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之王”沦为“被投诉之王”,张为忠何以止痛回春?丨深度

500

文丨林雨秀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5400字)

【正经社“银行转型”观察之一】

500

6月刚过半,浦发银行已经收到3批罚单。

2024年尚未过半,这个数据已经超过10批,罚款金额累计超过1000万元。

被处罚的理由,多半与贷款风险管控不力有关。高风险贷款上升的背后,是难以承受的盈利压力之重。

4月29日发布的浦发银行2023年全年及2024年一季度财报显示,资产增速、盈利能力指标、轻型收入、核心资本充足率等关键指标,2023年基本没有改善。外界最关注的营收已经出现连续三年下降,净利润连续四年下降。

与A股上市的42家商业银行横向对比,浦发银行2023年的净利润增速排名倒数第一。2024年一季度,营收、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继续下降,但账面上却实现了盈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季度集中卖出了大量高收益债券,从而获取了巨额投资收益。这笔投资显然不具备可持续性,且为未来投资收益减少埋下了伏笔。

2023年9月才履新的新一届管理层被赋予的任务,显然不轻。

1

盈利压力难以承受之重

6月11日,浦发银行聊城分行和喀什分行刚刚收到处罚通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绍兴监管分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中又贴出了浙江新昌浦发村镇银行被处罚的消息,被罚的原因是贷款“三查”不到位,贷款资金被挪用于股市;贷款管理不审慎;被罚金额为60万元;时任客户经理刘某被警告。

此次处罚,是2024年浦发银行收到的第十一次处罚通知。

前面10次处罚金额累计达960万元,罚款金额超过100万元的就有四次,分别是江阴支行被罚200万元、乌鲁木齐分行被罚125万元、北京分行被罚150万元和莆田分行被罚230万元。而被处罚的原因,除了北京分行是因为现金清分外包风险管控存在重大缺陷和监督检查失职之外,余下的9次处罚均与贷款风险管控不力有关。

祸根当然不是一两天前就埋下的。

实际上,浦发银行最近几年盈利压力与日俱增,冒险发放高息贷款,争取更高的净利差,就成了选项之一。

根据浦发银行历年财报公布的数据,2020年浦发银行的总营收达到1963.84万亿元的高峰,随后三年分别下降到1909.82亿元、1886.22亿元和1734.34亿元,到2023年已经跌回到2018年的水平(1709亿元);归母净利润2019年达到589.11亿元的高峰,随后四年分别下降到583.25亿元、530.03亿元、511.71亿元和367.02亿元,到2023年已经跌回到2012年的水平(341.86亿元)。

500

正经社分析师查看最近四年浦发银行的利润表发现,净利差不断收窄是导致归母净利润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2020年-2023年,浦发银行分别实现利息净收入1385.81亿元、1359.58亿元、1336.69亿元和1184.35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达70.57%、71.19%、70.87%和68.29%。因此,净利差变动会对净利润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

从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商业银行的净利差就一直呈收窄之势。上市股份制银行中,浦发银行2019年至2023年的收窄幅度较大,一路从2.27%下降到1.49%,已经降到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差不多的水平,远低于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和兴业银行等主流股份制银行。

净利差下降一方面跟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贷款利率逐渐下行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浦发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逐年下降,严重制约了吸收存款的规模,只好转而求诸成本更高的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和同业存款等业务来维持负债端业务的增长。

2020年-2023年,浦发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69%、9.05%、8.79%和8.51%,相应的净利差分别为1.96%、1.77%、1.72%和1.49%,二者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净利差不断收窄给浦发银行带来的盈利压力与日俱增,管理层甚至不惜放宽贷款风险敞口,但不仅收效甚微,反而还引起了监管部门的警惕。根据媒体公开报道的消息统计,2020年至2023年,浦发银行领到的罚单分别达55张、47张、64张和15张,被罚金额分别达3923万元、9300万元、6000余万元和1000余万元。

罚单数量和罚款金额,均居股份制银行阵营前列。如果往前追溯,还可以看到2018年1月成都分行被处以罚没4.62亿元,次年10月又对总行、原董事长吉晓辉、原行长朱玉辰、原分管副行长穆矢分别处以罚款130万元、20万元、20万元和30万元等大案,以及2019年三季度便收到37张罚单、罚款金额累计超过1500万元的极端事件。

