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不能拍一部科幻片,来诠释我们的人工智能观?

【本文由“周远方”推荐,来自《熊节 | 人工智能治理:中美联合国握手,哪里求同,哪里存异?》评论区,标题为周远方添加】

原评论区的熊节先生写的文章很好,我总结了其中一些关键点如下: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数字空间是国家物理疆域的自然延伸,国家主权的概念也从领土、领空、领海延伸到数字空间,这也是中国政府的立场。”

“在推广中国的数字治理能力和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提出数字主权作为一个课题,如果我们不主动构建这一框架,可能会被别人利用。中国正在帮助全球许多国家建设基础设施,包括华为、中兴等企业也作为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者正在走出去,并且已经遭遇了所谓“危害国家安全”的莫须有的抹黑。我们应该主动考虑抛出和构建这个话题,而不是等待被迫回应。”

“科学技术研究的方式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但全社会对此的认识还不够清晰,我们仍然存在一种观念,即科学研究是以思辨为主,而技术工程是实践为主,这种将科学与技术工作割裂开来的观念已经过时。要讨论程序员或软件工程师是否构成新的工人阶级,我们应该首先认识到工程技术是科学前沿发展的必要条件。科学前沿的推进不再仅仅是实验室里少数人通过思辨来实现的,而是整个行业——包括制造芯片、编写平台、云计算、应用开发、数据分析和数据呈现等一大批工程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广大亚非拉国家首先需要意识到这个问题,其次,需要尽快加入到这个快速发展的业态里面来,目前,很多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缺乏足够的技术能力,同时缺乏相应的思考,在没有技术能力,没有工程环境的情况下,他们甚至无法思考这个问题——思考了也没有用,没有实践支撑的话,可能连有意义的问题都找不到。所以中国必须要引领,把全球南方纳入到人工智能发展的进程里面来,让更多的国家的本土人才都能够参与,通过参与实践提升他们的能力,然后再回馈他们自己国家的发展。”

“很多西方的开源人士对中国存在很大误解,对中国的数字主权和数字“一带一路”抱持怀疑态度。我认为,我国的学者和政策研究者应当就数字主权问题主动形成理论叙事,主动与全球开源社区展开辩论,在辩论中识别谁是我们的朋友,并找到协作共建的方式。”

---------------------

诠释观点、构建话题、清晰(洗)认识、引领意识、消除误解、理论叙事等等,基于以上启发,我想到为什么我们不能拍一部科幻片来诠释我们的观点,而看电影的人要比看论坛的人多得多,更容易被第三世界的大众感知,相关部门在文宣方面难道只会指导古偶片、二战片么?

小破球1、2当然很好,也给了大家我们能拍好科幻大片的信心。拍电影会各有各的侧重,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我们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等需要去定向制作我们的电影,类似献礼片。

其实根据上述加粗的关键字,一个剧本雏形已经有了:

美帝利用一项秘密Ai工程”天网“计划控制第三世界的A国大选,因为该国拥有丰富的战略矿物资源。此项计划被“斯诺登二号“泄密,虽然二号被迅速灭口但及时通知了我国。而拥有Ai同等实力的我国立即与A国联系告知,经协商后A国请求我国技术支援。一边A国将美国邪恶计划公之于众,引起了世界Ai开源社区的广泛反对,美国调集舆论机器造谣且暗地里加紧进行行动。另一边我国同时组织派遣两批专家支援,但被美国探知,仅半数科学家顺利到达,而第二批工程师则被美国团灭,时间上因为临近大选又受到美国针对性封锁来不及调配其他人手。手足无措时,国际开源社区的一些人自发协助支援,同时又想到多年我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工程师长期培训计划,遂查阅档案,召集A国具有Ai技术的工程师,还从临近的第三世界的B国借调了一些参与过培训计划的工程师,最后大家携手阻止了美帝干预大选的行动。

剧本简陋,只为抛砖引玉,我还给它起了个电影名《黑海行动》,寓意骇客隐秘的网络海洋世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