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才”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既需要引进“源头活水”,更要深挖“本土富矿”,通过构建“寻才、育才、用才”全链条机制,将乡土人才的“自然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胜势”,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人才振兴之路。

构建乡土人才“强磁场”。乡愁记忆是天然的情感纽带,湖北孝感创新实施的“万名乡贤回归 助力千村振兴”,通过建立在外人才数据库、设立“荣誉村民”制度,成功吸引327名乡贤返乡投资创业。要打好“感情牌”与“事业牌”组合拳:一方面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利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引凤还巢”行动;另一方面实施“新农人培育工程”,通过设立乡村振兴人才专项基金、创建返乡创业孵化基地,让能工巧匠、经营能手在田间地头绽放光彩。山东济南的“乡村创客空间”模式,正是通过搭建人才与乡土的“双向奔赴”平台,实现了人才与乡村的共生共赢。

锻造乡村振兴“生力军”。本土人才培育需要构建“三维赋能体系”:知识赋能方面,可建立“院士工作站+田间学校+云端课堂”立体培训网络;技能赋能方面,应推行“师徒制+项目制+竞赛制”培养模式;创新赋能方面,需打造“乡土人才创新工场”。山东寿光的“蔬菜匠人”培育计划,通过建立“理论培训+基地实训+市场实战”的培养链,使普通菜农成长为掌握智能种植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这种“在地化培育+数字化转型“的融合模式,为乡村振兴储备了大批“土专家”“田秀才”。

搭建人才价值“大舞台”。破除“学历崇拜”“身份歧视”,建立“四维评价体系”:能力导向看实绩、群众公认看口碑、发展潜力看创新、服务效能看贡献。广东清远的“乡村人才振兴指数”评价体系,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指标,让“种粮大户”也能登上领奖台。创新实施“人才反哺工程”,建立“揭榜挂帅”机制,让乡土人才在乡村建设中“唱主角”。浙江的“千名乡村CEO培养计划”,通过赋予经营管理权限、建立股权激励机制,使本土人才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操盘手”。

乡村振兴的人才战略,本质上是乡土文明的现代重构。当“新农人”与“老把式”携手并进,当“土专家”与“洋教授”智慧交融,必将激发出“1+1>2”的乘数效应。唯有坚持“人才从泥土中来,成果到泥土中去”的发展哲学,才能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让希望的田野焕发勃勃生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