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美的:累计分红超千亿的“科技帝国”,是怎样炼成的?
科创引领未来。
作 者丨熊剑辉、孙汝祥
华商韬略出品丨ID:hstl8888
1990-2024年,美的营收从1亿暴增至超4000亿,34年增长4000多倍!
3月29日,美的对外发布2024年财报,营收突破4091亿元大关,同比增长9.5%,相当于每天入账11.2亿元。更惊人的是归母净利润达385亿元,同比增长14.3%,平均日赚超1亿,跻身世界500强第277位。
财报显示,美的在家用空调、干衣机、台式泛微波等9大品类位居行业第一,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大关,达1045亿(同比增6.87%);海外收入1690亿(同比增12.01%),占总营收的41.52%。在国内市场和传统家电市场外,美的新基本盘日趋稳固。
截至2024年底,全球专利申请量超15万件,专利授权维持量超9万件。2024年1月,据美国商业专利数据库(IFI Claims)发布的榜单显示,美的专利家族数位居全球第8、中国民企第1。
自2013年整体上市以来,美的累计分红竟超1340亿。2025年,更是将24年近70%的利润(267亿)拿来分红,每股分红3.5元,再创历史新高。
这些随便拿一个出来,都不简单的成就,美的是如何做到的?
2022年,全球第一台“无液氦超导磁共振”在中国获批上市,震动医学界。
在核磁共振领域,液氦是超导磁体不可或缺的冷却剂。但要命的是,液氦具有高挥发性,每隔3个月就要补充,一次就要上万块。
这背后,是美国占有全球氦气总储量的52%,中国却仅占0.1%的资源“死局”。
所以,在“缺氦”问题上,中国人被彻底拿捏。
但“无液氦超导磁共振”一问世,不但破除美国壁障,而且全链条国产,大幅降本、利国利民。它不但进入到北京积水潭等医院,还远赴蒙古、索马里、乌兹别克斯坦,在无法补充液氦的国家落地。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医疗城墙上轰出缺口,竟是全球最大的家电企业——美的。
看似偶然的科技突围,实则是美的科创体系的冰山一角。
1月,Deepseek全球爆火;3月,美的就光速推出全球首款Deepseek满血版空调——鲜净感空气机T6,不但AI智控、多维感知,还与自研“美言”大模型相融合,具备业界最强语音交互能力。
同月,美的人形机器人突然曝光,引发热议。它不但能握手、递水、跳舞、“比心”,还“听得懂”语音指令,能做开瓶盖、打螺丝等复杂操作。
网友们纷纷惊呼“要买一个来做家务”、“机器人养老指日可待”。
实际上,早在2019年,美的就提出了全面智能化的战略,推进智能化、AI技术等前沿技术研发和落地。美的AI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全屋智能,以及各个事业部的智能化团队,在主动智能服务的AI大脑、大模型、全屋智能、具身智能等方面,也都投入了重兵进行布局。
To B领域,美的的“科技引领”更数不胜数。
当你踏进安踏、李宁的门店,里面的多联机空调和智慧门店解决方案,是“楼宇科技”。
当你畅饮青岛啤酒,背后的数字供应链物流和智能立体仓库,分别由“安得智联”和“瑞仕格”打造。
当你的小鹏G9在路上飞驰,车载的全球首款量产800V碳化硅12000rpm高转速电动压缩机,是“威灵电机”制造。
当你走进隆基绿能、古井贡酒科幻电影般的“灯塔工厂”,完全不会想到,它们都由“美云智数”的数智工厂解决方案打造。
在西班牙大众汽车白车身生产流水线上,机器人精准自如地操作各项流程,它们来自库卡。
在委内瑞拉地铁改造工程中,提供智慧电梯解决方案的,是LINVOL领沃电梯。
这些背后,都是同一个名字——美的。
今天,如果将美的的科技图谱铺展开,会发现它早已突破家电边界,渗透到工业、医疗、物流、新能源等诸多细分行业。
这意味着,美的早就不是单纯的家电企业,而是一家多品类、多产业和全球运营的“科技帝国”。
这样的美的,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2012年,“书生”方洪波接过美的权杖时,堪称“压力山大”。
彼时,美的正面临“大而不强”的隐忧。一是产品线“太丰富”,品类扩张太夸张,洗脚盆、剃须刀、电动牙刷啥都做,毛利率极低;二是组织臃肿,25个事业部山头林立;三是互联网企业崛起,开始向白色家电进军。
方洪波很清楚,美的不可能靠着低价、低毛利和冗长的产品线活下去,未来只能靠技术、创新、高附加值赢市场,美的的战略重心必须围绕科技展开。
居安思危下,一场变革大刀阔斧。
产品端,方洪波将美的产品线,从2.2万个狂砍到2000个;海外端,发起对东芝白电、德国库卡、意大利Clivet、瑞典Eureka“四大收购”;研发端,成立“中央研究院”(简称CRC)。
外人误以为,是并购改变了美的的技术格局。实际上,成立CRC,才是“美的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企业中央研究院制度,最早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GE、AT&T、杜邦、施乐等企业巨擘,通过建立CRC,尽揽天才精英,将基础研究与工业制造彻底打通,从而创造出工业互联网、UNIX和C语言、尼龙、复印机等改变人类进程的工业奇迹。
