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蓝”的光荣要靠什么来书写?

日前,海军航空大学航空医疗保障中心一名文职人员、护师孟春英的见义勇为事迹被广泛报道。休假期间,孟春英偶遇一老年游客昏倒,脉搏一度停止跳动。危急时刻,孟春英主动站出来,凭借自己专业知识迅速开展救治,将老人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整个救治过程,她充分展现了一名文职人员的精神风貌和专业素养。

500

事实上,孟春英仅仅是军队文职人员队伍中的普通一员。自全军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以来,这些身着“孔雀蓝”、头顶“文”字帽徽的人,越来越多出现在了公众视野中。在训练演习、作战支援、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中,在军队教学科研、卫勤保障、国防动员等重要岗位上,他们正以杰出的表现,不断赢得人们的赞誉。

美丽画卷需要多样色彩,恢宏事业呼唤各类人才。作为军队人员的组成部分,军队文职同样要面向军旗举拳宣誓。穿上这身制服,不仅仅意味着光荣和神圣,还意味着从此有了如山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越来越多有志青年加入军队文职队伍,那么,这一身份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毋庸置疑,靠业绩立身是一个不用多说的道理。姓“军”为战是对全体文职人员基本要求,而没有过硬的本领,没有制敌的“绝招”,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就无法承担起责任。作为文职人员,不仅要愿上、敢上,更要顶得住、拿得下。这就需要在任务一线、训练一线摔打锤炼,需要历经久久为功的积累。

500

军报就曾报道了两名文职人员在一次次任务锤炼中成长进步的故事。军事科学院某研究院文职人员张敏,是防化科研领域的一名研究员,加入文职队伍后,积极主动参与大项工作,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多项重要试验任务,多次参与实验评估和外场试验,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和军队项目;陆军某试验训练区文职人员付仲豪,承担着弹药试验领域相关工作,他入职以后,悉心钻研自己的工作领域,逐渐淬炼过硬本领,从熟悉弹药参数、试验机理、任务流程,到专门研究不同环境和不同类别装备的试验特情,他的经验不断丰富、能力不断增长。

淬火才能成钢,这两名文职人员的故事,揭示的正是一支队伍如何才能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背后的道理,这尤其需要队伍里每个人都要有过硬的素质本领,最终才能汇聚成强军兴军的磅礴伟力。

不可否认,在文职队伍中,存在少部分人认为文职工作环境相对稳定,考上就能“高枕无忧”,得过且过就好。这样的想法必然是错误的。成为军队文职人员固然值得欣慰,但加入文职队伍只是个人事业发展的“起跑线”,绝非一劳永逸的“保险箱”,前方还有漫漫长路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抱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结果就是无法满足这支队伍所需的能力素质,最终走向被淘汰的境遇。每一名军队文职人员必须始终铭记,自己是军队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形象关乎军队形象,来不得半点懈怠。

500

▲军事科学院举行文职人员任职宣誓仪式。刘  昭摄

一名合格的文职人员,绝非不敲不响的“木鱼”、不推不动的“车轮”、不旋不转的“陀螺”,而是要把眼光放在长远处,跳出“小我”圈子,主动挑担子要任务。要强化担当精神,把职业当成事业,把任务当成使命,把岗位当成战位,做到时时铭记、事事坚持、处处上心,对于组织安排的任务,不搞变通、不打折扣、不降标准,坚决完成。要增强职业认同感,提纯事业忠诚度,立起新时代军队文职人员的好样子,以全面过硬的良好形象为自己放歌、为军队立功。

鸟笼里飞不出雄鹰,浅水里练不出蛟龙。越是关键时期、越是任务繁重,越能考验文职人员担当的决心勇气。当前,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已经进入攻坚期,文职人员肩负着艰巨的使命任务,唯有努力把个人理想融入强军事业,将智慧力量倾注强军实践,立足本职岗位,才能在强军兴军征程中书写无悔的军旅人生。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