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发展到文明,受古丝绸之路影响很大,基本上都是自西向东向南发展的

【本文来自《古代中国,为何不向东南亚扩张,却要死守西域?》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老101

因为安全原因,中国古代中原王朝最大的敌人都是北方,从东北,蒙古到新疆一带都是大患。南方威胁不大,而且南方很多时候其实开发不多。

我投的对!

我刚看完央视纪录片《陶寺》,也就是龙山时代的文化之一。包括之前我在观网和网友交流的中国第一把青铜刀就出土于马家窑遗址,属于仰韶文化之一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发展到文明,受古丝绸之路影响很大,基本上都是自西向东向南发展的。

仰韶时代的地域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特别是以陕西省为中心.

而龙山文化则涵盖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以及北到辽宁、西到陕西、南到长江的广大地区

虽然龙山时代晚于仰韶文化,但从从文化和文明的传播路径来看,由于古中国文化从西向东以及向南发展,说明南方尤其是东南亚,说实话对中国古文明的建设建树不大。只有在三星堆出土文物里大量的象牙,推测一部分来源于东南亚,但这还没有定论。

正因为此,包括老101的理由在内,古中国人对西边的权重必然大于南边和东南边。

*******************************

引用回复

自动加塞遇到自动防别良渚、上山,能不能解释一下

我的天啊,这解释起来可是三天三夜都解释不完的啊……🤣

简单说吧,良渚和上山文化虽然比仰韶和龙山文化时期更早,一个五千年前,一个在上万年前左右,但良渚和上山两处更代表的是中国古人类生存的证据。尤其是良渚文化,不仅仅是中国人对稻谷的驯化,更由于显著的系统性灌溉工程以及生活城区,要证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只有靠它了。

陶寺代表的龙山文化自然比不了已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良渚文化,但陶寺文化其意义就在于地处晋南的陶寺文化,和中国的人文历史是极其贴合的,那就是夏王朝五帝中的尧舜禹。

其中,陶寺发掘的一千三百多座葬穴中六座大墓,画有龙图的四件龙盘(龙的最早形象)、石磬、鼉鼓,直接表现出龙山时代甚至之前时已经有礼制了。而显示出社会高度的等级分化——阶级。

陶寺文化的重要原因,在于龙山文化被夏商周及后世王朝所继承发扬,而这些中华文明显著的“系统”特征,也是被后人所普遍认可和流传的。

这其中,有两个极其重要的贡献是陶寺文化最为璀璨的标记。

在1978年陶寺文化堆积层中所呈现出来的陶文字符中,“文”、“邑(也解读为昜、尧)”字符,是直接和商朝甲骨文有深度渊源的,“文”几千年的写法就没有重大改变,是甲骨文的主根系,也表面了中文从字符到信使的历程。

尽管考古学家对第二个字符“邑”的解读各有理解,但有一点是可以得到大家认同的,那就是无论是“文邑”也好,“文昜”也好,还是“文尧”也好,三种解读都毫无疑问的是指向尧舜时代,也就是后人根据传说所流传的“尧都平阳”之说的依据,是王者之城也。

所以在华夏大地最有资格被称为国家的遗迹是陶寺,最有资格被称为城区的那当然还是良渚。

而在我看来陶寺的第二个重大贡献,那就是中国古文明社会中最早的古天文观测台。

关于这个部分,以及观测台对四季的观测精度,就不展开细说了,你可以自己去搜索。央视这几天播放的纪录片《陶寺》,今晚22点央视9频道播出第四集。前三集你可以在央视频里看回放。

总的来说,中华各地文化遗址所涵盖的历史意义是不一样的。我们传颂的“华夏五千年”这个说法,历来受到到西方史学者的质疑,就是缺乏考古学依据。那么良渚文化的发掘在打西方耳光这方面,直接是啪啪作响的。而世界遗产名录的收录,代表这个系统历史起点被世界认可,西方没有人再会唧唧歪歪了。

但是陶寺文化不同,夏商周尤其是商周春秋战国随着竹简和信使文字对口碑传说的记录和描绘,陶寺文化发掘,简直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夏朝甚至上古的五帝传说进行了充分的展示。

而这一点良渚文化是极其缺乏传说的。

但是我还是很细心的发现一处来自东边的文化,那就是用于天文观测的陶寺天文台中,有一枚当做时间卡尺的玉器,那就是玉琮。

陶寺发现的玉琮,从时间上看,陶寺的玉琮是晚于良渚的。但良渚和上山文化,到底对陶寺有多少文化基因的系统性输出,这一点我个人觉得还是欠缺的很多,不像陶寺文化对后期的夏商周具有直接的影响……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