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周末|礼来向万亿美元市值逼近;CXO信心脆弱

"氨基周末"作为氨基观察的全新专栏,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我们致力于提供"最重要的大健康产业新闻分析",深入挖掘行业动态,洞察市场趋势。

无论您是行业从业者还是对大健康产业感兴趣的读者,"氨基周末"都将是您了解行业脉动的得力助手。欢迎关注我们,一起探索大健康产业的无限可能。

本周,"氨基周末"带来的产业动态分析要点包括:

1、2024医保目录调整规定,更加突出“临床价值”

2、打掉药价信息差,医药渠道价值迎挑战

3、MNC态度出现分歧,全球大额并购概率开始降低

4、礼来向万亿美元市值逼近

5、泰格医药股价闪崩,CXO信心脆弱

6、被排除在国防开支法案之外,《生物安全法案》生变

7、临床前分子19亿美元对外授权,国产创新药价值持续受到认可

8、亚盛医药三箭齐发,18A优质企业蛰伏求变

9、乌兰浩特破获重大医药虚开发票案,医疗反腐进入新阶段

PART1:礼来向万亿美元市值逼近

6月10日,FDA专家委员会就礼来Aβ抗体Donanemab进行投票。最终,专家委员会以11:0的投票结果,全面肯定了Donanemab的临床价值,认为Donanemab获益大于风险。

在该消息的催动下,礼来市值站稳8000亿美元,继续向万亿美元市值逼近,在MNC中保持遥遥领先的地位。

对于礼来的股价走势,两个信息无疑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其一,阿尔兹海默症药物是当之无愧的风口。

在FDA的推动下,市场对于更好的阿尔兹海默症药物展现了追逐的态度。在非头对头的临床中,Donanemab相比Lecanemab疗效似乎更占优势,虽然安全性方面存在劣势,但这没有阻碍市场的乐观情绪。在Donanemab预期的推动下,礼来持续大象起舞。对于阿尔兹海默症领域来说,竞争才刚刚开始。毕竟,时代仍在呼唤更好的阿尔兹海默症药物。未来十年,阿尔兹海默症仍将是创新药领域最重要的风口。

其二,在技术的推动下,药企的市值正不断刷新记录。

近20年来,随着创新技术的持续进步,许多慢性病和肿瘤药物相继问世,不断推高了重磅炸弹销售峰值的预期。在这种乐观预期的驱动下,制药企业的市值上限也随之水涨船高。除了礼来之外,诺和诺德的市值也已超过6000亿美元。

PART2: 医保目录调整更突出“临床价值”

6月13日,《2024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正式对外公布。本次目录调整还明确几种情况要被剔除出目录:

(1)近 3 年未向医保定点医药机构供应的常规目录药品。

(2)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未按协议约定保障市场供应的谈判药品。

(3)符合《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药品。

《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第九条内容为:

(一)被药品监管部门撤销、吊销或者注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的药品;

(二)被有关部门列入负面清单的药品;

(三)综合考虑临床价值、不良反应、药物经济性等因素,经评估认为风险大于收益的药品;

(四)通过弄虚作假等违规手段进入《药品目录》的药品;

(五)国家规定的应当直接调出的其他情形。

《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第十条内容为:

(一)在同治疗领域中,价格或费用明显偏高且没有合理理由的药品;

(二)临床价值不确切,可以被更好替代的药品;

(三)其他不符合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等条件的药品。

整体来看,这次医保目录的调整工作方案体现了医保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趋势,旨在提高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

医保目录的调整不仅是对现有药品的一次筛选,也是对未来药品研发方向的一次引导,预示着医保政策将更加注重药品的创新性和临床价值。

PART3: 医药渠道价值迎挑战

6月12日,西安市人民政府网也发布消息,西安市医保局目前已上线定点零售药店药品比价系统,连通了6000余家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覆盖16万余条药品数据,医保药品价格现在可以通过手机查询,药价更加公开透明。6月13日,陕西正式推出医保比价程序。

今年以来,全国药品价格治理成为行业热词。

从年初国家医保局推动“四同药品”(即通用名、厂牌、剂型、规格均相同的药品)价格专项治理,到各省相继发布多批药企主动下调挂网价格的公示,如今,药价治理的风吹到了药店。

先是一份《关于开展“上网店,查药价,比数据,抓治理”专项行动的函》(以下简称“《专项行动函》”)在业内广为流传,再是一心堂被国家医保局约谈,各地医保局也迅速行动,包括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广东省深圳市等多地医保局已上线定点零售药店药品比价系统,患者可以“价比三家”。

本质上,这是在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无序问题。比价的过程就是打掉“信息差”的过程,未来随着医改的进一步深入,全渠道价格会越来越透明。而这或许将给药企营销、药店带来巨大变革。

PART4:全球大额并购概率或降低

在并购方面,跨国大药企出现了分歧。

辉瑞首席执行官明确表示,公司需要从大型交易中获得喘息期。“我不认为我们现在会去购买一些相当大的东西,因为我不想破坏我们的商业运营,我们的研究业务或我们的制造业务。“

不过,百时美施贵宝CEO表示,公司仍对交易持开放态度,如果合适的目标出现,它仍有交易现金可供部署。

大药厂的成功秘诀往往在于积极的并购策略。也正因此,随着市场走低,大药厂纷纷出手捡漏,出现了辉瑞收购Seagen等超级并购案例。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大药厂的并购已经走向尾声。一方面,部分药企已经通过并购使得布局已经相对全面,例如阿斯利康认为,已经获得了并且构建了现在所需的大部分,接下来需要执行我们已经拥有的。

