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关注、过度关注孩子心理,都不是特别自然、健康的做法

【本文来自《绝大多数父母,无意中错过孩子黄金管教期》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fuhao3503
  • 父母对子女是“管教”?

    还是“身体力行,潜移默化”?

    反正我个人看到“管教”这个词,我就觉得认同这种观点的父母的孩子不会真正的心理健康。

你这个想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身体力行很重要,但是有些孩子光有父母身体力行潜移默化是不够的,并且身体力行潜移默化与管教也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我感觉你内心非常抗拒带有权威性的、居高临下的词语,当触发这种不舒服心理后有可能忽视相关意见的合理性。

父母完全从不关注孩子心理,与父母过度关注孩子心理,其实都不是特别自然、健康的做法。

孩子在学龄前有一个行为模式养成阶段,把这段时间称为“管教”其实是合适的,比如公共场所要守公德,待人接物要有礼貌,不守公德、没有礼貌是需要适当上处罚措施的,有些家长怕孩子受委屈,觉得孩子还小,没必要因为这点小事就上规矩,长大了自然会懂的,这就有可能错失时机,导致孩子成年后待人接物方面有重大缺陷、过度自我,甚至没有公德心、对社会规范甚至法律缺少敬畏心,这些都得在孩子出现相关问题时,及时管教,在学龄前完成行为规范。

只有不出现相关问题的孩子,才是长大了自然就懂了的那种人。而出现问题的孩子,就必须及时管教纠正。当然不同家庭管教能力、措施不同,有可能造成结果大相径庭,并不是想管了一定就能达到理想状态的,但依大多数正常人的价值观进行了管教,终归是管比不管要强。失管的情况,往往是不管甚至纵容,而不是管教能力问题。

等孩子上小学以后,家长的权威性会不断下降,而小学相当于孩子走出家庭的一个小社会,孩子会进入一个相对独立于父母的群体,一些孩子会有一个小的叛逆期,这时候再想管教基本就晚了。

比如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最后走上刑事犯罪道路,李双江本人至少没有传出过什么特别不好的事,身体力行、潜移默化方面应该不存在重大问题,这明显属于管教问题。依这个例子,你再回头看看你对管教和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不是符合唯物辩证法。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