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希望书屋是希望工程2.0版,是乡村教育的大创新大突破
一、央视《新闻调查》最新节目回应教育痛点
2023年10月7日晚,央视13套《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了《黄冈庙村的暑假》,节目近45分钟,讲述了黄冈庙村“乡村希望书屋”项目如何改变乡村孩子们暑假生活的故事。实际上在罗田县的乡村,短短几个月,就已经有三家运转起来的乡村希望书屋,黄冈庙、苍葭冲、付家庙,还有5个村庄正在筹建希望书屋。
笔者作为学者代表参与了央视调查团队的前期工作。当地乡村热情地接待了调查团队,央视的调查函直接发到了罗田县三里畈党委政府,没有到市、县宣传部门,这是工作机制的极大简化,降低了调查团队的进入成本。
作为社会学的调查者,笔者习惯于在田野现场中跟踪时代问题,时间有三五天的专题调查,也有长达20天、30天的综合调查。意外的是,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的专业团队愿意花10天时间,跟踪一个小小的项目。据介绍,一般45分钟节目,需要准备10倍时长以上素材,10天拍摄时间并不长。
团队几个人,居住在乡镇小旅馆里,租了一辆车,着夏日的便装,奔走在夏末的田野中,他们很快和乡村希望书屋的孩子们打成一片。每天的工作是跟踪采访乡村干部、志愿者和孩子们。最终他们仅用了一个多月就把这个项目建设的背景和效果用影像、用纪录片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出来。
央视跟踪拍摄在书屋玩耍的孩子
这一期节目播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地的干部群众认为节目关注到了乡村教育的痛点难点,互联网时代,乡村孩子如何和智能手机相处是一个大问题;很多地方的团委决定要去黄冈庙村学习建设“乡村希望书屋”的方式,把团委关心少年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一些中小学老师开始反思发展乡村教育的传统思路的问题,学校内部的教育很难回应时代提出的教育难题;一些学者、公益人士开始认识到乡村内部蕴含的海量教育资源,是不是可以在另一条赛道发展乡村教育,促进乡村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这个小小的村庄的乡村希望书屋项目的实践,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那就是,在学校教育之外,乡村社区性教育还有很大的生长空间。在手机互联网快速发展、乡村少年儿童身心健康被严重冲击的背景下,发展新型的社区教育日益迫切乡村希望书屋作为乡村社区性教育平台,可以吸纳共青团湖北省委推动建设的暑期爱心托管班项目——“希望家园”,但乡村希望书屋本身是新生事物。从长远来看,“希望书屋”是乡村希望工程的延续,可称为“希望工程2.0版”。
2023.9.23,苍葭冲希望书屋揭牌
二、乡村希望书屋,是希望工程2.0版,是社区性教育的大突破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湖北一个中学的校长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诱惑,但智能手机时代的小孩好像陷得更深一些。”
在2010年之前的农村社会,留守儿童是和大自然接触,是在村庄生活、交往,在学校接受教育,父母的不在场造成的影响并不大。移动互联网给则带来了完全开放的环境,这个环境是高度复杂的、成人化的,祖辈监管意识和能力均不足,孩子很容易陷入手机互联网中。湖北某初中一个初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沉迷电子游戏就像一面无形的空气墙,把中学生对生活的激情隔在了远方”。显然,依靠正规化的学校教育解决不了这个教育痛点,因此呼唤国家改变乡村教育思路,拓展课外教育机制,纳入更广泛的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把留守儿童的课外给管起来。
孩子玩游戏
从时间线来看,黄冈庙村乡村希望书屋项目,3月份启动,6月份建好,7月份正式运行,2023年的暑假,运行时间从7月5日到8月24日,最后一天是希望书屋结业典礼,孩子们举办了一次汇报活动。
2023.8.24 书屋第一期结业典礼
黄冈庙村是大别山区罗田县三里畈镇的普通山村,1500户籍人口,留村大约600人,乡村希望书屋是2023年启动的。该村希望书屋项目启动的同时,团县委为该村争取到了“希望家园”的项目,四名支教大学生第一次来到了黄冈庙村,帮助希望书屋的孩子们。
