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开前后内地娱乐匮乏,所以造就后来的武侠风靡文化

【本文来自《4K的重制金庸,会带来更新的武侠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武侠是个过时的小说类型,这是一个陪着七零、八零长大的门类,当初进入内地被所谓“严肃小说”的作者鄙视,但在当时内地娱乐匮乏的时代,迅速成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文学作品。同时武侠的产生和兴旺也和当时香港政府公权力延伸不到基层,导致香港民众需要“侠”或者幻想“侠”来解决问题,这也是香港帮派林立的基础。内地在改开后,其实对地方治理也存在问题,以往对基层的管控松懈,对流氓犯罪团伙往往只能采取“严打”这类运动式的解决方式,这也是内地除娱乐方式匮乏这一武侠风靡文化原因之外的社会因素。

在大陆,武侠从83版《射雕》引进让大家知道武侠魅力开始,到其最后的余辉,零几年网文时代刚刚建立时为止,在内地存在了二十多年,记得电视台播放是在87年左右,是夏天,那时候到了点,有电视的人家,就把电视搬到楼下,周边邻居从老人到小孩每个人搬个小板凳就坐在那里看射雕。施佬说滤镜,冬晓说原著不符,这都只是后人评论,不太能准确描述83版射雕在那个年代人心中的状态,对那个年代人而言,83版就是原著,即使是我,也是到93年才在租书店看到射雕的三联版。也并不觉得差得太多,只是觉得黄蓉没有电视里那么可爱,反而很残忍自私。事实上,金庸书里的女性和男性角色往往成两级配对,女性残忍精明但对爱情又很肤浅,则男性大多不是懵懂就是舔狗,印象特别清晰的就是《侠客行》里面的叮当和石破天,叮当对石中玉喜欢不过是长相英俊,嘴巴逗人喜欢,发现石破天不是石中玉后,一心谋害,而石破天对婢女的提醒毫不在意,一心跟着叮当走入陷阱,而婢女因为自己善良丢了性命,而石破天根本就没想到她。冬晓说天龙八部里面求而不得的情节很多,实际上,金庸的书里,大多人都是求而不得,我觉得一方面和金庸学佛有关,更重要的是他追夏梦失败有关,导致了他笔下不少女性呈现一种扭曲的形象。

记得在01年前后,网络上曾经爆发过一场关于金庸古龙谁好的争论,结果是各有优劣,金庸长于情、景,古龙长于氛围和装逼,后来的网文作者大多都不在意到底是用谁的写法,只看需要怎么写。而且金庸在考据、立场上的问题当时也被颇多诟病,记得亲王当年就讲过些牛家村下雪之类的段子,而关于金庸推崇袁崇焕、对康熙多有溢美之词的争论,也把他旗人的身份扯出来,讽刺为包衣。

其实金庸、古龙之后,还有温瑞安之类的继承型作者,也有黄易这样伪武侠作者,网文初创那几年也有大批写手受到金庸古龙感召,想建立一个他们心中的武侠世界。但是随着香港回归,国家对社会治理逐步提升,期待和需要“侠”的环境逐渐消失,虽然现在仍有个别写手,为爱发电,但武侠时代毕竟过去了,而我们也把目光逐渐投向更真实的古代,周围更广阔的世界和头顶天空,以及更具想象力的未来。武侠就让它待在我们回忆里慢慢回味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