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药”失火,殃及池“鱼”

作者 | 胡青木

主编 | 苏淮   

云南白药(000538.SZ)爆发的“窝案”这把火,又烧到了鱼跃医疗(002223.SZ)身上。

6月5日,有媒体报道称,曾一同参与云南白药混改的鱼跃医疗实控人吴光明、吴群父子,也曾被监管部门调查。此时距离5月初云南白药“窝案”事件已过去一月有余,从原董事长王明辉及多位高管,再到大股东陈发树,云南白药多人因涉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被带走调查。

上述消息曝出后,鱼跃医疗当日股价一度下跌近7%。收盘后,鱼跃医疗董事长吴群在雪球平台回应了“被调查”一事,称公司会给出官方回复。

500

截图来源于雪球

当日晚间,鱼跃医疗董秘针对此次事件,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复道:“目前公司生产经营一切正常,吴光明先生、吴群先生均在正常上班。针对所述情况,公司已经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公司保留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500

截图来源于雪球

次日,有媒体就相关事件致电吴光明,他称这是假消息,并且表示“有坏人想打压股价”。投资者对此亦义愤填膺,有股民在股吧呼吁“请证监会彻查造谣者,并予以严惩”。

不过鱼跃医疗似乎并未因云南白药事件受到太大影响。源媒汇梳理发现,该公司近期股价走势较为强势,在40元附近徘徊,已极为接近2015年牛市时的45.70元历史高点。

在整个医疗器械行业下跌的大背景下,鱼跃医疗是如何做到逆势上涨的?

01

逆势上涨

医疗器械板块在2022年之前都曾是市场的宠儿,在各路资金的推动下,相关概念股也是一路上行,在当时更是与医药板块共同引领了一波“白马股”风潮。

然而,彼一时此一时,自2022年年初开始,一度风光无限的医疗器械板块,在“集采”和“估值修复”两大主因的影响下,开启了漫长的下跌,直至今日也没有反转的迹象。

500

图片来源于东方财富软件

不过,身处医疗器械赛道的鱼跃医疗,在这期间的股价走势,却和整个板块大相径庭。

起初,在2022年年初到2022年5月末这段时间,鱼跃医疗和整个医疗器械板块走势趋同,但是之后二者就分道扬镳了——一个一路震荡上行,直逼2015年的历史股价高点;另一个却一路寻底,不见像样的反弹。

500

上方蓝黑K线为鱼跃医疗走势,下方红蓝K线为同期医疗器械板块走势(图片来源于东方财富软件)

鱼跃医疗自2022年5月末以来涨幅已超100%,而同期医疗器械板块跌了约10%。两者反差如此显著的走势,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02

两次“鱼跃龙门”

医疗器械按照适用领域,可以分为医用和家用两种。其中,医用领域的器械,就是医院里的那些昂贵的大型设备,比如手术器械(手术台)、诊断器械(CT、核磁共振)、治疗器械(高压氧舱、植入器材)等;而家用领域,主要包括家庭和个人使用的各种医疗器械,如血压计、血糖仪、电子体温计等。

鱼跃医疗主要瞄准的就是后者——家用医疗器械这一赛道。

天眼查数据显示,鱼跃医疗成立于1998年,2008年上市,是一家以从事医疗专用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企业,产品主要包含呼吸治疗解决方案、糖尿病护理解决方案、家用类电子检测及体外诊断、康复及临床器械等。

如今被誉为“家用医疗器械第一股”的鱼跃医疗,完成飞跃的第一步,靠的是收购。自2008年上市后的十余年里,鱼跃医疗收购了多家国内外公司,并且将业务扩展至了多个领域,极大的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线。

500

上市初的2008年,鱼跃医疗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4.01亿元、0.62亿元。在一系列收购运作之下,鱼跃医疗的营收规模迅速扩大。到了2019年末,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达到46.36亿元、7.53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2.63%、23.13%。

就像公司名字一样,收购,帮助鱼跃医疗完成了鱼跃龙门的“第一跃”。

到了2020年,在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大背景下,鱼跃医疗再次抓住腾飞的机会,完成了“第二跃”。

