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老大,我4年级就知道她不是理科的料了

【本文来自《有“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为什么没有“学霸学神宁有种乎”?》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疼_痛
  • 比“学神学霸宁有种乎”弱一点的说法是:勤能补拙。

    真的吗?说2个极端的例子吧,

    1.我初三的时候,班里转入了一个鄂伦春女孩,在那个不知道染发为何物的年代,那个鄂伦春女孩有一头直直的金发。老师说:鄂伦春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少最后一个走出山林的民族。

    日后的学习中,鄂伦春女孩无论衣食住行、谈吐言行,除了内向一些,跟其他学生没啥区别。但这个鄂伦春女孩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用功最勤奋的学生:无论何时,你看到她一定是在看书、做题、学习。但无论她多努力,一考试还是比最不用功的孩子低好多分。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我无法知道她成绩差的原因。

    直到我的孩子搞不懂一个水库一边放水一边进水的数学题,我换成拿着手机一边玩儿游戏一边充电,孩子秒懂,我想到那个鄂伦春女孩,可能读不懂大多数考试题。对一个鄂伦春女孩,鸡兔同笼的考题很好做,但2列火车相向而行却很难理解。

    2.我大学有门课程机械制图,基础就是三视图,班上有几个人(平时成绩好坏都有,农村城市都有),一看三视图就说:三维实体就在眼前,但讲不出理由。而且男生的三维感总体不错,女生三维感总体很差,只有一个酒量一斤起步的女孩,看三视图=看三维实体。我们容易承认音体美有天赋之说,但不愿意承认数理化也存在的天赋差异,总觉得勤能补拙。反正我大学同学中最努力的女生,在三视图方面,无论咋努力奋斗半小时不如酒量1斤女生撇一眼准确。

    也就是说,见识会限制一些人成为学霸,但天赋让更多人徒唤奈何。

理科确实是靠天赋。

我们家老大,我4年级就知道她不是理科的料,第一次带她去听奥数课,老师讲一个题,第一遍不讲做法,50多个孩子有一个做出来了,然后讲一下思路做法,刚讲个开头就有两个孩子奥奥的明白了,再出一道,这次有5个做出来了,再讲一遍再出一道,这次基本一半做出来了,然后我们家到了第四遍才能勉强做出来,还不是很明白,我当时就知道她不是这块料。

我当年也参加过奥数比赛,那是80年代,我们是个子弟学校,老师都是老太太,都没听说奥数,练都不知道怎么练。就选两个学习好的直接去考。然后考试时候没卷子,听广播做题,做不出来就下一道没机会翻回去再想。

我还过了初试,是全校唯一一个,然后到区里组织的学校统一集训,也根本没有现在总结的各种题型,就是老师拿来一堆不知从哪搜罗的题让我们做,也不讲,就是自己做,我就是直接写答案,根本不知道怎么写步骤。然后复试被刷了。我就去涨了涨见识,其实我真的很喜欢那些题,觉得很有趣,但是那会也没网络和渠道,小学五六年级啥也不懂,家长老师都不知道什么是奥数,也没人觉得有必要培养一下,过去就过去了。

现在奥数都被老师总结成套路了,其实所有科目都是这样了,但是这样其实我觉得对于孩子的成长更加不好,从我们家老大的学习经历,我就发现,学习方法一定要自己总结,别人的方法是学习不来的,可惜我意识到这个太晚了,好在还有老二 ,一定要注意培养她自己总结方法的习惯。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