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孩子常缺爱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归入第8大类“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病程标准”明确起病于7岁前(多在3岁左右),所以ADHD也叫做儿童多动症。
从字面可以看出,儿童多动症包括两类临床表现:注意缺陷(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和行为多动(活动过度或冲动)。
有注意缺陷而没有行为多动的,那被视为ADHD的亚型。不存在只有行为多动而没有注意缺陷的ADHD。要知道,正常人类都是多动的,“少动”才不正常。从进化论看,“动个不停”才可正常存活,否则“少动”了,人就会被其他动物吃掉,那地球上可能就没有人类了。
大多数ADHD儿童过了青春期症状消退,回归正常;也有持续终生的,但非常少见。成人多动症罕见,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成年患者脱离原生养育环境,已踏入社会,症状对基础教育的拖累不复存在;它对家庭的困扰、对社会的“危害”已经消除,因而被人“忽视”。
心理健康情况下,青春期也是记忆效果的最佳时期,并且开始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而记忆效果提升与记忆策略完善,也基于良好的注意品质。青春期学生如仍未摆脱ADHD,知识的识记效能差,结果是学业不佳;老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教学无法走在发展前面,意味着学生智力发展受限,心理机能受损。
心理学上有个非常奇妙的补偿现象,个体在心理上某方面的缺陷,转而在别的方面更好地发展加以弥补,但ADHD患者没有这样的补偿机制,即使进入成年期通过加倍努力,ADHD造成的发展“缺失”也难以补回。
对个体而言,得了ADHD相当于“中奖”,是件不幸的事。
注意缺陷而不能专注学习,导致记忆障碍和阅读障碍,那些需要死记或背诵的科目成绩差,比如英语和语文;常见的不良结果与相关表现,包括阅读跳行、心想着5却写成6,还有边听说边忘记,等等。
ADHD的hyperactivity是指“活动异常增加”,CCMD-3中把它描述为活动过度或冲动,意思是“无效的”“无意义的”“无规则的”“被认为是不正常的”动作太多。这样的动作太多,往往给人一种“动个不停”“静不下来”的感觉。所以,ADHD的学生在课堂上总有小动作,不守纪律、东张西望、扭来扭去、和人说话、跟同学闹纠纷、妨碍别人学习,也影响老师上课,这些都是“常态”。
因为“动作太多”,ADHD学生的学习用品又破又脏,比如橡皮会被他用铅笔戳成密密麻麻的小黑孔,他的笔芯断得快用得少,他的书皮过不了多久就起皱又被污……有些甚至合并品行障碍,会撒谎、破坏财物、拿小伙伴的物品……多动症儿童的家长时会被学校老师“告状”,被别的家长“投诉”。
以上原因,ADHD儿童容易被老师归入“差生”行列。每个班都有这么两三个“差生”,他们常受老师“特别关照”,比如被孤零零安排在教室的最后位置坐着。
ADHD孩子的“多动”,具有破坏性。先是破坏他自己的玩具与文具,比如一冲动就摔东西。稍大一点,他有力也有心去破坏家里的家具、电器及其他,比如说家里新房装修得很好,他喜欢在上面“作画”或者用锐器划几下,也能在家里的实木家具上“雕刻”……如今那86型家用插座插孔里的保护装置设计,主要就是防“多动的”;以前没有这种保护装置设计的插孔,时会让ADHD儿童“触电”。
不好办的是,ADHD孩子的“多动”表现,存在于所有场合。所到之处,都有可能被其“多动”“破坏”,给人的印象,好事学不会,坏事不学也会。
实践中可发现,在父母关系不和、鸡飞狗跳闹离婚的家庭环境中,儿童多动症高发。也有人认为,多动症与家庭情感冲突互为因果——多动症孩子难养难教,非常消耗父母的心力,易诱发婚姻关系冲突和亲子关系冲突。
到了初中进入青春期,ADHD患者的学习用品继续脏乱,学习成绩总是跟不上。看他每天成堆书簿随身,像是在读博士,作业总是无法及时完成,又磨蹭又拖延,早起又迟睡,成绩在班里垫底。家长总觉得这孩子教不起、养不好,加上这个时期孩子超逆反,亲子关系冲突更加严重。
家长一般会带着ADHD孩子去就医。医生一次次开药,什么利他林、专注达,如果同时合并有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还开些左洛复;服药效果不尽人意,学业跟不上,问题像是无解。
如果ADHD久治不愈,家庭中很多精力与财力在抗争中消耗,还看不到尽头。到后来,想到自己的孩子就心烦,看到就生气,亲子关系冲突成为常事;家长有求无助,有心无力,趋避两难,最后可能耐心耗尽,有的会诉诸暴力。
家有儿童多动症,难免鸡犬不宁,时会全家崩溃。那种长期挣扎下的痛苦不得解脱,局外人难以体验。
ADHD发病机制至今不清。国内外相关研究很多,“研究成果”也很多,但没有得出经过科学验证的“定论”。学术界常被提及的观点各种各样,包括“家族遗传论”“孕期病史论”“脑发育延迟论”“感统失调论”“社会环境不良论”“铅污染论”“微量元素不足论”“食品添加剂过量摄入论”……
有理论认为,儿童“多动”可能是“少动”造成的——“精细的”“有效的”“有意义的”“有规则的”“被认为是正常的”动作受过度压制,才会出现太多“粗糙的”“无效的”“无意义的”“无规则的”“被认为是不正常的”动作。实践中也发现,那些从不做家务、少有活动、少有运动的孩子,容易得儿童多动症。
可以理解,生长环境限制了孩子成为一个“人”,他只能成“妖”,如哪吒再世。这样的孩子如何让家长“无条件去爱”?像哪吒那样拥有一位“无条件母爱”的娘,难以找到。
所以,有种说法叫做“多动症孩子没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