2014年,美的成立CRC,搭建起“研、发分离”的四级研发体系,即:
事业部层面,主要针对各自产品展开“研、发”。在“开发层”,开发即将上市的新品;在“研究层”,为下一代产品做技术储备。
CRC层面,则聚焦于更基础、更通用、更前沿的技术。第一级,聚焦中长期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为3-5年内的产品做技术突破;第二级,专注前沿和颠覆性技术,为5年后产品做技术储备。
这就形成了应用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的技术阶梯。
像美的空气源热泵技术,就是一场20年磨一剑的“热泵革命”。
它的研发,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的热泵热水器。之后,2007年与GE合作布局海外、2015年参与中国北方煤改电、2022年欧洲能源危机……步步攻坚下,终于在2024年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这其中,既有CRC立足整体,对共性技术的攻关;又有楼宇科技事业群、家用空调事业群,根据自身产品特点展开的突破。
事实证明,一旦CRC在共性技术上实现突破,就能迅速在事业部层面展开技术反哺。
这表明,美的的“四级研发”极具效率。
它能根据技术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分类定级,层层递进。其中,既有单个产品的微创新,又有战略技术的大布局。
于是,事业部能将成熟技术投入市场,迅速产生效益;CRC则在未来科技上长远布局,且不因商业因素半途而废,最终产生更大的效益。
外人看不见的CRC,因此早早看清了未来的科创战场。
而这,同样体现在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上。
2024年10月,机器人KMP 1500P,斩获美的科技月“产品贡献奖”。
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是业界唯一实现核心部件全部自研的移动机器人平台,同时也是美的技术 “反向输出”的标志。
针对谐波减速机、传感器、控制器等机器人关键部件,以及AI大模型、机器人算法等,CRC展开了持久的技术融合与攻关;同时,美的国家重点“蓝橙”机器人实验室,也在高性能机器人控制平台、高精度伺服机器人系统等核心领域,展开强势突破。
KMP 1500P,正是“库卡中国”与CRC共同开发的成果。
不仅于此,2025年3月横空出世的美的人形机器人,背后也站着CRC。2024年,CRC以原有具身智能团队为基础,成立了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CRC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当前的主要目标有两个:其一,家电机器人化,已有一系列项目正在落地中;其二,聚焦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近期落地可能更多在ToB端。
值得一提的是,美的CRC和库卡一直有协同创新,美的正结合CRC和库卡机器人的优势进行技术突破,比如将视觉技术更好地应用在工业机器人上。
这令美的在全球机器人赛道上,成为不容忽视的力量。
实际上,美的始终坚持对核心技术的持续投入研究。财报显示,过去三年,美的研发投入上豪掷430亿,仅2024年就投入超160亿。截至去年,美的在全球12国,拥有38个研发中心,建成“2+4+N”全球化研发网络,研发人员超2.3万名。
过去1年,美的在主赛道及新产业技术方向上均取得了重大突破:2024年,新增1项国家科技奖、30项省部级科技奖和67项国际领先/先进成果鉴定,累计已获得4项国家科技奖、47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350多项国际领先/先进成果鉴定。
在从事核心技术研究的同时,美的持续加大对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专利保护。2024年美的新增全球授权专利量超过1.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5,000件;截至2024年底,美的全球专利申请量超过15万件,专利授权维持量超过9万件。
造就今天美的的,正是源自10多年前CRC的成立及其长远布局。当今天的人们只关注现在,美的却在眺望未来的星辰大海。
财报显示,2024年,美的产品已出口至全球超过200个国家及地区。美的海外自有品牌(OBM)业务增长迅速,2024年OBM业务收入已达到智能家居业务海外收入的43%。
作为一家全球化企业,如何克服距离用户远、服务响应慢、产品痛点多等现实难题?
