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郑州都市圈又要“扩容”了?

500

回归“1+8”的格局?

郑州都市圈最大的悬念揭晓。

去年10月,郑州都市圈挺进“国家队”,成为全国第10个获得批复的国家级都市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的定位,更是使其与南京、杭州比肩,成为全国第3个,也是中西部唯一一个以国际影响力为目标的都市圈。

但郑州都市圈规划全文迟迟没有公布,都市圈范围到底有多大,一直是个悬念。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指导意见,对都市圈的定义以通勤时间为标准,在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为中心,1小时通勤圈覆盖的范围即为都市圈。

从面积上看,目前已公布范围的国家级都市圈大多经历了“瘦身”,控制在2万-3万平方公里。而在郑州都市圈的“成长”过程中,针对都市圈的地域范围,有过“1+4”和“1+8”的界定,“官宣”国家级后又有了“1+1+3+N+X”都市圈规划体系的新提法,提出要以郑州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

眼下,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公告,公开征求《郑州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郑州规划》)意见建议。其中明确,规划范围以《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确定的空间范围为重点,并将洛阳市、平顶山市、新乡市、焦作市、漯河市、济源示范区的其他区域纳入统一规划。

换句话说,广义上的郑州都市圈将形成“1+8”的格局,这释放出哪些新的信号?郑州将如何当好都市圈的“头雁”?

1

最大悬念

过去两年来,“防止盲目扩张规模”的指挥棒下,“1小时通勤圈”成为衡量都市圈范围的重要标尺。从武汉、沈阳、杭州、青岛、郑州等都市圈发展规划陆续获批,国土空间规划范围屡屡“缩水”,郑州都市圈范围更是扑朔迷离。

早在2019年,河南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23年)》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动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区。

这种郑州和周边4市组成的“1+4”格局正是郑州都市圈的雏形。而在2021年,“奋进新征程 中原更出彩”发布会上,郑州都市圈正式扩容至“1+8”,明确将洛阳、平顶山、漯河、济源纳入其中。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南代表团提交《关于恳请国家支持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建设的建议》,表述为“以郑开同城化为先导,规划涵盖9市的郑州都市圈”,将都市圈范围进一步明确。与此同时,武汉代表团提交《关于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的建议》,争取都市圈规划早日获批。

当年底,《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批,郑州都市圈却迟迟没有动静。外界猜测,很大程度上可能是郑州都市圈规划面积(5.88万平方公里)过大,明显超出“1小时通勤圈”能够覆盖的2万多平方公里的范围。

直到去年10月,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郑州都市圈新闻发布会,“官宣”郑州都市圈获批成为全国第10个国家级都市圈。并且在会上,提出了“1+1+3+N+X”都市圈规划体系,这其中,第一个“1”是指以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为统领,第二个“1”则指以郑州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

眼下随着《郑州规划》公开征求意见建议,其空间范围正式揭晓——以《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确定的空间范围为重点,并将洛阳市、平顶山市、新乡市、焦作市、漯河市、济源示范区的其他区域纳入统一规划。

500

图片来源:《郑州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2-2035年)》(公众版)

据中原网此前报道,郑州都市圈以郑州为中心,1小时通勤范围内涵盖郑州市、开封市、许昌市、新乡和焦作2市的部分区县、洛阳偃师区、平顶山郏县、漯河临颍县,面积2.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900万人。

而在此基础上,此番郑州都市圈实现“扩容”。将洛阳、平顶山等区域纳入统一规划后,郑州都市圈将与之前的“1+8”格局大致相当。在空间格局上将形成“一主一副、三轴四极”,其中‘一主’是指郑(港)汴许主引擎,“一副”则为洛济深度融合区。

郑州都市圈规划这些年确实在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去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在批复的时候都市圈的范围大大压缩了,但整体上而言,缩小后的都市圈并不能适应郑州的城市经济发展,不能让郑州都市圈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以及更稳固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延伸和加固。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分析,“扩容”更主要的目的可能还是让郑州更好地发挥龙头带动效应,对外形成一种放射效应,对内形成一种集聚效应。

他认为,通过产业链的整合把郑州都市圈内相关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一些优秀的技术人才和项目能够更好地利用起来,形成“1+1>2”的效果,而不是各个城市单打独斗,孤军奋战。

“要利用郑州优势形成一种合力,都市圈的产业膨胀,市场壮大,尤其是资本、技术和项目的聚集,又可以吸纳都市圈之外的优势资源向都市圈靠拢,这对都市圈而言是一种很重要的外部资源的支撑”,宋向清表示。

2

主副协同

根据规划,郑州都市圈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也是中西部唯一一个以国际影响力为目标的都市圈,自然备受期待。从全国来看,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的一大特色在于提出了 “主副协同”的概念。

“主”即郑州,“副”即洛阳,用一主一副两个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发展的模式。最新的《郑州规划》表述为,“一主(郑(港)汴许主引擎)、一副(洛济深度融合区)”。

500

图片来源:《郑州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2-2035年)》(公众版)

从洛阳都市圈作为独立都市圈,到如今融入郑州都市圈“1+8”格局,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河南更加坚定地选择了强省会战略。

