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点:是乌克兰走向胜利或是俄罗斯死路一条?

题记:

      本文是因有中国专家在《经济学人》受邀发文阐述了其认为“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必然失败”的论述,以此为契机正好谈谈乌克兰战争的边界。

      其他相关文章可以在公众号”桃花源里可犁田“观看(微信号:Z396858246)。

                                                                                                                                                                                               ​                                                                                                                                                                                    

500

其实本不打算在目前更新关于乌克兰危机的相关内容的,因为实在没有什么新鲜事情。但是由于中国学者在《经济学人》发表文章论述“俄罗斯在乌克兰必然失败”,连克里米亚都无法保全,基于这个契机在公众号更新了《借最近关于俄罗斯必败的风口浅述下中俄之间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一文,本篇本来是该文的一部分,也是对中俄关系阐述的一个延展补充。但是由于和主题关系不大,干脆独立成章较好。本文将遵循将基于公众号乌克兰危机系列文章的传统做出对乌克兰战争的前景做出判断。

乌克兰战争进行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战场上的形势发展与小店几个文章的预测若合符节。基于本文的契机,本节将不遵循小店传统的对当前具体形势的后续发展进行预测和点评,我们回溯到乌克兰战争更底层的军事逻辑角度去进行一个“元推理”,就乌克兰到底有没有可能赢得这场战争进行政治判断。

一、支持乌克兰会胜利的判断总逻辑是什么

所有认为在乌克兰战争中乌克兰还能够胜利的底层逻辑均是有如下认知:战争一旦开始将遵循其自身的逻辑,战争是一个互相不断追加投入和增加成本的事情,参战的任意一方都不能基于战争本身获得超额收益,这个收益只能来自战胜者对战败者权益的剥夺得到补偿。

因此如果战争爆发就意味着交战的双方互相都在追加成本且不能自我抑制,交战的其中一方如果不能在对战争进行持续投入上压到对手,或者叫不能充分满足战争需要的成本(成本包括人命),那么将必然是战争的失败者,从而失去所有(包括前面投入的成本都将不能被收回)。

基于上述推理,很多人是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可以联合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组成支援同盟对乌克兰进行不断投入,不断推高战争成本,因此乌克兰作为交战一方对战争进行投入的能力比俄国要高得多。

俄罗斯作为一个单一主体,并且是弱化了的,被国际孤立和制裁封锁的偏向资源型的国家是无论如何不能在相持里追加更大的投入来实现其战争目的的。俄国总会在某一时刻知道自身无法再进行投入了,坚持不下去了,只能选择谈判和投降。

二、对乌克兰胜利之路的逻辑进行“再推理”

上述逻辑当然是自洽的,但是主张这个逻辑适用于当前的俄乌战争的人其实完全没有注意到西方支援乌克兰并不是在打《红色警戒》,在技术与政治上西方的援助要到达乌克兰并转化为战场优势中存在很多的断裂点

更为关键的断裂点是这些人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也就是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援有没有受到其他因素的抑制和制衡,西方在其面临的结构性的环境下有没有政治意愿与能力可以实现对乌克兰的无限投入进而压垮俄罗斯。

(一我们先评估技术角度的问题

我们从技术上来看,考虑到乌克兰已经丧失了自身造血能力且全境理论上都属于战场,基辅在全国找不到一个地方是真正安全的。

由于乌克兰在国内已经彻底丧失了工业能力和自持的财政,乌克兰政府全部的社会职能和军事需求几乎都依赖西方的援助和发行债券。换言之西方的援助的相当比例将用于支付行政费用、工资、社会保障和其他公共开支,其中能直接转化为军事资产和军事能力的部分不会超过一半(我们这里不考虑乌克兰腐败的行政体系对于资源的浪费和侵占带来的损耗)。

同时还有一个技术问题是考虑到西方是多国协调的,考虑到各自的国内政治议程与各国国家利益的差别,西方协调援助和拨付军事资产给予乌克兰有着非常漫长且曲折多变的行政流程,这会导致高昂的交易成本和政治成本。

我们已经不止一次在现实中观察到这个现象(最典型的就是美国最新对乌克兰的600亿援助的审议被严重杯葛)。这将带来乌克兰对于援助的及时性、规模、内容、可持续性和附带条件上高度的不确定性(比如乌克兰粮食出口问题就导致基辅与波兰的关系紧张)。这使得乌克兰很难基于战场客观需要进行计划、进行储备和做出应变。