方洪波的解法是:“用户直达”,贴近需求,本土创新。
即:实现本土用户洞察(Consumer Insights)、本土产品支持(Local Product Support )、本土研发创新(Local Innovation),简称“CPI”。
2019年,当David Leezer以高级产品经理身份加入美的美国研发中心时,他和团队都寂寂无名。
他们的目标,是攻入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供暖市场。
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时,这一市场长期被开利、Goodman等本土厂商把持。供暖设备又更新缓慢,仅靠美的的技术和品牌,基本没戏。
但很快,他们迎来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2023年,纽约最大“房东”纽约住房管理局(NYCHA),明确在2050年实现降碳80%的目标,亟需一套绿色供暖方案,改造老式住宅。
David团队结合美的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热泵技术,迅速开发出业界首个超低温高能效公寓热泵,实现0到1的突破。
但纽约的老破小,没有排水管,安装很困难。
于是,David团队又首创集成式喷焓和余热回收系统,无需水暖改造、即可大量安装。
这一举戳中了NYCHA的爽点,斩获2万台大单;很快,华盛顿、波士顿等城闻风跟进,大大推动了美国城市建筑采暖的绿色转型。
这成为美的“CPI模式”全球突破的典范。
2018年以来,为适应全球化发展战略,美的开启数字化3.0转型,驱动全价值链数智化运营,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
作为一家全球化公司,美的持续追求将业务拓展到全球,不断通过战略收购和合资合作的方式,持续深化全球业务布局,拥有东芝、美的、Comfee等海外自有品牌。
而在海外市场,针对不同的品牌认知,美的有不同的营销策略。在做品牌组合的同时,不断强化主品牌美的。
例如,东盟、中东非等市场对东芝品牌的认知度非常高,美的就采取“东芝+美的”组合营销的方式。在美国市场,采用“美的+Comfee”组合。
在欧洲市场,消费者更认可历史悠久的传统品牌,美的选择并购本土品牌的方式来争取市场。
就在今年2月,美的完成了对ARBONIA climate的收购。这一联合,将为美的在欧洲的布局注入强大动力。
而在“全球标准”的突破上,美的更低调到鲜为人知。
以往,国际标准都由西方国家主导;如今,以美的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正成为新的“规则制定者”。
如今,美的参与制修订的2000多项外部标准中,70多项是国际标准。
这是一场美的科技、市场、标准的全球突破,也是一条更高水平的出海之路。这其中,既有中国智慧、又有本地创新,最终被赋予全球价值。
而在方洪波的字典里,企业“护城河”终将干涸,唯有“科技领先”方能生生不息。
当全球产业竞争进入创新“无人区”,今天的美的,正用硬核科技重构商业模式:不仅提供产品,更化身“科技永动机”,朝着成为一家全球化科技企业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