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六代之歼50高清图非正式发布
前言
花旗国空军现在状态不佳,F22太老,F35质量太差,为了提振士气,为了MAGA正确,前段特朗普亲自上阵发布了F47战斗机,据说海军的F/A-XX已经开始投标,作为响应西南六代加紧了试飞,左边先来一下,所以北六代右边也要来一下!
当然北边图在清晰点,角度多一点,打得更加响亮。关税战是战,舆论战也是战,要下重手才有效果。
要点:
流出来的图片显示北6代明确采用了大兰姆达机翼,上一篇文章中说过兰姆达机翼有很多种形式,由于采用了全动翼尖必须加强机翼强度和刚度,否则会出现颤震,导致飞机失控,北六明显增加了内翼的面积和小展弦比,加强机翼强度。而外后掠翼尺寸较小。这种结构由于后掠角度大,机翼面积也大,本文暂时就叫做大兰姆达机翼,适合高速飞行。
长棱中机身:现代隐身战斗机通常采用连续棱线,通过多面体几何结构将雷达波散射至非威胁方向,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RCS)。长棱机身中部贯穿一条尖锐棱线,进一步优化雷达波散射特性,增强大仰角的稳定性。相对于歼35,前半球隐身能力会更好。机身棱线可能与机翼、尾翼平滑融合,雷达反射低。从这点上看隐身设计更加完善。在超音速飞行和复杂机动动作中,长棱中机身设计能够有效减少雷达探测概率,同时保持极高的机动性能。
三角形DSI进气道:三角形DSI进气道的形状更加尖锐且立体化,锐利边缘有助于更好地控制气流。在超音速飞行时能够提供更高的总压恢复系数,
腹沟结构:减少紊流对进气道的影响,尤其在高速或大迎角飞行时,腹沟可将机身下方的附面层气流导向两侧,避免其直接进入进气道,从而提高进气效率与发动机稳定性。机肋部进气的核心优势在于大迎角飞行时仍能保持较高的进气效率,而腹沟的凹槽设计进一步优化了这一特点。
还有一种说法,北六代是无垂尾结构,凹槽是为了加强低速方向稳定性,减少了对垂尾的依赖,能更好地适应航母甲板起降的高迎角需求,提高舰机适配性。
但在超音速状态下,凹槽可能引发激波干扰,产生额外阻力,而北六代本身强调高速飞行和超音速机动的六代机要求是相互矛盾的,如果想要提高低速飞行的航向稳定性,也可以有其他方案。至于反射面积增加,隐身弹舱设置,前文说过,这里不再重复。
畅想
虽然现在北六代发布的信息还是比较少,但还是能够看出来一些基本特点:高度隐身,高机动性,集成很多新的技术,和以前的歼-16,歼15最新的歼35没有什么延续性,创新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作者认为现在看到的北六代机应该是在歼35基础上开发出来的验证机,这些新的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实际案例,以前我们说东大国装备的时候,都会习惯性地找国外的作为依据,但到了六代机后,这种参照就没有了,让全世界的相关人士都很蒙,歼36的三发大三角翼歼50的兰姆达,在全世界战斗机里都没有相似的。
所以就需要验证机做一个实机飞过后,才能知道哪种布局更加理想。现在全世界六代机方案多数都是兰姆达机翼,但现在也只是听到声音,没有见到“机”来,这里原因很多,但主要的也是无法验那种兰姆达方案最优,如何避坑,在老欧洲关注歼50比歼36高多了,目的就是想来抄作业,按照现在情况,所以北方厂家东西,一直就是能看到,但也别想看得太清楚。但也可以看出北方厂家也完全摆脱了苏式战机的设计,真正做到了完全自主开发!
而北六代机的核心包括兰姆达机翼+长棱中机身+全动翼尖+内置大型隐身弹舱,而对这些影响最大的就是腹沟结构上,作为舰载机研发生产单位,是非常清楚舰载机的起降难度,所以用来提高舰载机上舰的可控性,但采用了这个也同时会导致新的问题出现,而这个并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只能自己摸索,甚至可以存在两种不同的验证方案,有人说在天上看到了两架同时试飞,可能就是两种不同的方案。现在图片的机型明显就是使用双发中推的中型机,足以完成技术验证,在验证机后选择最合理的技术方案进入原型机阶段。
而从舰载机来说,未来东大海军也不太可能使用中型隐身战斗机作为舰载机主力,综合以上各种因素,现在北六代机不会是正式版本,测试性质比较大,但不过很快大家就能看到正式版本了,现在形势真是非常紧张。
未来愿景:
早期的歼50应该使用的是涡扇15发动机,最大推力能够达到18吨,最大起飞重量能够达到40吨,最大速度在2.5马赫,巡航速度在1.8马赫,如果未来能够使用变循环发动机,那么整体性能还会得到提升,最大速度在3马赫,巡航速度在3马赫,可以使用二元推力矢量系统配合可动翼尖,那么该机获得亚音速,跨音速,超音速的高机能力。未来大家也一定会看到15万吨核动力航母搭载6代舰载机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