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该被差别对待,你怎么看?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日前,最新版《杭州市应届毕业生生活补贴申请指南》发布。《指南》显示,杭州再次调整应届毕业生生活补贴范围,申请条件进一步放宽。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调整后,符合条件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也可以申领3万元生活补贴。

据央广网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至少有山西、河北、山东、浙江、河南等5个省份的6个城市对人才补贴政策做出完善,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范畴。

“多个城市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补贴”话题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表示,建议全国推广,更多的优惠补贴政策才能帮助城市吸引、留住人才。

该消息也引发了网友们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的讨论。有网友指出,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入学同一套卷子,毕业同一个标准,非全日制研究生也应当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但也有网友称,非全日制研究生录取门槛与全日制相比较低,完全一视同仁是否是对全日制研究生的不公平?

中青报23日发布评论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该被差别对待。

评论指出,网络上有一种颇为“伤人”的论调,总能得到不少支持。这种论调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入学门槛、学习难度,本来就与同学校同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不同,自然不应与其享受同等待遇。但不论是从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上看,还是从人才个体的能力素质上看,这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刀切”的做法,都缺乏足够的依据。

就规定而言,早在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便印发通知,明确当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仅在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非全日制的形式进行区分,两者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学历、学位证书也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这和之前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有学位、无学历”的情况不同。新规之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条件,就算与同学校、同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有一定差距,这一差距也并不大于不同学校、专业之间的差距。

就个人能力而言,许多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本科期间也是名列前茅,历经重重竞争选拔,才被理想学校的录取,并在入学后苦读,成功通过毕业考核,拿到学历学位。另外,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因为无法从工作中脱身,才不得不选择非全日制的学习方式。

观网小伙伴,对此你怎么看?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