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开始,中医就越来越神棍化、虚无主义化,之前还算有点实证精神

【本文由“eagle”推荐,来自《张维为《这就是中国》237期::懂点中医,大有益处》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盈藏庄主
  • 最神奇的是,今天的中医,从理论到实践都还完全没有超越《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就已经成书。是后人愚钝亦或懈怠?这其中另有更深刻的原因。

    要追根寻源的话,中华文化最早来自于天文,正像《周易》所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文化,从她诞生之日起就锚定了天地,就跟鬼神文化划清了界线。

    所以,我们的先贤们善于从天地之间甚至天地之外(道家称之为“道”)来看待万事万物。与西方看待事物越来越走向细枝末节相反,中华文化更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居高临下,高瞻远瞩,这也是中华文化与生俱来的本能。

    所谓“医道同源”,中医就是中华文化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具体应用。

    只要天地还在,中华文化就历久弥新。只要人类还在繁衍,中医(包括《黄帝内经》)就不会过时,就能够继续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现在很多人一听到中华文化就满脸不屑甚至鄙夷,其实你只要静下心来好好读读以道、儒、法为主要载体的先秦经典,你就会惊叹中华文化是那么的博大精深,是那么的经世济用。她会让你变得睿智起来,也伟岸起来。

唐之前的中医还有点实证精神,和同期的外国古代医学比也不落后,但自唐开始,中医就越来越神棍化虚无主义化,传到现在的中医,相比唐之前的中医,不是进步而是退步了。

医道不同源,讲医道同源是因为黄帝内经出自黄老道家,道家的人当然要给自己脸上贴金了,这和外国传入的佛教也讲佛医同源是一个道理。医就是医,没必要给它宗教属性。

先秦时期的名家有个著名观点叫“离坚白”,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事物的各个属性之间是独立的,石头的坚和白是分离的,虽然这个观点有的极端了,但比五行学说进步的不是一点半点,这个用在中医上就能发现中医就是一团浆糊,因为坚所以白,因为白所以坚,所以白属金,金主肺,白石英可以补肺。

如果用现代医学做个双盲,白石英补肺的药代动力学是啥样的?

现在中医的底层逻辑五行学说就是没有逻辑,我寻思着能行的绿皮思维,可地球人不是绿皮,也没有灵能。中医在唐大量引入五行学说,从此开始神棍化。

至于元代引入的祝由本质就是跳大神,蒙古萨满和喇嘛搞出来的玩意,祝由没有随元朝灭亡而从中医中消失,而是和以前就有的符水治病等汉人的宗教仪式合并起来,正式成为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最大的问题来自宋朝,宋朝理学的兴起,“儒医”将理学这颗大毒草引入中医,彻底的刨了中医实证精神的根,从此中医的话语权一直在一群儒生手里,范仲淹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就是最好的例子。

举个例子,这帮儒生哪会去搞解剖学?而且这帮儒生画画还画的稀烂,他们给自己的老干部画风找补的理由是,神似才是关键,画的像的就是“匠气”,没有文人气,结果就是中国古代的人体解剖图最好的居然是出自五代的内景图,之后那些老干部画风的解剖图和脏器图不如小儿涂鸦。中国人要真正看到比较靠谱的人体解剖图,要到清朝中期了,还是从外国抄的。

你告诉我以“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为指导思想的唯心主义理论是如何治疗唯物的疾病的?你是可以大谈天理人伦纲常在医学中的指导意义,疾病不理会这个。

黄老道士谈什么医道同源,和儒生们的“以三纲五常指导中医”,其实是一样的。现代人还信这个,只能说新文化运动目标尚未达到,文科生仍需努力。

中国文化有博大精深的地方,但不在中医里,中医里没有半点博大精深,即使唐以前的中医有一些值得敬佩的开拓精神实证精神,也被唐宋以来的一帮文人给霍霍光了,只有中药材里有一些值得开发的东西,不是他们不想霍霍,而是没那个能力。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