相对于团省委之前推动的“希望家园”项目,乡村希望书屋的特色在于,它积极动员乡村内部“五老”等志愿者力量,建立常态化供给假期托管服务的组织机制,超出了希望家园提供的托管服务范围。或者说,希望家园项目是乡村希望书屋引入的一个重要外部资源。
黄冈庙村“两委”为筹备建设希望书屋,建立了“理事会”。村支部书记李双梅是理事会会长,对接乡镇党委政府、对接团县委,动员本村志愿者和孩子家长们;村会计雷亮是“管理员”,为希望书屋提供基本的条件、负责后勤服务;退休老教师雷宇歆是核心人物,他从教40多年,威望很高,是志愿者队长,统合退休教师、退休干部等本地志愿资源;当地年轻的小学老师田金年富力强,负责协调每日排班。
希望书屋核心人物:退休老师雷许歆
“希望家园”是团委一直在推动的一项大学生下乡支教的暑期公益性项目。“希望家园”的建设机制是比较简单的,是自上而下输入的,主要资源是团委招募大学生下乡,服务的内容是相对标准化的,有成熟的“课程资源”。相对于希望家园,乡村希望书屋稍复杂一些,强调共同缔造美好生活,强调以村庄内部力量为主,结合外部力量的支持,创造有利于乡村少年儿童成长的环境。
从更长远的角度,乡村希望书屋的重大意义是和乡村学校教育相对的,乡村希望书屋是乡村教育的大创新、大突破。
罗田团县委 陈亮书记
“希望书屋”是一个社区性的教育平台,是专门服务乡村少年儿童的,它有利于乡村教育扎根于乡村,有利于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解决正规的学校教育解决不了的教育资源短缺、教育机制不畅难题。
三里畈镇徐应超书记
观看了央视《黄冈庙村的暑假》节目后,湖北恩施一个中学老师冯华波对乡村希望书屋这么评价道:
我仿佛看见了一线曙光,它的意义远远不只是教育的问题,甚至是当今中国社会方方面面问题的一个转折点。中国人之所以勤劳,是因为中国社会的阶层流动没有固化,所以每一个人都很拼,所以特别重视教育····如果这个能够推广,才能真正激发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才是大教育,不局限于学校。
三里畈镇团委书记 陈媛
该村出去的大学生、中青报记者雷宇明确指出了乡村希望书屋是新时代的希望工程,笔者也赞同这一点。
乡村希望书屋的意义在于对手机黑洞吞噬乡村少年现象从正面引导破题,设想探索推进希望工程走出校园,汇聚退休教师等乡贤力量,将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和组织平台建设引导、高校社会志愿服务力量参加相结合,创建集课后辅导、假期托管、道德教育、科学互动、体育娱乐为一体的多方关爱模式下的田野上的新希望工程——湖北乡村希望书屋综合服务平台。让希望工程走出校园,走进田野,从硬件建设到关注今天的乡村少年的心灵成长。
简言之,“希望书屋”是一个社区性的教育平台,是乡村田野上的“新希望工程”,是希望工程的2.0版。
我国希望工程自1989年启动,已经过去了30多年,聚焦于提升贫困地区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水平,唤起全社会的重教意识,有力地缩小了城乡基础教育差距。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寄语希望工程时强调,“共青团要把希望工程这项事业办得更好,努力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创新希望工程,需要瞄准乡村教育新的需求、痛点与难点。
前文说,当前乡村少年面临的不再主要是教育基础设施匮乏,而是农村家庭教育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局限性,这便是乡村希望书屋要解决的。
三、建设乡村希望书屋的原则与步骤
从近期罗田县三里畈镇黄冈庙村常态化建设乡村希望书屋项目的建设实践来看,建设乡村希望书屋有三个重要的原则:
一是公益性。乡村希望书屋是社区公益教育事业,其人财物的供给均是志愿性的,既可以来自内部,也可以来自外部,主要是内部的。参与乡村希望书屋的孩子也是志愿性力量,可以建立班级组织,实行大带小,减轻志愿者管理负担。乡村希望书屋立足于村庄,好处是村庄是一个熟人社会,乡村内部力量易被调动。在未来,乡村希望书屋提供的托管服务是无偿的,也可以是低偿的,这意味着农民家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支持希望书屋的持续运行。参照乡村公益岗的设置逻辑,可以请基层乡镇按照需要设置乡村希望书屋公益岗,1—2个就可以,给予主要志愿者少量补贴。
志愿者田金老师
