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只有一个女主人,就不会有婆媳矛盾了” | 父母“叛逆”发言大赏

策划、撰稿 / 大霸、卢舫

编辑 / KY主创们

不瞒你说,我的许多人生信条,都是从我爸那里习来的。

最为印象深刻的事,是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还住在老家小县城里,那里残存着几乎最“完整”的重男轻女思想,比如女人吃饭不能上桌之类的。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爸爸从小对我说的是:“不要学其他男人那样,净吃红利,不要以为自己是个男的就了不起。因为一些不靠自己努力得到的东西而高人一等,实际上很窝囊。”

那是十几年前,在那座闭塞小城的一个客厅中。这番话即使放到现在,依然显得格外叛逆。可以说,它既启蒙了我的性别意识,也激励了我最初的上进心。

我想,一定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曾被父母的“叛逆发言”所击中。因此不久前我们向大家发出征集,希望搜集到更多能给我们带来启发和感悟的“金句”。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为大家精选出了20条「父母的叛逆发言」,相信你看完后一定也会有所收获,一起来看——

500

01.

30多岁的妈妈

十多年前,读初中时,妈妈去接我放学,刚好遇到班主任,班主任和她聊了几句,期间一直称呼她叫“xxx妈妈”。被这么喊了几次后,妈妈打断了班主任,跟她说:“你可以叫我x小姐,或者我朋友都叫我xx,但不要叫我xxx妈妈,我有自己的名字。

后来,我也成为了某人的妈妈、某人的妻子,我时常想起妈妈的这句话,它一直提醒我:我首先是我自己。

02.

48岁的爸爸

工作头几年一直存不下来钱,感觉很慌,也会自责是不是自己花钱太厉害了,不懂延时满足。老爸一句话开导了我:“只会赚钱不是什么大本事,不仅会赚钱,更懂得怎么花钱,才说明你真的长大了。别怕。

我也是从这时开始得到启发,并有意识地去学习,怎么合理支配花销、做资产配置的。

03.

56岁的妈妈(也是婆婆)

有次我婆婆被人问到怎么解决“婆媳关系”问题,我和老公也在旁边。我婆婆非常大方地回复:“每个小家庭都只能有一个女主人,遵守这个原则,就不会有婆媳矛盾。”一直以来我和婆婆关系都处的很融洽,她从不会过度插手我们的生活,我想这就是她的智慧。

04.

60岁的爸爸

过年饭桌上,和亲戚相互敬酒,长辈们祝晚辈“努力拼搏、事业有成”,被我爸当场“开杠”。那句话我记忆犹新:“时代变了,我们那个年代机会很多,只要努力就有很大概率成功,改变命运。但现在的孩子很难,他们能靠自己的努力活成普通人,我认为就是最大的成功。”努力做一个普通人,是爸爸给我的最大的勇气。

05.

80+的爸爸

爸爸80岁后,常常和我聊起死亡。我平常在外地工作,他跟我说:“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不要回来。葬礼是给活着的人看的,死了的人什么都不知道。好好工作,过好你的日子我就高兴了。”虽然不爱听他讲这些,但是看到生死观的背后,是老人家的豁达和从容,让我获益匪浅。

500

06.

41岁的爸爸

爸爸爱好摄影,他的朋友推荐给他一本书,叫做《摄影构图学》,用画画的构图理论,指导摄影的构图,朋友告诉他一定要好好看。他花了一个礼拜认真研读后,我问他觉得怎样,爸爸说:“书很好,要看,但不要全信。一种艺术若是以另一种艺术的评价方法来评价,并以另一种艺术为模特,那么这种艺术就已经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他还把后面这句话写在了书上。

我其实不太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只觉得说的好哲学。但如此认真地读完一本书、又如此勇敢地否定一本书,同时表达了对权威的尊重和叛逆,让我觉得爸爸很酷。

07.