“洛阳和郑州地理上距离太近,郑州都市圈如果不把洛阳划入,那么郑州向西可能会形成一个比较大的缺口。”宋向清认为,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考量。从做大郑州都市圈的角度而言,洛阳的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资源都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对于郑州都市圈的发展壮大是十分有益的。

2024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到2025年郑州都市圈经济总量大幅提升,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6月13日最新印发的《河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进一步提出,形成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核心,以郑开同城为支撑,将兰考县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发挥空港枢纽作用,推进郑许一体化,在郑(港)汴许区域打造引领郑州都市圈及河南省增长的核心动力源。

这也为郑州都市圈做强主引擎指明了方向。

事实上,对于郑开同城化、郑许一体化,以及兰考郑开同城化特别合作区河南早有部署。河南省在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安排中指出,

依托郑开汽车、许港精密制造、郑新高技术、郑焦智造等重点产业带,打造以创新为引领的城镇和产业融合发展带。加强漯河、平顶山与郑州对接联动,促进产业协作配套、链式发展。推动郑州一般性制造业、专业市场等非核心功能向周边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学研用创新平台等共建共享。

“‘一主一副’并不是说洛阳要纳入郑州经济体的盘子里,而是要相对独立地发展。”在宋向清看来,从郑州都市圈乃至河南发展来讲,洛阳需要打造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和市场空间,包括创新、人才等方面都要有所区隔。

他认为,在都市圈体系内,洛阳作为副中心也应当通过一些产业整合,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的构建,为郑州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撑和配套,并且在此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发展。

从文旅角度而言,郑汴洛协同的格局已然出现。6月12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2024年河南省旅游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透露,将举办全球旅行商大会,成立郑汴洛文旅发展共同体。这也是继年初河南省文旅厅召开郑汴洛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暨中华文化超级IP打造工作座谈会后,又一个大动作。

从这一角度而言,郑州都市圈核心城市间的联动与融合逐渐释放出越来越大的想象空间。

3

当好“头雁”

放眼全国,城市发展的模式已经逐步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都市圈正是放大核心城市的影响力,带动周边城市形成“头雁振翅群雁飞”的效应。从2023年到今年一季度,郑州的GDP增速分别为7.4%、6.2%,动能十分强劲。

不过,河南省社科院高级统计师曹雷认为,与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等其他都市圈相比,作为后起之秀的郑州都市圈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都市圈内部发展不平衡,各城市产业分工趋同,也阻碍了都市圈的一体化进程。

更为重要的是,郑州首位度偏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龙头作用的发挥。

“郑州从发展进程上来看,主要还是处于吸纳阶段,对外的经济辐射效应低于或者弱于它的集聚效应。不可否认,郑州都市圈对周边城市形成了一定辐射,但目前来看并不构成主流。”宋向清认为。

比如,地处开封的河南大学在郑州设立分校区,焦作的一些优质资源也在向郑州转移。郑州都市圈的首要任务还是做强郑(港)汴许主引擎,尤其是做强郑州极核,在创新、产业、资金等层面强化引领能力,从而才能引导优质资源向周边地区辐射和外溢。

500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084952

这也就是说郑州都市圈要想大发展,郑州必须要当好“头雁”。客观而言,郑州都市圈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已经形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与此同时,郑州都市圈枢纽地位突出,郑州航空港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优势明显。

在“一主一副”引领下,如何将这些优势放大,实现优质资源,尤其是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在都市圈更大范围内流动和传导是重中之重。

河南也明确提出,郑州市聚焦城市核心功能,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加快提升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至少从招商引资层面来看,“群主”郑州正借助自身平台与都市圈内城市资源共享。

今年4月,2024全球豫商大会郑州都市圈产业对接会在郑州举行,《郑州都市圈城市产业招商合作宣言》正式面向社会发布。

按照产业集群空间格局,构筑形成郑开汽车产业带、郑洛新材料产业带、许港精密制造产业带、郑新高技术产业带、郑焦智造产业带、郑漯现代食品产业带、洛济焦高端石化产业带、洛平高端装备产业带8条产业带。

比如,以郑开大道为主轴,串联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东新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中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打造300万辆整车生产基地。

从这一维度来看,郑州都市圈也正在以郑州、洛阳为引领,发挥核心城市链接产业资源的优势,带动开封、许昌、新乡等城市在重点产业错位布局,共同做大优势产业集群,而产业招商合作宣言或许也正是改变开始。

根据不久前印发的《郑州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到2027年,郑州都市圈将培育形成2—3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2个世界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3—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初步构建起“以未来产业为先导、新兴产业为支柱、传统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过程,也是郑州强化自身产业极核效应,都市圈内城市实现自身产业能级,乃至城市能级跃升的机会。

“郑州和开封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已经初步形成,下一步可能更多的是郑州和许昌的融合,包括许昌的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可能也会慢慢地向航空港聚集。”宋向清说,郑州和许昌、郑州和新乡两对城市相向而行,融合发展,也是省里的政策导向。

文字 | 淡忠奎

来源 | 城市进化论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