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小语种专业没招满,是受张雪峰的影响吗?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最近看到很多朋友在讨论北京大学小语种,在江苏没有招满,竟然进入了征集志愿。

500

北大在江苏历史类提前批有两个名额没招满,开始了征集志愿,一个是希伯来语,一个是印地语。

​如今小语种真的这么不受欢迎了吗?

曾几何时,在外贸非常强劲的年代,小语种专业非常火爆,可以说火得一塌糊涂。张雪峰曾说,外语是门技能,当做buff加持很牛逼,但如果当门专业来学,就就只能呵呵了。

很多学校也开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纷纷开设复合学位,比如外经贸,北语和北二外等都开设了两门外语或者一门外语一门其他相关专业(比如国际政治,经济学,外交学,历史学等),以便提高毕业生的择业范围和议价能力。

有大V说,今年张雪峰效应太明显了,他黑过的专业都在猛降分,一个网红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高考志愿吗?看来是能。

@留几手:

张雪峰立功了,很多孩子将来要遭罪了。

今天看新闻,很多985高校的提前批和国家专项计划没有招满。

看来张雪峰功不可没呀,很多家长都按照他的指导,整齐划一,一窝蜂的选择了xx专业,避开了xx专业。

我们但凡有点社会经验的都知道,在中国凡是一窝蜂,最后都没有好下场,最后都是一地鸡毛,当所有人都选择“避险”,那就最危险的地方。

我之前反对他,不是反对他建议家长选择个人利益最大化,我们每个人当然要优先考虑个人利益。

但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式,简单的选择,就能决定你一生的命运。

比如他说,学汉语言文学最好,因为可以考公。

可他为什么不说,考公比考研还难呢?那如果没考上怎么办?

但是你不会这么想,你会觉得他给你指了一条明路,你还得谢谢他呢。

 

我记得我们高考的时候,要看每个学校在我们省招生多少人,每个专业招多少人,然后根据自己的分数,然后还要猜其他人会不会报这个专业,如果感觉报的人会多,那就避开,这是一种很复杂的博弈。

但是现在这种博弈好像不需要了,只要按照公式,集体选xx专业就完事了。

一窝蜂的报xx专业,最后结果就是大批落榜,或者等你毕业的时候,发现这个专业供大于求了。

 

我从来不觉得一个专业,对未来人生能起多大影响,很多人在30岁的时候,都没想好自己这辈子应该干啥,很多人也并不是从事自己本专业。

就拿军校来说,很多人说在里面不好混啊,那你选个计算机,选个电气,就肯定比军校强?

人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走到哪算哪吧,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