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高适也不是有什么不满,而是觉得这样得场合不适合自己
【本文来自《李白的一生,不止有“浪漫”》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电影中有两幕味道不太对”
这里说的两幕戏,我看的时候觉得高适也不是有什么不满,而是觉得这样得场合不适合自己。
电影里对高、李两人不同的家室也写得比较清楚了,渤海高氏,虽然不如“五姓七家”那般显赫,但也是北方的高门大姓,祖父追赐渤海郡王并配享乾陵。但与这样显赫的家世相比,当时高适的家财只余几亩薄田,人走茶凉行卷不得,回老家还得自己下地耕种,捕鱼,可谓是困窘了。
而饮中八仙,如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丞相李适之、崔宗之(齐国公)、草圣张旭等人,大半是王公、高官之流,他们或者衣食无忧或者功成名就,恣意作乐自无不可。李白特殊一点,在电影里说商人之子(丧父之前家资丰厚)不得应举,所以只能给自己炒名气然后行卷走察举,后来也确实被举荐,成了翰林学士。
李、高二人情况不同,所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出头。当然像电影里那样,刚来坐了一会儿就走,也不喝一杯也不聊几句肯定不至于,总是可应酬一下的,但为了戏剧化,选择让高适当场走人,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知道以上的家世和经济情况未必是史实,我的意思是,在这样的剧情背景下,这样得行为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未必有什么不满、讽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