换言之,西方的援助和乌克兰的需要之间存在严重的时空错配,这导致了援助转化为军事效能的程度大打折扣。

此外,技术上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多国装备的后勤配适问题与运输问题,这些武器尽管是北约装备标准,但是各国其实都有很多差别(比如信息系统、指挥系统),导致很多武器不能形成系统能力,后勤保障也必须独立进行支持。加上西方必须输送武器到乌克兰,其中物流线路的安全、可到达和时效均不能确定(实际上物流路线始终不能免于俄罗斯的威胁),这导致乌克兰前线的需求经常难以实现满足和分发。

更为致命的是随着冷战的结束,西方整体上经历了军事能力的“去工业化”的过程,其实尤其以欧洲最为典型。这使得西方整体在当前要迅速拉动军事产能满足乌克兰前线的需要变成在技术上、经济上和政治上非常困难的事情。

比如乌克兰前线需要的是炮弹,不是用成捆的钞票砸向俄军坦克,但是西方的炮弹产能爬坡特别缓慢,也不可能迅速调集足够的技术工人和设备开启新的生产线,资本家也不愿意做这种“峰值投资”,免得行差踏错。这严重抑制了对乌克兰支援的实际军事规模。

那么相对西方缓慢爬坡的军工产能,俄罗斯的情况如何呢?根据俄罗斯官方统计,2023年俄罗斯新生产坦克1530辆,装甲车2500辆。同时根据美国的一份在对国会作证的报告里,美国人承认俄罗斯的GDP在2023年增长了3%,而俄罗斯每年可以制造1200辆坦克,制造至少300万枚炮弹或火箭弹,俄罗斯每月能够生产115至130枚远程导弹,以及300至350架见证者无人机。

相比之下,美国和欧盟每年为乌克兰运送的炮弹总量大约只有120万枚,这意味着俄罗斯的炮弹产能几乎是美国及其欧洲盟友能够给予乌军的三倍。这与西方以前认为的俄国经济和军工产能不足以满足消耗的预期截然相反。

总体来说,从目前现实考虑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投入1美元,西方大约需要花费1.5-2美元去进行平衡,如果我们认为当前的俄乌战线总体是处于相持的话(根据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数据,一般认为两年时间西方对乌克兰的军事和财政援助含人道主义支持、贷款及借款展期等已经超过2700亿美元,而俄罗斯目前的花费不同口径统计约1300亿到1700亿美元之间)。

这个效费比在将来还将拉大差距,因为俄国已经基于战争激活了整体社会的潜力和工业体系的能力,内生性的造血能力依然保持,社会投资增加,俄罗斯的社会生活和主要经济活动没有受到颠覆性的影响,俄罗斯政府财政能力依然保持着可持续。一个例子是2023年俄财政赤字约2.9万亿卢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5%,而俄国的政府债务占其GDP的比重约14.9%。与之相对的根据Politico提供的数据,乌克兰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已经从2021年的48.9%上升到2023年88.1%,在2024年有可能上升到GDP的100%。

两相对比俄国整体的军事成本相比乌克兰低很多,财政扩张的能力也更强。

因此,西方对乌克兰的援助效率和俄罗斯对前线的支持效率相比不是一个等级,这是双方组织内部结构性差异导致的(含军事体系的组织结构),也是乌克兰基于自身能力不可能克服的。

(二) 制衡和政治因素对于援助乌克兰的限制

我们从政治上来分析,由于乌克兰战争对于西方是一场代理人战争,西方社会并未直接下场参与战争,老百姓没有在战场上牺牲和流血,经济负担和生活品质下降的问题在政治正确的旗帜下还可以被接受,但是如果西方要压缩社会福利开支加强军事工业的投入甚至更直接的进入乌克兰战场,这不但会带来国家安全的重大风险(比如经济、金融和核战风险),还将面临西方社会强力反弹的巨大不确定性。这种风险是存在颠覆执政的可能的,是任何选票政治上台的执政者天然厌恶的。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西方政治体制与福利(进步主义)社会文化体制的政治成本一般很少有人去计算进西方的战争成本里面,但是实际这个成本高昂且会随时间和局势的发展呈现某种突变性或者成本突然陡峭。引入政治体制差异带来的复合成本的概念应该要被注意到。”

