲迁徙而来的,是什么原因?怎么来的?至今仍是一个谜团!难怪,许多库车维吾尔族兄弟基因里,检测出了大量的欧洲成分和少量的汉族成分。

500

曾经,龟兹国境内的“克孜尔石窟”,现位于拜城县内,是中亚地区最大的“佛教遗址”。千百年来,游客络绎不绝。秦汉时,为姑墨属地,后被龟兹吞并。“姑墨”一词源于梵语,可见当时的佛教是多么的盛行,连地名都是梵语。

实际上,“拜城”一词,语源为汉语,是一座名符其实的“拜佛之城”。光绪8年,为建县制而得此名。维文“ناھىيەسىباي ”(拜城)中的“باي ”,是按汉语“拜”的拼音“bai”音译而来的,恰巧又是维文“富饶、富裕”之意。这,就是天公作美!同时,也预示着 “佛”与“富”有关。

建议,拜城县领导班子把“拜城”建成一座全球最大的“佛国度假旅游之城”,让拜城县的百姓都富裕起来,个个开小车,住别墅。

(三)

我开了一天的车,日落时分,赶到了敦煌“白马塔”。此塔,是鸠摩罗什跟随吕光将军去武威的途中,坐骑白马累死了,人们为了纪念它而建的。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连坐骑都要筑塔瞻仰,说明鸠摩罗什的名气在中原多么大啊!

我们追寻鸠摩罗什的足迹,不仅仅是在探寻新疆历史人物的遗风,更是在思考新疆的历史如何塑造今天的世界。

鸠摩罗什最伟大之处,就是为“佛教中国化”开创了一个新世界。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体系”——汉传佛教!他采用意译的方式,翻译过《大智度论》、《中论》、《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七十余部经典佛经,把中国特色融入了其中,并流传到朝鲜半岛、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它,不仅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宗教信仰,还对其文化教育、艺术和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1600多年前的新疆历史人物,他为当代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宗教借鉴!

车开到“白马塔”前,一位四五十岁左右的女住持,迎面朝我走来,热情地招呼着,“您好,远方的客人!白马化身白马王子了,终于来啦!”

刚好,此时我一身白,和女住持前几天的梦大致相同。这些,很难用科学解释。关于鸠摩罗什,我们分享了很多各自的想法及观点。临行时,女住持说:“世间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你和鸠摩罗什有缘啊!”这句话,含义深奥。

为了赶路,我还是匆匆与她道了别。说句心里话,人的一生,一定要来场自驾游,体验异地风情、高山湖泊......完成一次心灵的洗礼。                 

500

其实,“汉传佛教”早已融入了大量的儒家思想。说白了,儒家思想就是我们中国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什么“以德服中国”、“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所以,“伊斯兰教中国化”势在必行!否则,在我们新疆,后患无穷。

(四)

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着。夜晚时,抵达了武威,住了一宿。第二天,直奔“鸠摩罗什寺”了。古寺,宏伟壮丽,是专门为弘扬鸠摩罗什的功绩而建的,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

那时的鸠摩罗什,正处于“五胡乱华”时期,在他滞留凉州(现称“武威”)近17年期间,大量的中原文人墨客及儒家学者逃入河西走廊,涌入了武威(古称“凉州”)避难。

从此,鸠摩罗什接受到了正统的汉文词法、句法等教育,以及大量的儒家思想等精髓;此外,还有道家思想。这些,为他将来翻译经卷,与本土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相融合,打下了基础。

走进寺庙内,中央耸立着鸠摩罗什“舌舍利塔”。话说“舍利子”,就是高僧圆寂火葬后,留下的晶莹剔透、七彩斑斓的漂亮珠子,这是佛教最为神秘的存在,至今没人能解释得通。

据史料记载,鸠摩罗什圆寂前,留下遗言“我译经没有错,我的舌头就会化为舍利,永生不灭”。果不其然,奇迹出现了;火葬后,舌头真的化为了“舍利”。

这,默示了什么?默示了“‘译经本土化’没有错!它,才是佛法永生的根本!”也就是说,以史为鉴,宗教中国化,才能在中国得以生存并发展。

500

在诸多民族的语言里,“舌头”与“语言”是同一个词;维文也一样,“舌头”与“语言”共用一个词“تىل”。其实,“舌舍利”也是在无声地表明,鸠摩罗什是位卓越的语言弘法大师,功德无量。

