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符合「不卷」、「稳定」、「高薪」三大标准的行业或者公司吗?

在这三个标准里,“稳定”、“高薪”是客观标准,你可以用一系列外在指标来度量,但是“卷”却是一个主观指标。尽管你可以从工作时间、工作考核标准等设定一系列的指标来衡量一个工作是否“卷”,但“卷”还是“不卷”说到底也还是跟个人的感觉有关。

现实中,即便是那些公认为“高薪”且“稳定”的工作,对其评价也是因人而异。如一些垄断国企、央企,在外人看来,有些人每天就是开开会、写写材料就能拿几十万的年薪,一点都不卷,但是在当事人看来,明明什么正事都没有还要天天开会写材料,稍微写的不好就得被领导骂一顿,大家都争着“卷”,谁也闲不下来。

就工作本身而言,不谈是否“卷”,仅仅“稳定”和“高薪”两大标准就已经很高。一般情况下,能同时符合“稳定”和“高薪”要求的职位,门槛都会非常高。这里的“门槛”,有的时候是学历、能力能外在要求,有的时候则是人脉、资源等隐性要求,但无论是哪种要求,都与绝大多数人无关。

当然,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对于“高薪”的定义,不同人的差别很大。如一些地方的体制内平均有20万的年收入,这算不算高呢?在有些人眼里,这就是应届生白菜价,毕业三五年不混到五六十万年薪那就是失败,而在有些人眼里,十几万、二十多万的收入就已经很高,再考虑到体制内的稳定性,那性价比就更高了。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即便是体制内的工作,“稳定”和“高薪”也未必也可以兼得。因为体制内的收入来源于财政税收,而经济形势的变化,也肯定会对体制内的收入产生影响。如果你家里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在体制内工作的老人,应该会明白我在说什么。

如果有一个工作可以同时具备“不卷”、“稳定”和“高薪”三个特征,那么这个工作就需要在客观和主观上都能满足个人的期待。或者说,它要求你本身就要对这个工作有一定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就拿写材料这事来说,大多数人在工作中是避之唯恐不及,觉得写了也没啥意思。但我也是真见过写材料写上瘾的,真要是几天没东西可写,他反而会觉得难受,甚至主动找个新闻、文件之类的写点东西。这就是人和人的差异。

你这边觉得每天加班到晚上八九点,改了十几遍也整不出来一个领导满意的材料,人家那边两个小时就把东西写好了,到底谁觉得工作“卷”是一目了然的。

在六月份高考刚结束,大家都关注志愿填报的时候,我以及一些大V答主在回答中,都提到了兴趣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基于我们自己过去这几十年的人生体验来看,其实无论行业本身的冷热,如果你真的能在一个领域内很好的发挥你的天赋,想赚钱真的并不困难。即便是中文这种在某些人嘴里最好的出路就是考公的专业,也依然有大量的毕业生凭借专业积累的能力在体制外挣到了高薪,且并没有“卷”的感觉——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卷”什么呢?

而且,如果真的能依靠兴趣去做工作,也必然会做出比较高的水平,而这本身就是“稳定”的保障。就如同过去这十几年,纸媒的确是在不断衰落,可当年那些水平很高的记者,大多数也都活得很好——有些人转行做影视,有些人去做了公关、媒介……现在收入也依然不低。

在大多数情况下,除非行业遭受到巨大变动,否则即便行业进入下行周期,行业头部的那批人生活也不会差,无非是与之前相比少挣一些而已。而比收入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有兴趣在,很多时候是可以将繁重的工作当做一种乐趣,而不会感觉到“卷”。

许知远就曾经提到他当年做媒体的时候,经常都是通宵达旦写文章,甚至一晚上赶稿上万字也很正常。但许知远从未说这事有多么“卷”,反而是带着一种惬意。而如果没有这种惬意,他也不会是今天的许知远。

我举这个例子当然不是说人可以无视行业的前景而随意折腾,但如果没有对行业和工作的一点兴趣,单纯想着找个“不卷”的工作就可以躺平的话,很多时候反而无法“不卷”,也无法达到自己预期的“稳定”和“高薪”。而当一个人真的可以把兴趣和能力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也会发现高薪和“稳定”自己就跟着来了——就算达不到稳定,至少也可以占个“高薪”。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