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蛋白摄入少,碳水和糖摄入多”这种结论,是怎么来的

【本文来自《中国碳水太多,蛋白太少,饮食结构需要改变》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中国蛋白太少,碳水和糖太多,这是我们不健康饮食的最核心的问题”

=================================================================

很好奇,这种结论是哪个权威机构得出来的,数据到底准确不?

就我在德国那么多年按照德国人的饮食结构吃下来(天天吃学校食堂,算是别人的饮食结构了吧),并没有觉得我们蛋白吃得有他们少,糖吃得有他们多。

德国食堂的标准午餐配置:主食(煮土豆、土豆泥或者米饭通心粉)+肉(炸肉排、肉饼)+蔬菜(沙拉或者煮蔬菜),这与我们公司食堂一荤一素(有时候是俏荤,意思就是带了点荤菜的素材)一汤有啥区别?

德国遍地都是Baeckerei(面包房),其普及程度就如同我们的包子铺一样,德国人也喜欢买面包房的东西早上吃,或者一大早起来去面包房买早点吃。

同样,德国的蛋糕、零食可乐里也没少放糖,他们老一辈的人尚有喝可乐的习惯(对比国内,我父母这辈人基本上都是保温杯泡枸杞),开个party高糖的碳酸饮料永不缺席,我也没看出来中国人在摄入糖这点哪里遥遥领先了?

讲道理,国内的蛋白量多,而且种类也多,就比如蛋类来说吧,德国超市除了鸡蛋,连鸭蛋都不常见,更别说我最爱的鹅蛋。更别提国内还有食用豆腐这种植物蛋白的习惯。

在我看来,我们是吃的太丰富了,能选择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对于那种纯肉的摄入才不会像国外吃战斧牛排那样看着突兀。

本质上这仍然是一个定义的问题,即定义什么叫做“摄入蛋白”。

中国这种鸡鸭鱼豆腐什么都吃,且切成小块进食的叫摄入蛋白?还是西方这种吃大块油炸猪排、战斧牛肉的叫摄入蛋白?

此种定义本身并就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样辩证的饮食观相悖,听上去像科学,但其实质更像是为了商业活动而做的宣传。

按照这种逻辑,我闭着眼睛滚刀都可以断言肯定有人写过文章论证牛肉的蛋白质量优于鸡鸭鱼,然后去反推中国人蛋白摄入质量不行,只要会定义,总能找到角度去突出/贬低一件事情。

总结地说一下我对于这种谬论的质疑吧:

1. 数据存疑,这是第一层质疑,我怀疑支撑此种“中国人蛋白质摄入量少,糖分摄入量多”结论的数据的真实性以及相关研究的严谨性。

2. 样本存疑,这是第二层质疑,中国那么大,四川的饮食习惯跟福建的饮食习惯完全不一样。同理,新疆内蒙古的饮食习惯跟江浙也不一样。如果在内部样本差异如此巨大的基本事实面前,得出“中国人蛋白摄入少,碳水和糖摄入”多这种整体性的结论?

3. 思维谬误,这是第三层质疑,饮食本身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什么样的气候适合什么样的食物。我闲庭信步吃的中辣火锅,日本朋友来成都碰一下就拉一天肚子。同样,四川营山县产的超辣红油,我还没有德国老愤青卡尔能吃。

同样,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对于不同的食物摄入的比例也不一样。小孩子可以多喝牛奶,但并不代表老年人也可以多喝牛奶,前者吸收能力强,多多益善,后者吸收能力弱,喝多了会成身体负担。

饮食这种东西,从来都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相对的平衡。这是一个思维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这种东西从《读者》、《意林》、《南方系小本本》上是看不到的,得从生活实践里去悟。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