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该进入还是离开北上广深?对学术界这是个伪命题 | 袁岚峰

最近,有网络平台邀请我讨论一个话题:年轻人是否该离开北上广深?我的第一反应是:感谢邀请,不过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有啥可讨论的?再想一下,第二反应是:其实作为科学界的人,我压根没感觉要“进入”北上广深(或者纽约伦敦巴黎等等),更不用说要“离开”了。

为什么呢?有一个要点对科学界是常识,对社会公众不见得是常识,所以可以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个要点就是: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学术机构,并不在一线城市,甚至根本就不在城市。

例如我在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都做过博士后,它们有个共同点,就是都位于一个美丽的小镇,只有几万人口。普林斯顿大学的小镇就叫普林斯顿(Princeton),而康奈尔大学的小镇叫做伊萨卡(Ithaca),这个名字是古希腊神话中奥德修斯的家乡。伊萨卡还有个译名叫做“绮色佳”,这就更是信达雅兼备了。

500

康奈尔大学

500

作者2002年在康奈尔大学Roald Hoffmann研究组的合影

500

作者2002年在康奈尔大学Roald Hoffmann研究组的合影

500

作者2002年在康奈尔大学Roald Hoffmann研究组的合影

500

普林斯顿大学

英国的剑桥大学位于剑桥,牛津大学位于牛津,这两个地方都是小镇。美国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也都位于剑桥,当然是美国的剑桥。美国很多地名都是从旧大陆直接搬过来的,最多加个“新”字,例如纽约(New York)就是“新约克”,很多人把它戏称为新乡。

500

剑桥大学

500

牛津大学

500

哈佛大学

500

麻省理工学院

说到纽约,就可以说一句:位于大城市的著名学术机构当然也有,例如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先生在那里工作过很长时间。不过如果统计一下美国的一流大学,你会发现位于大城市的比不在大城市的少得多,前者除了哥伦比亚大学大概就只能数出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而后者除了前面举的例子之外还有耶鲁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等。

总之,如果你在美国最著名的大学里工作或者学习,你不在一线城市的几率比在的几率大得多。所以,如果你跟美国学术界的人谈论要不要离开一线城市,对方会感觉你在无的放矢。

从更广的视野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学术做得好不好,跟在不在大城市关系其实是很弱的。甚至在很多人看来,大城市的环境是一种分心、一种扰攘,对学术是不利的。

我所在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多年来一直以学风积极向上著称。有个说法叫做:“穷清华,冨北大,不要命的上科大。”当然用不着真的不要命,不过九十年代我上学的时候是真的有通宵教室的,那时大家还很流行拿着个水壶去通宵,尤其是期末考试前。搞笑的是,考虑到要通宵许多人就先晃悠几个小时再去学习,效率值得商榷。不过无论如何,通宵教室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象征。我还有一次走在路上,看到前面有一男一女两位同学很亲密地走在一起,结果走近一点听到他们在说:某某函数的性质是如何如何……这就是科大的典型故事。许多人认为,这种学风就跟合肥的环境相对单纯有关系。

50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最后给大家讲个我亲身经历的笑话。2001年我刚到康奈尔大学的时候,第一次开组会时向大家介绍,说科大位于一个小城市,叫做合肥,“只有”170万人口。外国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表示:在我们这里,170万人口不算小城市!然而当时谁能想到,合肥现在有超过1000万人口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