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都在研究次临界状态下的刻棒试验技术

【本文由“EVA04”推荐,来自《我国掌握“次临界刻棒技术” ,成功实现工程应用》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西山老叟
  • 次临界刻棒?真是土啊。就不能起个高大上的名字吗?比如核材料次临界成型技术🐶

刻棒是简称,全称叫“刻度控制棒价值”,这里的价值是指控制棒的反应性价值,分逐段长度的微分刻度价值和总长的积分刻度价值,也就是报道中说的控制棒控制能力。

控制棒在反应堆里的插入深度和空间位置都对吸收中子量,控制核反应有着异常复杂的影响。所以反应堆在大修更换堆料后,重启前都要进行验证。而刻棒试验是所有的反应堆启动物理试验项目中,占用时间最长的。

目前的验证方法有传统刻棒试验和动态刻棒试验,传统的刻棒试验主要是硼稀释/硼化测量,需要时间最长,而且会产生大量的硼废水,对核电厂来说经济效益最差。动态刻棒试验是美国西屋首创的技术,2015年,在秦山第二核电厂1号机组第12次换料后启动试验中成功完成国产动态刻棒试验技术的首次应用。

传统刻棒试验是在反应堆临界状态,动态刻棒试验是接近临界状态,都占据了核电厂启动的关键路径,使其对缩短核电厂启动时间带来的收益受到了限制。

所以各国都在研究次临界状态下的刻棒试验技术,次临界状态下的刻棒技术最早是日本提出来的(报道中的采用的什么技术不清楚),但尚未有商业核电厂的应用,此次是全球首次商业核电的工程应用。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