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北京萧太后河畔消失的古村落“双家坟村”之名来源

古村落是我国先民们因“聚族而居”的生产生活需求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相对稳定的基本社会单元。从文化意义上说,古村落是中华民族绵延最深的根,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追根溯源,才能清楚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遗憾的是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地名的改变或演绎,而今数以万计的古村落都逐渐淡出了今人的视线……

从北京来看,要了解北京历史文化,既要了解雄伟的长城、繁华的漕运河道;也要知晓威然的“四九城”,辉煌的故宫。既要了解静谧的胡同,安然的四合院;也要知晓千年的古刹古寺,还有那许多日渐消失了的古村落……

今天,笔者艾君就带您去寻找北京朝阳区萧太后河畔一个消失了的古村落——双家坟村。

500

(AI制作)

艾君:探寻萧太后河畔消失了的古村落——双家坟之名之谜

乘坐北京7号地铁通向环球影视城方向,过垡头站后会发现一个站名叫“双合站”。

“双合一个雅致的名字,可为何叫双合呢?”问名之来历,会产生疑惑……

500

从朝阳区一些资料里发现,原来双合曾是一个自然古村落,原名“双家坟村”。笔者对“双家坟村”之名产生浓厚兴趣。为考究这个已淡出今人的视线的古村落,开始翻阅一些资料,追寻“双家坟”之名来源。

在笔者印象中,中国带“坟”的自然古村落,都有着其独特而古老的文化底蕴。距不完全统计,仅仅北京至今还在使用的带“坟”字的地名有50多处:黄家坟、铁家坟、索家坟、铁狮子坟、公主坟、八王坟等,其中以八王坟、公主坟、索家坟名气最大。

500

500

500

500

提起坟,自然会想到陵墓或者坟墓,其不仅是第一种能长时间存在的历史实物证据,甚至可以说型塑了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发展的文明史,是史地界、文物界,考究历史发展的重要来源。目前公认发现的最早墓葬痕迹(指存在仪式性痕迹而非简单“集中摆放”的墓葬)是以色列卡夫泽洞穴墓葬。距今大概有八、九万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坟墓是安葬逝去亲人的地方,更象征着家族的延续和保护。坟墓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反映了中国人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理解和敬畏,反映了中国文化注重家族血脉的传承,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价值信仰。当然,坟墓也是死亡文化主要实物形态,中国古代主要以家族为单位建立墓区,凝结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给了生而死的一种归宿感,满足人们对永恒的需求;也维系代际联系和感化人心,彰显社会等级和地位。

从北京看,在3000年前就有了王墓。到金代定都后,出现了第一片皇帝陵墓群,即位于房山的金帝陵。古代北京的王室陵园、公主和王爷的坟墓随处可见,当今最为著名的要属明朝13个皇帝葬地的十三陵了。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昔日的皇陵多成为旅游胜地,许多带“坟”的地名也被繁华的街道、漂亮的社区所取代,成为首都巨变的一个缩影、一个见证。

从一定意义追溯看,带“坟”的地名多为户姓人家的坟地或者某一群族的“坟地”。

那么,笔者感兴趣的这个自然古村落的“双家坟村”又是哪一类型的坟地呢?

500

500

500

500

笔者艾君从1993年版的《朝阳区地名志》、2000年左右出版的《北京档案史料》以及垡头街道、十八里店、王四营乡的一些文章资料获知,说是因村西侧曾有两处清代墓葬群,故名“双家坟”。如今,那两处清代墓葬群早已被毁。据说,只留下两处墓碑保护起来。其中一处为清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席哈纳(也有文章写为“那”)及妻黑什里氏的两通墓碑;而另一处则为清乾隆年间清盛京将军宗室增海的一通墓碑。也有资料说,双家坟曾是盛京将军后裔的居住地而形成的村落。

笔者看到,2014年12月28日一些媒体在报道北京地铁7号线开通运营消息介绍“双合站”时说,双合站因双合村得名,双合站位于垡头东里东面,因村西侧原有两座清代墓葬,故名“双家坟”,后因与西邻的东燕窝村合并而更名为“双合村”。另外,笔者在《古今王四营》里也看到如上介绍。可见,当今一些地方史料里,都将自然古村落“双家坟”地名来历,归为“因村西侧原有两座清代墓葬”。

据记载,席哈纳于康熙四十七年病逝,葬于今双合村附近。而另一墓葬埋葬的是清朝盛京将军增海,据说位于原北京焦化厂煤气罐站院内,矗立的石碑上记录了增海的功绩。

500

(AI制作)

