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央,与自己和解

作者 | 鹿

来源 | 视觉志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

加班到凌晨三点,电脑屏幕的蓝光刺得眼睛发酸,却还要在家族群里发一句“工作顺利”;被上司当众羞辱后躲进卫生间抹眼泪,出来时却对同事笑着说“没事”;明明焦虑到失眠,却要在朋友圈晒出精心修饰的九宫格,配文“生活明朗,万物可爱”……

我们活在一个对“正常”近乎偏执的时代。

高薪、体面、情绪稳定、积极向上——这些标准像一把刻度精准的尺子,衡量着每个人的价值。不合规者被贴上“脆弱”“矫情”“失败者”的标签,放逐到社会边缘。

肖央新片《阳光照耀青春里》中的何立为,正是被这把尺子划伤的普通人:一个天才游戏设计师因“不合群”被公司送进精神病院,却在荒诞的囚笼里,照见了千万人的生存真相。

当何立为在法庭上怒吼“我没有病”时,银幕外的我们突然意识到:那些被诊断为“异常”的灵魂,或许只是拒绝戴上“正常”的面具。

500

这部电影最锋利之处,恰恰在于它撕开了现代社会最虚伪的共识——我们歌颂多元,却恐惧不同;我们谈论包容,却擅长驱逐。

最近,「视觉志」与演员肖央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话,通过这次采访,我们更多地了解了他在电影《阳光照耀青春里》中对角色的感悟以及他对社会“正常”标准的个人见解。

500

“什么是正常人?”

当一个“正常人”被逼疯,送进精神病院,究竟是社会的错,还是他自己的错?

正在上映的电影《阳光照耀青春里》便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年轻的游戏设计师员何立为(肖央 饰),在公司独立开发了一款游戏,却因其固执、偏执的个性,扰乱了公司的融资计划。最终,他被公司和家人联手送进了名为“青春里”的精神病院,试图强行“治疗”他的不合群和不妥协。

在那里,何立为必须面对自己被贴上的标签——疯子。可问题是,这个标签究竟是怎么来的?而真正的“疯”,又是什么?

500

500

回归现实,其实这种被“病理化”的荒诞局面,在现实中并不少见。一个人如果对“加班文化”提出质疑,或者反抗职场PUA,就可能会被简单地贴上“敏感”“不成熟”的标签。正如肖央在采访中所说,“正常人是个模子,一寸照片那种标准脸——笑得刚好。”

与普通大多数人一样,何立为起初并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在电影开头,他反复强调“我没病”,坚信自己只是活在社会的边缘,并未做错任何事。肖央提到:“我演的这个角色并不是疯子,他不过是太清醒,清醒到无法按照这个社会的标准生存。”

500

进入精神病院后,何立为遇到了许多同样被社会排斥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故事,或许因为与众不同,或许因为不愿妥协,最终都被视作“异类”。在这些病友身上,何立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们虽然有着自己的幻觉和坚持,但这正是他们真实的活法——不符合常规,却依然真实。慢慢地,何立为明白了,他与他们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这部电影并不只是探讨精神病院里的人,而是每个人在社会中的‘正常’定义。”肖央的这句话恰好点出了影片的核心命题:电影中所谓的“疯”,并不是精神意义上的病症,而是对社会标准的一种抗争,是对“正常”定义的一种质疑。

500

所谓“正常”的标准化定义,其实是所有人都会面对的困境。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职场、家庭、社交媒体——都在被一种“标准化的正常”约束着,逐渐忘却了真实的自我。而在这个过程中,越是不合常规的存在,就越容易被社会视为“疯”。

电影中,导演巧妙设置了一个充满隐喻的角色——“骆驼”(王子川 饰)——展现何立为内心的“疯”。骆驼其实是何立为的另一重人格,是被压抑的情感与愤怒,是社会不容的敏感与反叛。

当何立为努力掩盖骆驼、尝试成为一个“正常人”时,这个影子反而愈发庞大,愈发可怖。直到有一天,他对着空气中的骆驼说:“你可以跟着我,但别捣乱。”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幻象竟然渐渐平静了下来。

500

“骆驼”(王子川 饰)

肖央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这就解释了何立为并非疯子,而是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只“骆驼”,有人称之为焦虑,有人称之为抑郁,有人称之为障碍,而社会则粗暴地将这些统称为“精神病”。

这种标签化的认知暴力,恰恰构成了影片最深刻的批判维度,并在影片结尾达到高潮。

500

当黄晓明饰演的司法鉴定员看着被贴上“不正常”标签的何立为,突然问了一句:“所以,什么是正常人?”

这问题本身就在拆解社会的虚伪共识,也让人想起近些年网上常有人问:“如果被当成精神病,该如何自证?”

其实答案就在电影里:当整个世界都疯了,清醒反而成了最重的罪名。

毕竟在一个疯狂的世界里,执着于自证清醒的人,反而最容易被打成异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