这一年,在新冠疫情需求刺激下,鱼跃医疗旗下的额温枪、制氧机、呼吸机等防疫产品迅速放量。此外,公司的非防疫产品,如电子血压计、血糖仪等也实现高速增长。

在终端产品持续大卖的推动下,2020年鱼跃医疗实现营收67.26亿元,相较2019年增长31.07%;实现归母净利润17.6亿元,相较2019年增长133.60%。在业绩助推下,公司股价也从2019年末的17元附近,上冲至2020年3月末的40元附近,市值一度突破380亿元。

另外,疫情还让鱼跃医疗开发了很多海外客户,助力其海外市场突破瓶颈。2020年鱼跃医疗实现海外收入18.78亿元,较2019年大涨135.78%。

500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03

多点开花

疫情成就了一大批医疗器械及医药企业,当时很多公司都受到资金的追捧,股价更是屡创新高。

就拿最典型的“手套茅”——英科医疗(300677.SZ)来说,这家主营业务为医用一次性手套的公司,在2019年末到2021年初这1年多的时间里,股价涨了40多倍。但是后疫情时代,很多如英科医疗一般的医疗器械概念股,也一一“现出原形”。

500

图片来源于东方财富软件

收入过于单一,是英科医疗被打回原型的主要原因。该公司超九成收入来自医用一次性手套,而疫情之后,一次性手套需求几乎被榨干,业绩大幅滑落就成了必然。

同样靠疫情产品大卖的鱼跃医疗,也一度受到了市场的质疑。但是鱼跃医疗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疫情虽然刺激了其额温枪、制氧机、呼吸机及免洗消毒液等防疫产品的放量,但同时也打开了电子血压计、血糖仪等监测高血压、糖尿病基础疾病配套产品的市场。

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度,鱼跃医疗取得营收68.94亿元,相比于2020年微涨2.51%;净利润14.82亿元,相比于2020年下滑15.73%。具体来看,除了感染控制解决方案、家用类电子检测及体外诊断两项业务有所下滑以外,其余的呼吸机、血糖仪以及轮椅车产品所在的业务线,均实现双位数的增速。

500

500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此外,鱼跃医疗还在加大研发投入并优化生产经营,促进新老产品迭代。2022年度和2023年度,公司的研发投入分别达到4.96亿元和5.04亿元。

500

图片来源于Wind

在不停砸钱的攻势下,鱼跃医疗也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

2023年3月,鱼跃医疗新一代血糖监测产品安耐糖Anytime CT3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4月,鱼跃普美康Y系列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产品在国内获证;9月,鱼跃医疗推出第三代睡眠呼吸机。

新产品的推出,在提升了产品品质的同时,还带动了公司毛利率的上升。2023年,鱼跃医疗的毛利率为51.49%,相较于2022年增加了3.36个百分点。

2023年鱼跃医疗交出了一份漂亮的业绩答卷,公司当年实现收入79.72亿元,同比增长12.25%;净利润23.96亿元,同比增长50.21%。具体来看,涉及到推出的新品呼吸机业务线同比增长50.55%、血糖监测业务线同比增长37.12%、半自动体外除颤器业务线同比增长10.05%。

500

2021-2022年,随着部分医疗器械需求的逐步常态化,鱼跃医疗的营收也曾面临困境。但是在此前打开的海外市场,以及多点开花的产品,仍然助力鱼跃医疗延续了上一年的高增长。而2023年的亮眼业绩,更是从侧面印证了鱼跃医疗此前的爆发并非昙花一现。

500

图片来源于巨潮网

浙商证券(601878.SH)研报中提到,鱼跃医疗产品持续高端化提升产品均价,有望带动公司毛利率进一步增加;此外,公司产品海外认可度的提升以及不断增加的海外销售渠道,有望打开业绩长期成长天花板。

业绩稳定增长的鱼跃医疗,接下来是否会受到云南白药“窝案”的更多冲击,尚有待观察。

500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