55岁的妈妈

和初恋谈了七八年,一直分分合合,特别痛苦纠结。有天又闹矛盾跟妈妈聊到这个问题,我表达了内心的挣扎,我说可能是在一起太久了,就算没有爱情也变成了亲情,舍不得分开,下不了决心。妈妈当时是这么回应我的:“爱情就是爱情,永远不应该也没办法被亲情取代。”那个瞬间吧,我就有了决定,这句话之后也成为了我对亲密关系状态的一种追求。

08.

58岁的爸爸

一次大家庭的聚会,长辈们讨论现在生育率低,年轻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生孩子。有人说经济差,就业难不敢生,有人说观念不一样,养孩子成本高又累,现在人都不想卷了。只有我爸说:“因为生孩子养孩子累的都是姑娘,要是男人们能多做一点,可能生育率就提高了。”我当时听到觉得好感动,爸爸简直就是男性之光。

其实在我成长过程中,他就和那一代的爸爸不太一样,承担了很多传统父亲不会过多承担的责任,在家里经常都是他做饭、收纳做家务、开家长会、陪我去兴趣班。虽然现在我也结婚了,但从来没催过我生孩子,这句话也让我意识到原来他一直内心深处真的在为我的处境考虑。

09.

52岁的妈妈

从小我有个习惯是,对待自己喜欢的食物总容易一直吃吃到撑。直到有一次我妈轻描淡写地用“嘲讽”地语气说:“你是个笨蛋,少食才能多滋味。”瞬间点醒了我。很多年过去,我发现这句话,用在对待自己喜欢的人和事也一样有用。

10.

50岁的爸爸

经常和爸爸抱怨工作,说不想卷了想早点退休。有一次他说了一句:“大部分工作都没什么意义,但却是最实用的能帮你恢复和维持生活秩序的方法。”后来深有体会,就是人不能闲着,得做点什么才能对生活有掌控感。

11.

55岁的妈妈

某次电话,妈妈又和我提到她那位假惺惺的二十多年的朋友,结果这次,她抱怨完,居然和我坚定地说:“我要拒绝,结束掉这个虚假的友谊关系,不和‘假人’玩了。妈妈到了现在才知道‘拒绝’的重要性,宝贝要勇敢拒绝啊。”可以说非常之受用了。

12.

63岁的妈妈

当着我妈的面,和老公的一次无意的对话,具体说了什么不记得了,但事后老太太特地来提醒我:“你跟小许(我老公)说话要注意语气,有时候说话语气比说话内容更重要。别总让人听了感觉好像带情绪,虽然你可能并没有。

关于沟通的艺术,从我妈那里能学的还有挺多。

13.

70来岁的爸爸

国庆假期带爸爸妈妈去旅行,去了某个挺热门的旅游景点,据说很美。没想到,当地早已被过度开发,到处是所谓“网红商铺”,和小红书上的照片完全不符,而且人山人海,可以说毫无旅行体验。随便找了个餐厅吃饭,排队时旁边一个陌生大叔跟我爸搭话说:“以后再不出来了,咱一把年纪了还要遭这罪。”没想到我爸饶有兴致地说:“我觉得很好,陌生人就是最有趣的景观。”且不说老头儿是不是真的如此开放、乐观,但真是会聊天,情商高。

14.

40岁左右的爸妈

高中早恋被发现,本以为会被严厉制止跟教育一顿。不曾想到爸妈半严肃半开玩笑地讲:“早恋也是一种能力啊,你要学会怎么接受别人的好,怎么表达自己的喜欢,更重要的是慢慢知道你自己想要什么。”那应该是我最早意识到,恋爱是关乎自我探索的“大事”,也是可以被不断练习的能力。

500

15.

42岁的爸爸

初中时候和大家一起追星飞轮海,其他同学只敢偷摸买贴纸、画报,不敢被老师和家长发现。只有我爸主动给我零花钱支持我。后来一次家长会,老师就追星的事情希望家长能进行阻止跟干预,也只有我爸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我觉得孩子追星能有一个人生目标和仰望的方向,其实挺好的,这也是一种信仰。”

现在回头想想,原来信仰不是宏大的追寻,就是平凡的热爱。

16.

