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扫兴背后的知行哲学
【本文来自《为什么中国父母这么喜欢扫孩子的兴?》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父母扫兴背后的知行哲学
到底怎么理解父母和后代之间沟通不畅的“扫兴”方式?如果只是一板一眼较真,就真不容易回答,毕竟一样米饭百样人,答案本来就很难统一啊。
所谓无巧不成书。闲来无事,我将案头黄勇先生所著《道德铜律与仁的可能性》拆封,浏览目录,目光首先就落在《良知不同于知识》这一节。翻到里面一看,巧了,答案自然就来了。
良知是人心中天赋的道德知识,除了道德知识之外还有后天习得的知识。王阳明以为,对于非道德知识,圣人应当知道一些,但不必尽知。何者当知,何者不必知,判断的标准在于,它们是否为践行道德知识所必需。
当弟子问,是不是只要有诚孝的道德知识就够了,是不是有必要追求如何使父母冬温夏清的知识,王阳明回答说:
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王阳明以诚孝为例,强调了道德知识的重要性。由道德知识,我们不仅知道要事亲,而且知道应当讲求如何事亲的更好方式。我们有天赋的道德知识,但是,那些关于怎样以更好的方式事亲的实际知识,比如怎样使父母冬温夏凊,则不是天赋的。这类知识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
牟宗三认为,在王阳明看来,“良知天理决定去事亲,同时亦须决定去知亲”,因为如果不了解父母及其他相关的事情就不可能侍奉父母。
读了先贤们的这些话,对所谓“扫兴父母”的答案,心中豁然开朗。也就是说,子女尽孝之心是具备了天赋道德知识,然而,在具体的行为方式上却不太好。如果打个分数,孝亲可以打满分,事亲不及格。
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过生日的那个例子,孩子过生日,理论上是父母操办,孩子应当顺从父母本心。博主“兜兜”颠倒主次,自作主张小事,关键自己承认是选了一个“我自己很喜欢的川菜”。这就有问题了,如果自己吃当然选自己喜欢的,可是请父母或尊长难道不应该考虑长辈口味?况且,即使妈妈埋汰几句,也不过是一种娇嗔方式,为什么却要上升为父母令人扫兴的程度呢?古人讲孝顺,是虔诚的,不敢有违逆之心。现代亲子观念比较平等,但是,心有怨言,这种孝心还是要打折扣的。
高中生做咖喱鸡的例子,也是同样的道理。父母惊叹孩子竟然会做饭了,这是对成长的肯定和喜悦,这是对道德知识的嘉奖。至于吐槽咖喱鸡是不三不四的东西,是对非道德知识的不认可。
最后,再声明一下,本文归功于黄勇先生,我只是做了一个搬运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