西方政治体系的结构性问题天然在压制西方对于乌克兰援助的上限和边界,只是我们现在还不能数量化的确定这个上限在哪里,这不但与乌克兰的战场表现相关,也与西方的经济、通胀和金融稳定相关。

我们必须指出乌克兰也并未在西方拿到一张“空白支票”。

同样在政治角度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美国始终将在亚太与北京的地缘竞争视为一个关键政治问题并且明确的成为了华盛顿的国家安全战略。美国即使在搜肠刮肚的向乌克兰进行援助时,也未调动美军在亚洲的军事资产进行转移支付(炮弹、导弹、防空系统及其他武器装备),美军在亚洲的军力部署也未做任何移动(主要还是为了威慑北京),美国既然不可能aii in自己全部的战略库存去援助乌克兰,欧洲也不可能这样做,全球地缘竞合的大背景也实际的制约了西方对于乌克兰援助的总规模。

但我们必须强调一个更底层且核心的约束,那就是中国的存在对于西方推高乌克兰战争规模和投入所形成的决定性的限制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假设一个极端场景。美国如果选择进行总动员将中俄强行基于乌克兰战争打包在一起试图实现一个具有战略决定性的结果的话,西方会发现什么呢?

① 整个西方会发现北京将直接收复台湾,并且不保证韩国还能作为一个国家存在于世界上,而日本也将彻底的去军事化;

② 华盛顿会发现中美之间将失去一切岛链的地缘隔离而基于太平洋相对,美国的地缘环境迅速发生了恶化。美国不得不在全球收缩其主要机动兵力在太平洋方向建立防御;

③ 欧洲会发现乌克兰战场上会突然多上一亿吨钢铁、很多新疆棉花(炸药和炮弹需要用到棉花)、几十万架自杀无人机和几万门远程大炮;

④ 基辅也会发现俄罗斯人的电子战能力、空情能力、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和防空能力迅速提升,并且士兵的伙食要比乌克兰好得多;

⑤ 西方会发现北京释放全部战争潜力所需要的动员时间也不过是一年半,如果将中国的整体工业生产能力转向军工生产,中国的炮弹产能一个月就将超越俄罗斯全年产量。而目前的军事体系羸弱的欧洲将一个重装师投送到乌克兰所需要准备的时间都需要1年以上,更不要说完成上述准备所需要进行行政准备的时间了;

⑥ 西方也会发现中俄的核武器的规模、技术和战备水平依然很高;

⑦ 美联储也会发现随着战争升级到全面对抗,美元的霸权也将随着东欧平原硝烟与远东的浪花而逝去,因为一旦形成总摊牌,美元和美债的循环自然就会结束;

美国的军事存量优势虽然巨大,但是考虑到乌克兰战场和远东战场基于地理对于华盛顿的限制(即使从波兰出发北约联军抵达目前的前线还有1200公里,且要跨越第聂伯河,从美国出发就隔着大洋),美国是无论如何也打不赢这个无限目标的战争的,而中俄背靠背的地缘相连只寻求有限目标的实现,能力上绰绰有余。

如果华盛顿知道上述可能性和代价,那么华盛顿在乌克兰战场上就将控制自身介入方式和可以投入的资源,更加不会有无限推高和升级乌克兰战争的想法,并严格的遵循“不下场”原则

美国迄今为止并未成建制的投入军事力量进入乌克兰作战,也未允许自己的空军协助乌克兰进行作战,也未观察到进行类似无限升级乌克兰战争并直接下场所必须要前置进行的广泛的政治动员和舆论准备,也没有迹象发现美国开始了类似的政治议程的动向,实际上是西方在反复强调不会“开启三战”。

我们必须清楚,美西方克制的更核心的原因并不是担心俄国会总动员升级战争或者核武器可能的使用:俄国其实无法基于自身独立完成这个威慑。

世界其实清楚,核武器不能阻止俄国的失败——普京即使使用核武器也会先使用在乌克兰,但如果使用了核武器俄国还不能实现战争的结束,俄国就陷入了绝境。华盛顿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不会选择被吓住接受停战谈判,除了获取巨大的政治正当性外,华盛顿也可以在乌克兰向俄军投掷战术核武器并顺利的实现对美西方社会的“说服”而转入全面战时体制,莫斯科将面临一个战争潜力远超过自身的对手的无尽的坚定反击。普京将面临无法再升级战争来实现结束战争的目的——因为战略核武器在这样的场景下确实无法使用——政治上不可接受,军事上没有希望——俄国人不可能因为乌克兰战争本身就向华盛顿和欧洲发射洲际导弹。

