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小红书”的中美大对账?

此前看“小红书”的中美对账,颇有些感触。但觉得很多朋友都说了不少,多我一个不多。所以就没发文讨论了。

但最近看“睡前消息”关于中美对账的讨论后,颇有些话不吐不快。

“睡前消息”的核心要点就是:很早就可以看出美国没有那么好,为什么还要等到“小红书对账”才知道这个信息? 这是说明你的信息搜集能力很差嘛……

美国没那么好,这点我其实很早就知道了。我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

500

比如,我就专门撰文讨论过“美国人的饥饿问题”。

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处的数据,他们把饥饿定义为“粮食供应不安全”:在一年中,这些家庭有时不确定是否有足够的食物来满足所有成员的需求,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钱或其他食物资源。
其中分为两个档次:
1,粮食安全水平低:家庭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而使用各种应对策略(例如减少饮食、参与联邦食品援助计划或从社区食品储藏室获取食物)来避免严重扰乱他们的饮食模式或减少食物摄入量。
2,粮食安全水平极低:一个或多个家庭成员的正常饮食模式被打乱,一年中的食物摄入量有时会减少,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钱或其他食物资源。

那么美国人的饥饿状况如何呢?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

在 2022 年的某个时候,5.1%(680 万)的美国家庭的粮食安全水平非常低。从统计学上讲,2022年粮食安全极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2021年的3.8%(510万)。

美国有4420万人生活在粮食不安全的家庭中。

1170万成年人生活在粮食安全水平极低的家庭中。

730万儿童生活在粮食不安全的家庭中,其中儿童和成人都处于粮食不安全状态。

783,000名儿童(占全国儿童的1.1%)生活在一个或多个儿童粮食安全水平非常低的家庭中。

如果按照粮食安全极端低的标准来归入饥饿,那么美国有5.1%(680 万)的美国家庭是饥饿的,其中有1170万成年人、78万3千儿童处于饥饿状态。

500

美国农业部的数据

很多人以为饥饿仅仅是美国底层人群的生活状况,那看看读大学的大学生们。

而自然杂志报道的对美国哈佛大学的调研结果是这样的:

受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办公室委托进行的这项调查发现,在1287名参与调查的博士研究生中,有17% 的人经历过饿肚子,在458名博士后中,有13%的人经历过饿肚子,这一比例与美国一般人口经历的饥饿比例相当,甚至超过了美国饥饿平均比例。
除哈佛之外,美国大学里学生饿肚子的现象普遍存在,一项研究指出,42%的美国本科生、25%的研究生和20%的博士生有过不得不饿肚子的体验。

说实在的,在刚搜索到这些数据时,的确是让我小小震撼了下。但毕竟这只是数据而已。

知道这些数据只是一种理性感觉。而美国普通人现身说法,那种直接的冲击感还是很不同的。

而且,说实在的,哪怕很多数据提示美国普通人生活水准不如中国人,很多人仍不相信。比如,“睡前消息”的马督工们。

如果不信,我们再看数据:

1,人均蛋白质摄入量: 中国大陆每天124.61克 VS 美国每天 124.33克

2,人均水产消费量: 中国大陆每年50kg VS 美国每年20kg

3,猪肉消费量:美国一年猪肉消费量为995.7万吨,中国猪肉消费量为5743.4万吨,中国猪肉消费接近美国6倍,人均消费量约为美国1.5倍。(2022年数据)

4,羊肉消费量:中国人年均消费羊肉约4公斤,美国人均年消费羊肉0.5公斤。(2023年数据)

5,人年均消费鸡蛋296枚,而美国是282枚;另外,中国人对鸭蛋、鹌鹑蛋的消费量更是远超美国(2022年数据)

6,中国大陆每年表观蔬菜消费量是人均400公斤左右,美国110公斤,美国不到中国的1/4。(2023年数据)

7,水果表观消费量是中国大陆人均200多公斤,美国100多公斤。(2022年数据)

如果看卫生统计数据:

人均预期寿命:中国78.1岁,美国77.5岁(2023年数据)

婴儿死亡率:美国为5.44‰(2022年),中国为4.5‰(2023年)

孕妇死亡率:中国10万之15(2023年),美国32.9(2021年)

美国的卫生数据在新冠疫情期间有显著恶化。但其孕产妇死亡率近20年来整体趋势就是在增长。而中国则是在下降。

实际上,这些卫生产出主要说明的就是生活水平差异。而不说明美国的医疗水平差。

不可否认,美国的人均GDP数值远高于中国。但是,美国的贫富差距太大,远大于中国。所以,落实到普通人消费水平方面,美国反而很多不如中国。这里的普通人是指美国的80%人群;而不包括相对富裕的20%。

说贫富差距,我们可以看看彭博社、美国大使馆给出的美国贫富差距数据。我们就会发现:美国固然更富裕,但这富裕的成果是给富人享受的,占人口数80%的普通大众是没资格享受的。

500

500

彭博社的数据

500

这些都是数据差异,而小红书的大对账就是给我们直观感受冲击。

必须强调的是,数据固然更可信,但远不如直观感受的冲击大。普通人不会对数据感兴趣,但对普通人讲的那些实实在在的故事会“同理心同情心”。

“睡前消息”关于中美对账的结论其实就是两点:

1,否定直观感受对大众冲击;认为这样的冲击是不必要的。这个角度就是太精英主义的角度。把普罗大众看重直观感受的体验感不当回事。

2,心里仍不认同美国普通老百姓(占人口80%)的实际生活水平不如中国人。

不信,你看他讨论美国人卖血浆的事情。明明数据显示,美国出口的血液制品是“世界血液制品进出口贸易”的70%,但他仍会举例中国的血浆采集数量的增长。

中国血浆采集的一部分可是免费的自愿献血(也有非免费的),这点他不说。

而且,中国血液制品的出口量远低于美国的数据他也不讨论。就举一个例子说明“中国也有人卖血浆维生”。

极端个案,能跟美国相对普遍的卖血浆维持生计是一回事吗?这卖血浆的数据是不会撒谎的呀!

要讲极端个案,美国2018年时代杂志的封面图片是:一个硕士毕业生,做教师+再打一份工,却不得不卖血来贴补家用。

500

这可是2018年呀!

然后到2024年的年末,2025年年初,睡前消息却拿中国的极端个案来说明中国也干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