有资料这样介绍,“哈纳席公之墓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二年三月”。查阅资料发现,席哈纳在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公元1702年)开始担任文渊阁大学士,直到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年),可见,席哈纳之墓是其在世时已建。从古代中国人墓祭习俗看,古人把生与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人往往没有办法决定自己的生,但有办法决定自己的身后事,在古人的心目中,死去与生前的生活是同样重要的,活的时候为自己修建陵墓已成为墓祭习俗。

席哈纳,富察氏,清朝官员,礼部尚书。曾任礼部右侍郎。康熙四十年十月壬申(公元1701年11月18日),接替席尔达,担任清朝礼部尚书,康熙四十一年九月己巳(公元1702年11月10日),迁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四十二年四月十八日诰授光禄大夫。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正月席哈纳休致,同年卒。从《康熙四十五年武会试录》看到,那年的考试官、场务官就有席哈纳,记载说,“文渊阁寺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四级席哈纳,镶白旗满洲人。”

我们知道,大学士皆以殿阁名入衔,明朝有中极、建极、文华、武英等殿和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并正五品,无定员。到清朝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七月,清王朝参照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大学士改加殿、阁头衔,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十三年去掉中和殿,增入体仁阁,成为三殿三阁)。清朝大学士官阶:三殿三阁(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可见,清朝大学士为文臣最高级别,名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清初有议政处制其权力,雍正年间置军机处后,其职权被取代,但军机大臣及内外官员之资望特重者仍授大学士,以示尊崇。由此可见,席哈纳当时官位还是相当高的。

500

500

500

500

有资料如此写道:“哈纳席公之墓在燕窝村东路南,两座墓碑坐南朝北,并排矗立着。哈纳席公由于左右辅臣帮助皇上治理天下得力,皇上提高了他们的爵位,封为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二级席宰相。哈纳席公的妻子清才高雅,有学问,精通典章。每天很早起来就读书,故此有大才,知识渊博,善辩能力强,举止平和安静。处理事情非常有秩序,在很忙的事务中都处理得很周到,和左右的人真心诚恳,不管冬天冷、夏天热都能刻苦完成,故皇上给她特大的恩赐,封她为一品夫人。”

有资料写道:刚建成时的席哈纳坟墓曾是坐南朝北的倒座坟,当初占地八亩。除席哈纳的三合土坟外,其子孙的坟头呈八字形排列,一边有六、七座土坟。坟的南侧是两米多高,长达三十米的大山子一座。坟地西北有槐树一株,直径二尺,西南也有槐树一株,直径四尺。坟地东南有杜梨一棵,直径一尺左右。坟地北侧是两统驮龙碑。

500

(AI制作)

再看看清朝盛京将军增海。据史料记载,清朝盛京将军增海生于康熙五十八年十一月二十日,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二弟穆尔哈齐第十子辅国将军恪僖公喇士塔之后裔,属于左翼远之宗室正蓝旗第十二族。乾隆初年,历任(或署)吉林、伯都讷和宁古塔副都统。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调任广州将军,次年调任理藩院尚书等职。乾隆三十五年八月,调任黑龙江将军,乾隆三十七年七月调任盛京将军(也有史料说其在乾隆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出任盛京将军),乾隆三十八年五月一日卒,追赠太子太保,谥勤果。

有资料写道:增海墓地曾坐落于在双家坟村北,占地80亩。墓地不是正南正北,有些东北偏西南。坟地外面栽有杨树、柳树,里面植有松柏树,以红、黄柏为主,直径一尺许。驮龙碑北面是增海德三合土宝顶,高4米。宝顶东南有小宝顶一座。

难道“双家坟”之名果真如同今人所写一些史料文章所言,是因有两座清代墓葬而得名的吗?笔者艾君存疑,想进一步探寻,去解开这古村落之名的真正来历......

笔者艾君认为,考究古村落旧名,不能陷入一种望名生义的机械思维中。譬如,一些地名志学者对古老地名来历总会陷入机械思维,喜欢以“像什么,位于什么”去考究古地名来历。而考究古村落的名字我们首先要从人类的群居史和某地方的文化生活的历史去入手深究,一般“先有村落,后有村名”。【节选自社会学者、民俗学作家艾君“北京文化”讲座第28讲《探寻一个淡出视线的北京古村落—双家坟村》(刊于2024年《工会博览》杂志4月中旬刊)。该讲稿主要包括“一,寻踪觅迹,双家坟村今在何处?二,顺藤摸瓜,追寻“双家坟”之名来源;三,追根溯源,考究名称之谜”】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