那时候,整个华夏大地正处于最为混乱的时期——五胡乱华。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遍地杀戮,人口锐减……此时的百姓极度渴望天下太平、安居乐业,想借助佛教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而统治阶级为了社会稳定、维护统治,缓解百姓焦虑,开始大力支持并推行佛教。

所以,可以这么说,时代造就了我们新疆的鸠摩罗什;而鸠摩罗什却成就了一个“佛教中国化”的新纪元!

“鸠摩罗什寺”占地面积139.2亩,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佛教活动中心,国家AA级旅游景区。游览中,我买了一本寺庙方丈理方法师撰写的一本书《鸠摩罗什》。本想与理方法师深讨一些问题。不巧,一位故友,来自遥远的伊犁河谷、在本地工作多年的哈萨克小伙,名叫阿依扎,执意要为我饯行。所以,没见到理方法师,实为遗憾。

但与阿依扎倾心交谈时,让人欣喜不已,其生活习俗、思维及想法等,几乎完全内地化了。

建议,内地省份针对“交往、交流、交融”等,出台一些我们新疆籍少数民族赴内地工作、生活、学习的优惠政策及具体实施方案。这,对于构建祖国认同,增强归属感,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意义深远且重大。

(五)

我开着车,跑遍了西域及中原大部分,沿着1600多年前鸠摩罗什的足迹,途径千里山坡、大漠戈壁……终于来到了鸠摩罗什晚年生活过的都城,它就是13个朝代的国都,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长安(现称“西安”),它是汉高祖刘邦所起,寓意“长治久安”。

鸠摩罗什是被后秦君主姚兴迎请到长安的。这里,是他晚年一直生活至到圆寂的地方,也是他人生中最为辉煌过的地方。

后秦统治阶层对他极为推崇,被尊为国师,还在“逍遥园”和“草堂寺”设立了大型译场。鸠摩罗什带领着约800名弟子及学者开始系统性地翻译起了佛经。

他的译经活动,融合了佛教与中国本土的文化。比如,用“儒家伦理”诠释“菩萨精神”;用“道家无为”类比“佛教涅槃”……等很多例子。这些,极大地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我去过“晋逍遥园”,又称“鸠摩罗什寺”。有趣的是,其所在的村庄,也叫“罗什村”,估计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吧。这,不禁让人感叹,中国文化传承之厉害,世界绝无仅有。它,距离“草堂寺”约15公里,我开车大概花费了20分钟左右。

500

进入“逍遥园”,一位老太太扯着嗓子问:“你是从西域来的吧?住持临走前,特意交代过,让我带着你参观!”

啊?这,太神奇了吧!他们怎么知道我?激动的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赶紧回答:“是,是!新疆来的!对,西域!”于是,老太太拿来钥匙,打开了一间看似很神秘的房间。

走进后,震撼!四周金碧辉煌的壁画,至少镶嵌了10公斤的黄金啊!鸠摩罗什一生经历的画面,发出金灿灿的光芒,使之更加庄重和神圣。

鸠摩罗什的一生充满传奇,他的人生给了新疆太多的启示,这也是我追寻他人生足迹的主要原因。

鸠摩罗什所处的时代正好是东晋十六国时期,那时“五胡乱华”导致了北方出现十六国割据,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建立的“国”,因缺乏“汉制文化根基”,其政权频繁更迭,政体混乱。

如,羯族建立的后赵,因缺乏汉文化儒家思想“仁、义、忠、孝”等,其宗室内耗,子孙残杀,无道德约束;此外,鲜卑族秃发部建立的南凉,因缺乏汉制,内政混乱,存续17年灭亡……等等,此例不胜枚举。

鸠摩罗什自己也是在那个时代,曾辗转过龟兹、前秦、后梁、后秦等四国政权。

那时的汉人被视为“两脚羊”,随意被屠杀,人口几乎濒临绝种。但,有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时代的进程中,这些少数民族却自愿融入了汉族。这,若放在世界历史上来看,也是堪称奇迹!