如果这样做俄罗斯民族就真的无法立足于人类社会了——后续的报复也是莫斯科承受不起的。这也就是我之前《借最近关于俄罗斯必败的风口浅述下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中俄关系(上)》文章里说的,核武器很多时候不见得可以约束战争不爆发,或者使用了核武器未必有决定性,这点同样适用于当前的俄乌战争。

换言之,如果没有中国超强的工业规模和技术能力默默的存在于莫斯科的身后,确保在常规战争的情况下莫斯科基本有足够资源可以进行战斗(一个简单的例子,2024年4月18日当天,布林肯访华之前的普通的一天,北京就通过满洲里向俄罗斯出口了不低于1200辆重载大卡,足够俄国人在一个主要的“工程建设项目上”迅速投放3万吨-5万吨的货物),美国在乌克兰的战略自由度和战略胆量将比现在大得多。

如果没有中国“沉默的存在”,乌克兰还真有一定概率存在“通向胜利之路”:美西方利用乌克兰本身极限消耗俄罗斯后,再自己投入力量“进入乌克兰”继续维持战争,并不断压迫俄罗斯要升级战争,直到俄罗斯无法继续投入(也就是回归到本文第一节归纳的乌克兰胜利的逻辑框架)。

这也就是布林肯来到北京威胁要求北京不要支持俄罗斯的国防工业现代化,而沙利文又否认发现了北京在给予莫斯科“致命援助”的原因——华盛顿不能真的“看到什么”,以至于“不得不做点什么”。

怎么能做呢?不是我看不起你们,你们有那么大的嘴么?

因此,中国本身的存在即使我们“没有真的做什么”就已经对华盛顿和欧洲在乌克兰战争上的策略选择形成了强大的“软制衡”,他们根本不希望做出任何超纲的举动使得北京有可能更具体的向俄国释放资源去维持俄国的战场优势(均势)——这是西方的危险之路,且看不到希望。

那么我们到底会不会这样做呢?“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华盛顿去思考。

(三)乌克兰还有机会吗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乌克兰战争的基本格局将被限定在“基辅VS莫斯科”这个架构下进行,虽然西方全力给予乌克兰各种援助,但西方不会且不能直接下场进行支持。莫斯科虽然面对西方制裁的巨大压力,但是也维持了和东方世界及很多全球南方国家正常的双边贸易、产品和技术输入得以维持财政和社会经济运转。

那么战争的消耗或者双边的追加战争投入的能力将建立在乌克兰与莫斯科固有规模、组织效率和人口基数上进行比较。也就是基辅不得不以其控制的约2100万人口对莫斯科掌控的1.46亿人口对拼消耗

乌克兰唯一理论上存在的机会就是基辅对比莫斯科的军队可以打出极高的伤亡比,迫使莫斯科接受谈判和停战。

那么乌克兰的兵员损失情况如何呢?本文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推测。公开信源上对乌克兰的损失人数有多个版本的数据(最少的只有3.1万阵亡),真实的伤亡肯定是战后才能被较为准确的知道。

目前基于乌克兰开战时候的部队总规模、结合乌克兰需要维持战线的兵力总规模和乌克兰几次动员需要补充维持军队规模的数字进行一个近似估计将会最为接近事实。

战前乌克兰军队的规模基本稳定在25万人的规模。目前经过几轮动员乌方直接参与乌克兰战争的总兵员人数超过100万人次,维持战线需要保持至少60万以上的部队进行填线(上述数字已经被基辅公开承认过,迄今为止乌克兰承认的在一线作战的峰值兵力约80万人,但没有能够一直维持,目前前线总规模约64万左右)。

在上述情况下,考虑到乌克兰前总司令扎卢日内在2023年底公开承认要维持前线的兵力密度,要求基辅必须每个月最少补充2万名动员兵进前线部队(实际上扎总要求的数字更高)。此外,扎卢日内还公开要求泽连斯基再动员50万人,并因为这个事情最终导致其与泽连斯基的矛盾公开化。