2

“对公之王”转身之难

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初,商业银行便意识到可能面临的挑战。当时业内的主流看法是,商业银行必然会因为利率市场化冲击而沦为一般企业,运营成本将不断上升。华夏银行管理团队用了“两个不可持续”、“一个不会再有”来概括:第一个“不可持续”是简单靠信贷利差收益的盈利模式不可持续,第二个“不可持续”是简单靠资产拉动的存款组织方式不可持续;接下来就是过高的贷款增速和存款利差不会再有了。

商业银行纷纷选择了轻资产化转型来予以应对,特别是负债端业务规模增长受限比较大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

何为轻资产化?简而言之,就是占用更少的资金,获取更高的净收益。大致可以归纳成四个方面:

(1)提高低风险权重的资产品类和表外业务占比。

(2)零售业务是相对轻的,因此做大做强零售就是轻型化的过程之一。

(3)对公业务增量上重中取“轻”,存量上化重为“轻”。

(4)依靠财富管理、资产托管、投资银行、代客交易、资产管理等中间业务挣佣金和手续费,甚至不靠银行业务去挣钱,比如电子商务、科技输出等。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浦发银行实际上是较早提出轻资产化愿景的商业银行之一。

2013年11月,即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的第四个月,时任浦发银行董事长吉晓辉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就明确提出“转型”已成为浦发银行战略的关键词,而转型的目标就是,从以“单一资金中介”为主,向既提供资金,更提供与融资相关的投资理财、清算托管等以“全面服务中介”为主的现代金融服务企业转型。

次年8月22日,时任浦发银行行长朱玉辰出席2014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时,甚至勾勒出一个转型的路线图:信贷转向投资,从自营转向理财,从表内转向表外,从而有效控制风险资产,降低资本消耗;通过资产证券化、场内外自营投资、理财资金对接项目融资等交易类业务,规模存量不变的情况下,用更大的流量来扩大银行收入来源。

但是,对于有“对公之王”称号的浦发银行来说,要想实现向零售业务转身,绝非易事。毕竟,当初浦发银行能够跻身股份制银行阵营三强,与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分庭抗礼,主要靠的就是对公业务。

要突然放弃此一传统优势,任谁都舍不得。

所以,当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的轻资产化狂飙突进时,浦发银行却一步三回头,以至于2015年5月15日举行的2014年年度股东大会上,多位中小股东公开表达了对浦发银行轻资产化步履蹒跚的不满,认为浦发银行创新力度不够,和别的股份制银行相比处于模仿和跟随的位置;工作重点仍放到扩建网点上,资产较重,迫切需要向轻型银行转型。

当年11月,曾有媒体用营业收入占总资产之比和非利息净收入占总资产之比两组数据模型,对16家上市银行的轻资产化转型做出了评估,结果显示浦发银行的轻资产化水平名列16家银行中的第九位,证实了中小股东们意见的合理性。

虽然2015年年底发布的浦发银行“十三五战略”写进了轻资产化的内容,比如“做强交易银行”被列为了“三强三大”重点业务领域的首位,但是总体上仍没有摆脱“规模为王”的传统思维模式,“十三五战略”提出的战略目标仍然体现的是大而全的思想,即“全面提升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打造高绩效全能型银行集团”。

所以,到“十三五”结束,浦发银行的轻资产化水平还是被同行甩到了后面。

3

信用卡发展策略之困

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年初,浦发银行发生人事变动,郑杨和潘卫东分别出任董事长和行长。

新一届管理层决定加快轻资产化转型步伐。2021年9月浦发银行发布的“十四五”总体战略和战略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轻型化、“双碳”、数字化三个重点转型,加快构建可持续增长的盈利模式。

潘卫东出任行长之前,是分管零售和科技板块业务的第一副行长。他分管零售业务期间,浦发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加速扩张,到2018年,信用卡和消费贷业务助力零售业务成为了浦发银行的第一大收入板块。

出任行长后,潘卫东选择了大力发展信用卡业务作为轻资产化转型的抓手之一。

500

(更多精彩,详见:“对公之王”沦为“被投诉之王”,张为忠何以止痛回春?丨深度 【《正经社》出品】 

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