这,就是“汉文化”深厚的底蕴带来的“民族融合”之劲风。其中,“儒家思想”功不可没。比如,鲜卑族的孝文帝自愿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主动采用汉制建立中央集权体系;此外,氐族的苻坚,也就是前秦,积极推崇汉文化儒家思想 “大一统”、“华夷一体”等;甚至,鲜卑族建立的北周,极力攀附炎黄汉族谱系……等等例子很多。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就是,“汉传佛教”的推广与传播,让当时众多民族间的灵魂得以统一。这,也是少数民族主动融入汉族的原因之一。这样看来,鸠摩罗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功德无量。

             

历史上的“文化认同”带来了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这对于我们现在的新疆而言,就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启示录。马克思早在170多年前就曾说过,随着社会长期的发展,民族之间的界限会逐渐消亡。

(六)

“草堂寺”是凭票入内的,这也是我最后一站。进入后,里面像一座公园,树木成荫,花香四溢。“鸠摩罗什纪念堂”就位于公园中央,里面陈列着鸠摩罗什一生中翻译的各种经书。

原本想,专程来“草堂寺”探访鸠摩罗什的人,新疆就我一个。可万万没想到,从几个和尚话里得知,去年还有一位长相“西域面孔”的人,来自新疆库车(古称“龟兹”)。这让我吃惊不小。也许,来者是鸠摩罗什的后代子孙吧。

今年,我们打算举办一个“新疆千年历史人物鸠摩罗什纪念座谈会”,希望鸠摩罗什的后代参加,政府部门主办,我们愿承办,旅游公司协办。

500

为什么要挖掘新疆历史人物呢?因为他们能够生动鲜明地述说着新疆的过去,更能够深刻地影响着新疆的当下和未来!同时,对新疆沿线国家一带一路,以及全球规划战略布局提供历史借鉴。

帝国崛起,文化先行!我们是否可以以“汉传佛教”为鉴,未来,向全球推行“汉传伊教” (伊斯兰教)和“汉传基教”(基督教)。当然,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建议,国家统战、宗教等部门制定一个至少120年,向全球布局的战略规划。要分三个阶段走,每个阶段120年。

也许,有些人会说这怎么可能?别忘了,我们的文化五千年来从未断流过!文化底蕴之厉害,世界没有之二。中国,创造过无数个奇迹;难道,这个奇迹,我们就不能再创吗?

我跑遍过周边斯坦国家,有一个让人万万没想到,那就是,在哈萨克斯坦,有一座具有浓郁中国文化底蕴的清真寺,它就是“扎尔肯特清真寺”。可以说,这是“伊斯兰教中国化”在国外的历史见证,也可以说是历史上的“汉传伊教”吧。

500

意识形态的输出,除了在全球布局外,我们更要关注国内动态,特别是我们新疆。

去年底,在与中科院新疆分院的科学家们座谈时,有位科学家提出,开发一款“全疆民文词义证明出具系统”,可以有效地观测到新疆各地区意识形态的基本情况。有问题的“词”,按当地人口比例进行标“色”。

即,“意识形态安全”呈“绿色”;“意识形态中危”立马呈现“黄色”;若“高危”,即刻呈现“红色”。放眼观之,一目了然。这建议,值得高层考虑。

鸠摩罗什在“草堂寺”圆寂后,弟子们遵其遗嘱送回了凉州(现称“武威”),而不是大师出生的故乡龟兹(现称“库车”)。

这说明,凉州就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是他接触“汉地文化”生涯的起点,把它作为最后的精神归宿,是鸠摩罗什在向后世默示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共同体!

此外,鸠摩罗什的一生经历,同样证明着: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者:周大明;工作单位:新疆信达雅翻译有限公司 。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