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ESG治理典范之太极集团

500

近日,国资委发布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提出切实加强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工作,推动控股上市公司围绕ESG议题高标准落实环境管理要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健全完善公司治理,加强高水平ESG信息披露,不断提高ESG治理能力和绩效水平,增强在资本市场的价值认同。

太极集团是中央企业通过提高ESG治理能力从而提升绩效水平的一个典范。自2021年成为国药集团一员后,太极集团业绩大“翻身”,2022年实现营收140.51亿元,同比增长15.65%,营收创历史新高;实现归母净利润3.50亿元,同比增长167.74%,扭亏为盈。

2023年,太极集团业绩保持稳定增长,营业收入156.23亿元,同比增长10.58%,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8.22亿元,同比增长131.99%。

而在2021年之前,太极集团十年九亏,业绩惨不忍睹。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1年,太极集团营收从59.86亿元增长到了121.49亿元,而同期公司扣非净利润则分别为-6829万元、-1.33亿元、-2.43亿元、-1.72亿元、-2.81亿元、-5.36亿元、-4.39亿元、6398万元、-8362.94万元、-1.57亿元、-5.56亿元、-6.97亿,十二年扣非净利润累计亏损30亿,唯一一年没有亏损的2017年还是因为处置了房地产资产。

业绩连年亏损之外,当时的太极集团还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从2012年到2017年,太极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均维持在80%以上,最高时一度达到了88.58%。巨额债务压力下,太极集团经营逐渐陷入困境。最终,公司在2019年启动改革重组。

从根本上来看,导致太极集团衰败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公司治理失效,公司管理机构庞杂,人浮于事的问题突出,对市场变化反应也很迟钝。作为一家现代化中药企业,太极集团竟然还设置了处长、科长、科员等机关单位化的职位。2010年前后,由于对发展形势战略误判等原因,公司出现盲目投资、粗放经营、产品迭代滞后等问题,开始陷入经营持续亏损、市场逐渐萎缩的困境。

在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国药集团伸出援手。2020年10月,国药集团增资太极集团获得其66.66%的股权。随后,在2021年4月完成战略重组,太极集团实际控制人由涪陵区国资委变更为国资央企国药集团,公司也顺利完成了管理层换届。

国药集团入主太极集团后,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取消了总部和上市公司重庆太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处长、科长、科员等机关化的职位设置,建立起更贴近市场的职位体系,总部部门由原来的39个减至26个。

其次是企业制度,太极集团在原有的3949个管理制度基础上,分别废止、修改、新增了1150个、1012个、1180个,解决了制度散、乱、杂问题。

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上,太极集团也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人事方面,太极集团以“提名推荐”“起立竞聘”等方式重新聘任子公司经营班子成员;以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实现干部“能上能下”,总部47位高管以多形式退出,中层新增员工100%实行市场化公开招聘。改革后,公司全级次企业经营班子成员减少92人,上市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由原来的151人减至47人,总部管理人员减少158人。

分配方面,太极集团实行各层级人员考核激励机制全覆盖。经营业绩和重点工作任务完成率与收入挂钩,收入刚性兑现、能增能减。

为激励员工,2020年4月,太极集团按照“依法合规、自愿参与、风险自担”的原则,通过二级市场购买公司股票的方式实施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这也是太极集团上市20多年来首次实施股权激励。

与此同时,按照“一企一策”“分类处置”原则,太极集团快速清理处置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企业,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2022年,太极集团还确立了“战略引领、数据驱动,三年打造一个数字化太极”的总目标,开启了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在一个“一个数字化太极”战略的引领下,太极集团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药材溯源、工业制造、工业营销、商业运营、质量管控等全产业链和全流程的数字化。

此外,太极集团还通过数字化升级内部管理,包括数据治理、财务管控、流程审批等,努力打造数字化管控模式,推进内部管理业务板块互联互通,以此提升管理水平。

这一系列“组合拳”让太极集团重新焕发出活力。据悉,与重组前相比,该公司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26.5%。更重要的是,太极集团逐渐构建起了现代化的公司治理体系,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内容来源|华文社会责任)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