二是社区性。乡村社区本身可以发挥教育的功能,乡村社区教育应该发挥和学校教育不同的功能,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当前学校教学任务都很重,非教学任务也很重,能把课内问题解决就不错了,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被留给家长。但,家庭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当前乡村孩子面临互联网时代的手机沉迷问题,家长普遍力不从心。乡村社区的教育功能可以适时变化,要把乡村内部的社区性教育定位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补充,目的是解决家庭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提供知识教育,纪律教育、政治教育,是正规的教育体系,主要以自上而下的教学为主;社区教育则主要提供托管教育、素质教育、乡村教育等,是非正规教育,主要以孩子参与为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平等的互动的关系。
黄冈庙希望书屋结业典礼上,孩子的暑期汇报作品
三是简约性。简约的乡村建设才可持续,乡村希望书屋项目同样如此,不要搞运动式推广,也不要投巨资打造所谓“亮点”。乡村希望书屋是团省委推动的,是“希望家园”暑期托管班基础上的重要创新,它得到了地方政府党委政府支持。从地方党委政府的角度,希望书屋不能成为自上而下的、指标化的行政任务,也不需要层层考核,有条件、有需求就建设。乡村希望书屋的内部组织机制是简单的,甚至也没有必要登记为教育类社会组织,它建立在农民家长对乡村希望家园项目的信任和支持基础上,而不是基于正式制度。
采访村民
从罗田县试点村的情况来看,结合自上而下的资源与力量,充分动员村庄内部力量建设乡村希望书屋的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第一,建立乡村希望书屋的组织与服务力量。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在建立乡村希望书屋组织之后,主要是要找到志愿服务力量。一方面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服务的时间集中在暑期的第一个月,另一方面,其他时间主要依托村庄内志愿力量,包括本地教师,包括退休老师,本地回乡大学生及退休老党员、老干部等。教师可以作为专业志愿者,发挥教育作用,其他非专业志愿者如村庄老党员老干部等则可以发挥假期托管的作用。当地党委政府和学校还可以动员更多有一定知识技能、有意愿提供托管服务的各类专业人士,增加村庄志愿服务资源。
第二,充分利用村庄闲置场所建设温馨书屋。农村人口流出的背景下,农村村委会、村小学或老年人协会有大量的闲置空间,利用这些闲置空间,可以大大降低启动资金需求。希望书屋项目需要两类场所,一是开展集中课程活动的场所,类似一间教室,可以容纳30—50人,二是开展阅读的场所,阅读场所要建立小型的少年儿童图书室,要配备吸引少年儿童的书籍,可以由当地中小学老师选购。这两类场所均要有必要的桌子椅子;在室内设计时要符合儿童的审美,吸引儿童前来学习和活动。
希望书屋室内装饰
第三,多方筹措启动及维持日常运转资金。乡村希望书屋项目建设资金并不需要很多。人力资源是志愿性的、场所则是现成的,启动经费主要包括装修“书屋”与购置书籍的费用,大约2万元即可。一些必要的办公经费可由村兜底,估计1万元就可以了,涉及水电费及一些打印费、材料费。从黄冈庙村的案例来看,经费来源包括:公益组织、企业、村集体、农民群众、政府财政。黄冈庙村乡村希望书屋建设的第一笔资金来源于团省委“青基会”的公益捐助资金,一共3万元。从调查来看,乡村希望书屋解决了很多外出家长们的焦虑,他们有意愿捐款支持乡村希望书屋。
苍葭冲书屋内景
第四,提倡服务内容的多元化,既有标准化的“课程体系”,也有因地制宜的、充满想象力的拓展课程。 在大学生下乡支教的“希望家园”项目中,团委已形成成熟的课程体系,包括辅导孩子的暑期作业、帮助孩子阅读及若干主题活动,这需要借鉴。另外乡村希望书屋也要结合自身拓展课程。擅长古文的雷许歆老师给孩子讲授了经典古文《千字文》,效果很好。村里还有擅长书法的“老先生”,还有会各类知识、各类体育与艺术的乡土人才。孩子也要学习乡土文化,在仓葭冲村体验“开笔礼”是非常不多的。让孩子传统农耕、游历山川也挺好的。黄冈庙村多板栗树,书屋组织“打板栗”活动,孩子们很开心。
组织孩子打板栗
体验传统文化
第五,必要的激励与风险管控机制。为了增加志愿服务者的动力,可以探索给予一定的补贴,哪怕是一百元也是心意,表达了村级组织和农民群众对志愿者的认可。这符合公序良俗,也并不违背公益性原则。有基层干部指出,希望书屋理事会还可以接受农民群众自愿捐资捐物,体现农民群众参与希望书屋建设的主体性、责任心。此外,建设乡村希望书屋还要注意日常活动中的意外风险管控问题。在党委政府支持下,乡村希望书屋和被服务的农村家长需正式约定,希望书屋是公益性的社区教育组织,没有义务保障孩子在希望书屋学习和活动的绝对安全。
2023年10月8日星期日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