我们假定乌克兰补充2万人的指标的意义就是为了维持前线部队总人数在60万-70万人这个规模不持续下降的话,那么等于乌克兰目前不可恢复的人力资源损失就是日均不低于800人

基于上述数据综合判断,自开战以来的两年,乌军有生力量损失大约在58万人左右(包含阵亡和不可恢复的受伤或者失踪)。如果我们再检视乌克兰战前部队规模和乌克兰维持战场目前的部队规模的差额,大概恰好也是50万人左右的差距——正好与推算的乌克兰的人力不可恢复损失相当。

换言之,以战前25万老兵为基点经过多轮动员部队规模上升到60-70万的均值,两年时间有50万左右的动员兵消失在乌东的黑土地上,以至于到2024年基辅依然需要月均最少补充2万新兵才能维持前线部队总规模勉强不下降,而战前的老兵基本可以认为损失殆尽,所剩无几。这意味着乌克兰部队技战术水平的整体素质在下降。

上述推测的乌克兰的伤亡率和俄罗斯公布的战报相比也没有产生数量级的偏差,两相对照属于可置信的推论范围内。而俄罗斯经过所谓的局部动员以及不断签署合同兵,可信的推论是俄国目前在前线的兵力总规模不低于60万人,按照现在的征兵速度,俄罗斯在2024年底有可能能够实现在前线的部队规模上升到80万人,实现对乌克兰的前线总兵力规模优势

我们不考虑双方的火力差异和后勤能力的差异,单纯基于兵力对比和人力池来计算,按照二战苏联极限动员兵力的计算可以达到其控制人口的17.7%,扣除乌克兰已经动员和损失的人力资源,而按照这个标准计算乌克兰目前还能动员的人力池大约在190-220万之间。乌克兰能够维持的人力按照目前情况持续消耗的时间最多再坚持2年左右就难以保障前线兵员的充足了。

而这个人力池后期动员难度已经几倍于前期,实际上是不可能全部动员上前线的。考虑到乌克兰政府的行政能力不可能和苏联等量齐观,所以乌克兰真正可以相对有把握的维持前线兵力密度的人力池规模最多为苏联动员比例的一半多,也就是还可以动员95万至110万之间,维持前线兵力密度不下降的时间大概还可以坚持1年多,而俄罗斯的口袋还很深。

最新对上述人力池深度和其挖掘效率的佐证是,乌克兰关于兵役、动员和兵役登记的法律修正案(即动员法)于2024年5月18日正式生效。该动员法规定,25岁至60岁的乌公民应接受动员,居住在国外的18岁至60岁的乌克兰男性也必须提交军事登记文件及其他必要文件,才能在乌克兰外交机构获得领事服务。由乌克兰国防部于5月23日公布的信息称,从2024年5月18日至22日乌克兰有80.5万人完成了兵役登记,这次登记主要通过一款名为“服役+”的应用程序在线完成。这一数字基本上应该已经把乌克兰政府控制范围内的可以被动员的人口进行了一个全面信息登记,后续可以按照这些登记信息挨家挨户进行征招。

经过换算,单纯本次“登记动员”的人口占比已经是其控制人口的4%,再计算进前面多轮动员的人力数据,乌克兰两项相加相当于已经动员了其实际控制人口的10%,我们可以认为基辅已经逼近丧失继续动员能力的临界点了

基于上述的一揽子推论,人们还会觉得乌克兰在推高战争成本的能力上会比俄罗斯更有优势么?乌克兰基于当前的博弈框架还能赢得战争么?结论不言自明。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三、结束语

实际上在战争开始后的几天里关于西方对于乌克兰的援助存在总规模限制和美西方无限推高战争投入存在结构性制约的事情就很明白了,要想清楚这个并不难。

因此无论是当时与朋友聊天还是在小店贴出的文章里,笔者明确的表明了如果乌克兰战争的结构是美西方不直接下场,那么乌克兰单单凭借援助就想打赢战争的机会是极为渺茫的。

这个观点在俄国前期“千里塞车,基辅撤军”时没变过,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大反攻”导致俄军“一溃千里”时没变过,在瓦格纳兵变“一日游”时也没变过。

结构性的问题除非发生“结构性的突变”,否则是不会因为偶然性的顿挫而导致崩塌的。

让我们基于后续现实的发展继续去验证这个判断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