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住了中国电动车,欧洲也不会爱上美国的皮卡

关于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税,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500

上图为停靠在不来梅港的比亚迪货轮一次运来数千辆电动车。

1、欧盟这次是真的要跟随美国征税了吗,准备征多少?

欧盟将从下个月起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最高加征38.1%的额外关税。欧盟委员会6月12日发布公告称,如无法与中方达成解决方案,加征关税将于7月4日左右实施。欧盟委员会表示,并根据其“疑似获得的政府援助程度”,对比亚迪、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将分别加征17.4%、20%和38.1%的关税;中国其他配合调查但未单独抽样的纯电动汽车生产商:21%;中国其他不配合调查的纯电动汽车生产商:38.1%。

进口自中国的特斯拉汽车可能适用单独的税率。新关税是在欧盟现有的10%关税基础上加征的。新关税被认为超出了此前的预期。

目前,咱们国家对欧盟的电动汽车征收15%的关税。

2、德国为什么没拦住?

美国“政治新闻网”称,德国在最后一刻,仍在努力采取行动,希望把这一关税压到尽可能低。

500

德国总理朔尔茨最近警告说,“孤立和非法的关税壁垒……最终只会让一切变得更贵,让每个人都更穷。”

据“政治新闻网”报道,这次欧盟里反对对中国电动车加税的有德国、瑞典和匈牙利。

吉利是受调查的中国公司之一,旗下拥有瑞典的沃尔沃。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一直在吸引中国的电动汽车投资,他加入了朔尔茨和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的行列,公开反对欧盟征收关税。

但这3位领导人需要争取到至少11个其他国家的政府,才能推翻欧盟委员会的关税决定。今天通知的关税是一项临时措施,之后欧盟委员会将有4个月时间与成员国协商,是否将临时关税变为永久性关税。欧盟成员国将被要求在11月2日前就关税问题进行投票。一旦确定了,这一关税通常征收5年。

金融时报称,在这4个月里,预计捷克、斯洛伐克等中欧国家会加入反对阵营。

3、这是一项经济决定,还是一项政治决定?

欧盟的决定显然是跟随美国,而在税率上,欧盟对中国不同企业作了令人惊讶的细分。所以,这是一项算过经济细账的政治决定。似乎在测算中国企业的营利底线,从而“精确地保护”欧洲本土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此前,有欧洲汽车商认为,20%-30%左右的关税增幅将为他们“提供一些喘息空间”,但现在这个关税一旦施行,欧盟差不多可以将大部分中国电动车排挤到门外,即便生存下来,利润空间也会被压到最低。

欧盟这完全是要跟美国站在一块儿跟中国“脱钩”的架式。是赤裸裸的政治决定。

所以,12日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表声明称“深感遗憾”,并表示“坚决不能接受”。

4、欧洲会面临什么报复?

《金融时报》说,许多欧盟汽车制造商谴责了这项关税,担心中国可能“以牙还牙”,担心中国会阻止它们的汽车进入中国市场。2022年,欧洲品牌约占中国电动汽车销量的6%。此外,意大利等食品和奢侈品出口国也担心来遭到中国的报复。

此前西方媒体预测的遭报复对象,除了法国的白兰地,还有猪肉和奶制品,2023 年,这两种食品对中国的出口额达到近 50 亿欧元——占欧盟对亚洲大国农产品出口的四分之一。

欧洲最大的农民游说团体 Copa-Cogeca 已经表示,他们不想陷入欧中贸易战的交火之中。“中国市场的规模如此之大,无人能忽视” ,

5、中国电动车发展会受影响吗?

欧盟在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之前,已经经历了一段所谓的“反补贴调查取证”过程。一个有趣的数字是,就在欧盟启动反补贴调查之际,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经历了“爆炸式”增长,据英国《金融时报》本月4日报道,今年1-4月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在欧洲的注册数量同比增长23%。低廉的价格和丰富的配置使中国电动汽车对于西方消费者颇具吸引力。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就在欧盟考虑用关税阻止中国电动车时,欧洲国家争夺中国的电动汽车在本国设厂和就业机会的节奏一点儿也没慢。

500

上图为在米兰的比亚迪专卖店

匈牙利获得了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的第一家工厂投资,在2023年生产了约50万辆汽车。

受益于西班牙2020年启动的37亿欧元吸引电动汽车和电池工厂的计划,奇瑞将于今年晚些时候与当地一家合作伙伴在巴塞罗那的一家前日产工厂投产。

一名了解该公司计划的消息人士告诉路透社,奇瑞还计划在欧洲建立第二家规模更大的工厂,并已与包括意大利等国政府进行了谈判。

当前中国电动车的竞争力是有目共睹的。而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可见,电动车产业方兴未艾,市场潜力巨大且尚待激活,西方一些人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真实目的无非是要打压中国新兴产业发展。

既然还有许多地区和国家对中国电动车笑脸相迎、提供良好营商环境,我们的企业是不是要委屈地留在欧洲市场争这点薄薄的利润,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现在好像有点明白了美国政府的想法:就算欧洲的汽车工厂越来越不愿意生产福特、雪佛兰和克莱斯勒,就算欧洲人不能再爱上皮卡和三排座suv等耗油汽车,也不能让欧洲的工厂生产小型中国电动汽车。

好吧,上世纪80年代,他们也是用关税和制裁排斥日本制造汽车,今天他们又得上了“汽车恐华症”。不过,当年他们好像也没能挡住日本车的崛起。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