另一方面,则是以辉瑞为代表的大药企,需要通过通过一定的时间去消化大额并购。毕竟,对于大药厂而言,收购之后最重要考虑的事情是协同发展。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额并购将会彻底消失,对于增长压力较大的药企,例如百时美施贵宝来说,补强管线的需求仍然存在。

但总体而言,全球制药行业大额并购概率或开始降低。

PART5:泰格医药股价闪崩,CXO信心脆弱

6月14日,泰格医药遭遇股价闪崩,盘中跌幅一度超过了10%。对此,泰格医药证券部向媒体解释称,公司推测可能是由于某位专家发表了对临床CRO行业的个人观点,加之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持续影响和市场情绪的波动,共同导致了股价的下跌。

泰格医药提到的专家观点,源自一份在行业内流传的东财证券专家对美国计划制裁CRO行业的看法的截图。该专家指出,由于临床CRO业务涉及到人体样本数据,可能会随着《生物安全法案》的实施而受到限制,以泰格医药为例进行了说明。

从专家的观点来看,泰格医药的股价下跌可能是一次误伤。毕竟,医药临床研究需要不同人种的多样性,因此跨国药企在中国的临床研究需求是持续存在的。除了少数拥有自身临床研究能力的大药企之外,大多数海外药企都需要依赖临床CRO服务。因此,作为临床CRO的泰格医药,在国际竞争中不太可能被排除。

当然,对于国内CXO来说,目前信心脆弱的根本原因在于行业需求的低迷。目前来看,CRO行业正面临产能过剩和需求减少的双重压力,导致价格战趋势日益明显。在行业下行周期中,如何抵御市场波动带来的压力,是所有CRO企业需要面对的挑战。

PART6:《生物安全法案》生变

6月11日,美国众议院就年度《国防授权法案》(NDAA)进行了辩论。NDAA每年都会决定国防部的预算,但今年将《生物安全法案》纳入NDAA的过程似乎遇到了一些“障碍”。

药明康德在2023年的股东大会上对此进行了回应,表示将《生物安全法案》加入2025年NDAA的修正案未能获得众议院规则委员会的批准。因此,目前《生物安全法案》不会进入众议院2025年NDAA的立法议程。药明康德表示,公司将继续密切观察该法案的后续立法进展,因为其立法路径仍有待明确。

自2024年以来,《生物安全法案》一直影响着国内市场的情绪。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当前地缘政治冲突格局的产物。即使《生物安全法案》最终未能通过,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潜在的非理性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继续影响市场。

换句话说,对于有志于全球化的中国大健康企业而言,如何处理好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关系变得尤为关键。这不仅涉及到企业的战略规划,也关系到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PART7: 18A优质企业蛰伏求变

18A板块的优质企业总是在不断寻求变革与突破,即使在市场低迷时期也不忘蛰伏求变。

6月14日,亚盛医药的三重利好消息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一方面,公司宣布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保密提交了关于建议首次公开发售(IPO)的F-1表格登记声明草案,这标志着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另一方面,亚盛医药与武田制药达成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武田制药将以最高13亿美元的价格,获得第三代BCR-ABL抑制剂奥雷巴替尼的全球许可,并签署了独家选择权协议。此外,武田制药还通过7500万美元的入股方式,成为亚盛医药的股东。

对于市场而言,亚盛医药的这一系列动作无疑是释放了积极的信号。即便在资本市场的寒冬期,优质企业仍能通过对外BD等方式,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进而推动公司后续的积极发展。

此外,作为港股上市公司的亚盛医药,如果能够在美股市场成功上市,将可能成为港股上市公司在美股二次上市的先例,为国内药企探索出一条新的融资路径。

PART8:国产创新药价值持续受到认可

6月13日,明济生物宣布与艾伯维达成协议,将其临床前TL1A抗体FG-M701的全球权益授权给艾伯维。根据协议,明济生物将获得1.5亿美元的预付款以及与近期里程碑相关的付款,此外还有高达15.6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付款。

尽管具体的预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的数额未公开,但这些数字以及整个交易的规模都显示出该交易的重要性。FG-M701作为一款仍处于临床前阶段的分子,能够获得1.5亿美元的预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总体上传递了两个积极的信号:

其一,IBD市场的潜力。IBD(炎症性肠病)是一个拥有庞大患者群体的领域,目前尚未有治愈性药物。药企正在积极推进相关药物的研发,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满足巨大的临床需求。当前,包括默沙东以108亿美元收购Prometheus在内的多个大型药企都在IBD领域进行了布局,预示着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重大交易发生。

其二,海外药企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虽然FG-M701在全球范围内尚不算是重磅交易,但考虑到其仍处于临床前阶段,此次授权交易的首付款和总交易额在国内对外BD的分子中都是相当可观的。这表明海外药企对中国创新药物的价值给予了认可,预示着未来国内创新药可能会以更多记录刷新市场认知。

PART9: 乌兰浩特破获一起医药领域虚开发票案

6月11日,“平安乌兰浩特”官微通报,乌兰浩特市公安局在上级经侦部门的指导支撑下,成功破获一起医药领域虚开发票案,抓获犯罪嫌疑人32人、扣押涉案银行卡35张、公章180余枚、营业执照21套、账目700余份,冻结涉案资金约2000万元。

对于大健康产业来说,发票管理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方面,税务监管当前处于严格的高压态势。例如,维维股份的子公司在税务倒查中,被要求补缴长达30年的税费,即从1994年到2009年的税费总额达到8500万元。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正日益成为执法机关的重要辅助工具,使得打击税务违法行为的行动变得更加精准和高效。在“平安乌兰浩特”最近破获的虚开发票案件中,执法机关运用了自主研发的“技战法”和“数据模型”,显著提升了侦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分析30多家存在异常的企业,最终揭露出涉案的空壳公司总数达到1171家。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