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全部的历史,95%以上,与地理环境有关,也就是地理决定论

【本文来自《吴天宇:“五胡乱华”辨正》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人类全部的历史,95%以上,与地理环境有关,也就是地理决定论,

一个民族或社会,所在地球的位置,从社会未开始之前,太阳和地理,就已经决定了这个地球位置的一物质基础。太阳决定了温度和气候,也就决定了食物的多寡,也就决定了人口规模的大小,地理决定了矿产,河流和风力,也就决定了能源和财富

这也是为何四大文明古国,都在北半球的温度最适中的气温带上,因为,这里的物产品种最丰富,就决定了这个维度带逐渐逐渐会人口最多,人口多,才会形成大社会形态,大社会才会产生最复杂的社会分工和社会规则,必然就产生古代的制度进步性和道德进步性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性,以及对艺术的要求大,只有社会人多,国家才能更加稳定,社会稳定才会产生古代文明积累的时间,像斯巴达和雅典,在希腊半岛的顶端附近,背后的敌对邦国很多,经过希腊半岛顶端的国家船队也多,这个位置,就极不稳定,就不可能产生内生性的文明积淀时间,而且也不会长期存在。古希腊的很多历史,都是在启蒙时代,被一批欧洲启蒙学者造假出来的,比如,柏拉图全集,亚里士多德全集,都是超过一百万的文字,比早期的圣经都长,而圣经,吠陀经,黄帝内经,这种长篇巨著,也只有几十万字,都不是某个人能完成的,而是历时几百年上千年,才完成的,再说,那时古希腊是用羊皮卷写重要内容,字体也大,希腊半岛需要多少万头羊,才能供他们写这么多字的书,显然都不是真实的历史。因为,古希腊文明,早期来自地中海岛屿,中后期文明主要的来源,是古埃及,并不是内生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都不能算古欧洲文明,他们的文明核心,都属于古代地中海文明

回到地理决定论,中国五胡乱华之前,出现了医圣张仲景,医仙葛洪,其医书都是以治疗低温病为主,汉末,还出现了粮食持续大减产,人口锐减,导致黄巾军和五斗米泛滥,这是一个漫长的小冰河期,从汉末持续到了隋唐,唐初,根据斯堪的纳维亚冰川线的1万年北半球气温变化图,那时开始气温回升,粮食增产,人口开始持续增加,说明五胡乱华是受到地理气候的变化所致

原因很简单,当时的五胡诸部,属于华夏黄河文明圈的北方边缘民族,也就是冬小麦温度线以北为主,因为,五胡属于游猎文明,被蒙古高原的游牧文明和中亚的游牧文明所压制,因为游牧文明的骑兵为主,游猎民族马匹少,没有能力与之抗衡。小冰河期到来时,他们的食物源开始减少,只能越过冬小麦线,来获取足够的食物,这就不是以前,以劫掠冬小麦线上的城镇为主了,而是战略性南下求生,谋求自己新的生存空间,进入种植业文明,有足够的粮食吃了,就必然放弃没食物保障的游猎生活方式,就会出现汉化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人决定的,而是太阳和地理决定的

所以,今天,研究古代历史,需要研究同期的古动物,古植物,古气候。地层花粉遗迹分析技术,甚至能还原几千万年前的远古地理环境气候,以此来研究远古时代的地球自然状况

中国的古史,对内是政治经济军事人物史为主,这部分是信史,而古史对外部的了解,是出使和见闻为主,很多内容不确切,需要参阅研究外部国家的史书和史据。所以,今天研究中国古代,需要引用外部大量的史书和史据,以及增加大量的科技手段,才能还原中华文明尤其是还原边缘地带的真实历史变化,不能用穷究古书的办法,去阐发出新观点,这种研究路径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多为主观之见

个人之见,中华古代文明,分三个相关地理圈层,有核心圈地理范围,有边缘圈地理范围,再远就是了解甚少的地理范围,五胡明显在内迁之前,是属于边缘圈地带,也可以说是外部文明,也可以说是内部文明的外延区,总之,边缘圈是有大量文化经济军事交集的,内容十分丰富,不是一个说法或者一个人,就能决定一切的,而是要以多维度,去看待这个交集区和交集区的民族,是多面向,多维度的视角,才更符合当时的历史真实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