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都有保护方言提案,为啥沪语被突出?
上海政协委员“保护沪语”议案,不出所料引发争吵。批判者认为上海又想搞独特化,搞语言优越感,质疑有“沪语”这种语言门类吗?国际化大都市该强调方言吗,是不是培训机构又想假公济私?甚至怀疑是不是要学几年前的香港等等。
支持者援引法律保护方言,主张本地人爱说本地话怎么了,方言保护和普通话不冲突等等。
我的第一反应,这不是什么新鲜提案吧?搜了一下,果然几乎年年有保护沪语提案。
我又想,别的方言有没有类似提案?一搜,果然很多地方都有。政协委员们提议保护粤语,保护四川话,保护武汉话,保护宁波话,保护河南话(对,是河南,不是湖南),还有汪涵这样的娱乐名人提案呼吁保护长沙话。
倒是没有提案保护东北方言的,彪悍的东北话不需要保护!
不过保护沪语和粤语的提案以及新闻明显更多一些。可能经济越发达、人口流动程度越大的地区,本地人更有这种语言乡愁?
我个人觉得,这类提案不是什么大事情。你看,电视新闻里,上海政协委员刘莹是用普通话说出这个议案的。
我孩子学校里,同学几乎都不讲上海话。只有老师之间会讲上海话,我怀疑那是老师为了防止学生听到交谈内容的一种密语。
与印象相反,上海恰恰是全国推广普通话特别先进的地方。我记得之前看到过调查,上海年轻人的普通话标准程度全国领先,超过北京、东北等地区。因为这些地方的方言和普通话接近,老百姓也就不在意口音细节,反而说的就不是标准普通话了。
这也和上海教师的执行力分不开。我看评论区不止一个上海人感慨,当年老师抓普通话抓的紧,敢说上海话要罚站。这个我信。比起比起方言,上海教师的专业主义更应该保持下去。
如果真有政策要求强力推行沪语,要求哪怕一周一节正式沪语课,那就是问题了。如果是一般课后兴趣活动,不强制,不考试,没啥问题。
说真的,在今天的开放城市里,讲沪语、讲粤语,价值都都没那么大。所以一般人也没有那么大的兴趣去学习。
很多年前,我在上海福州路站柜台,推销软件光盘,不懂上海话。一天,几个上海男生围上来,其中一个指着光盘问我:“几碟?”我热情回答:“有四碟。”对方立刻翻了白眼,对旁边人抱怨:“他听不懂上海话。”很不爽的样子。我觉得今天应该不会有多少人因为对方不懂方言而感到不爽,开放这么多年,用什么语言沟通起来方便,就用什么语言。
不过我是有兴趣让孩子学一下上海话的,有好处,会让你很容易进入某些场景。我记得好像是保尔·拉法格写文章回忆恩格斯,说恩格斯在大马路上遇到一个工人,会拍着脑袋拼命识别对方口音,猜测对方是哪里人,立刻拉近无产阶级感情。
我遇到新朋友,也会在脑子里根据口音猜测他大概是哪个地方的人。这个要感谢大学制度,天南海北的同学住在一个宿舍里,互相学习语言。我是安徽人,兰京是我们的省会,但我也是闪东人,也是贺南人,也是吉林人,也是重庆人,也是四川娃,也是上海宁……我是中国人。有个性,才有共性,有互相交流的地方性文化,才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与全球化。
不过因为语言塑造背后存在政治、经济因素,所以有网民担忧有人借着推广方言搞事情,毕竟过去新疆教材的严重问题殷鉴不远。不是还有一些吃饱了撑的小记者在外网号召吴语区独立吗?所以网民这种警惕可以理解。再说,上海毕竟是前卫大都市,令人“梦回”,一举一动当然都更受人瞩目。
不管什么方言,用同一套简体字书写系统就好,不要像南港粤语那样搞出了一套假借汉字的书写系统就好。用吴语写的晚清青楼名著《海上花列传》几个人看?还得海派才女张爱玲把它翻译成白话。普通话写作的《繁花》,带些沪语味道,读者就多多了。网上有上海人和各地人吵架,哪怕互喷,也还是用普通话嘛,这就是共和国语言整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