57岁的妈妈

小时候就意识到自己想做女孩、喜欢男孩。虽然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没和父母开诚布公地聊过,但彼此其实都心知肚明。研究生毕业回国后,远离家乡在南方城市工作,有一年过年太忙了,和我妈电话说回不去了。她问我有没有人陪,我隐晦地提到有朋友一起,她听了之后说:“是谈男朋友了吗?只要你快乐、有人陪伴,我就放心。”这就是她对我“叛逆”的爱。

17.

59岁的爸爸

爸爸是个足球迷,他支持的球队有段时间处于低潮期,在一个杯赛里,两回合淘汰赛的首回合已经大比分落后,想要第二回合逆转回来基本上不可能。

而第二回合的比赛时间在北京时间凌晨四点,妈妈不许爸爸再看这场球赛,还说:“看了也没意义,熬夜找罪受干嘛。”但后来我半夜上厕所,发现爸爸还是偷偷起来看球了,他说:“自己选择了的东西,就算让人绝望,也要继续相信。

竞技体育能把坚定和韧性传递到每一个喜欢它的人身上,而其他人又能从这些体育迷身上,继续领受这份韧性。就像我,尽管不是一个足球迷,但每当想起爸爸这句话,就在很多事情上,觉得自己再坚持和相信一下。

18.

61岁的爸爸

爸爸是大学教授,常常有许多学生会来向他询问“人生建议”。有一天,他发了一条朋友圈:“我最重要的人生建议,就是别总想着听别人建议,just play the game!

19.

45岁的妈妈

中学时候喜欢“奇装异服”,总想证明自己有个性,跟别人都不一样,其实当时内心就是不太自信的。然后我妈给我说:“和别人不一样不代表你就是特别的,勇敢做你自己才是独一无二的。”即便今天,她的这句话也会时刻提醒着我,不管在怎样的环境里,都要有勇气保持这种健康、积极的自信心。

20.

42岁的妈妈

十几岁时,一家人出去旅行,夜晚在一家露天餐厅吃饭,大家在饭桌上唠嗑着家长里短,是是非非。妈妈从来不爱聊这些,在饭桌上也是一如往常地走神。

突然,她拍了拍我,叫我抬头看看天空,那边有三颗星星,排成一条线,妈妈说:“这三颗星连在一起,被叫做‘猎户的腰带’,它们在一个叫做猎户座的星座里面。它们比你表弟上不上数学兴趣班要有意思吧。

这个夜晚成为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夜晚之一,妈妈教会我,无论困于怎样琐碎、复杂、无趣的生活里,都记得抬头看星星。

500

KY作者说: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当我从“孩子”的视角,去看父母的“叛逆发言”时,内心总有一些共情、欣慰甚至骄傲感参杂在一起,会觉得:“没想到ta是这样的父母”“ta和别的爸妈不一样,有自己的想法,真好!”。

但同时我会想问自己两个问题:之所以我们认为父母“叛逆”,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对于父母的形象、角色存在一些“刻板”的认知,而忽略了其实在这个身份之下,ta们和我们一样都有“做自己”“用属于自己的实践探索人生真理”的需求跟渴望。

另一个问题则是,“等我们成为父母,或者到了ta们的年纪,我们又会是怎样的呢?”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坚守住真实的自我,又会有多大的勇气和能量去发出“与主流不同”,甚至“违背传统”的声音,做到“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通透跟豁达?

从这个追问中我得到的启示是,这些来自父母的“叛逆发言”,或许就是在生命的任何阶段,我们都要记得别轻易忘记“我首先是我”、别轻易丢掉“我思故我在”的最好提醒。

也是以这样的方式,“父母”再一次成为孩子们心中“榜样”的力量,真好啊。

以上。

500

全部专栏